学科分类
/ 15
290 个结果
  • 简介:仪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情节,政治仪式是政治社会形态承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政治仪式是规范化、程序化的唤醒记忆、传播观念、营造权力情境的象征性活动。国家认同,即公民对其所属国家的情感归属与赞同认可,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复合建构。政治仪式在特定的仪式时空、仪式主题、仪式操演中唤醒集体记忆、传播主流观念、营造权力情境,它所内蕴的强化民族身份归属、强化主流价值内化、强化公共权力信任的价值功能,指向了政治仪式与国家认同逻辑共生的本原。

  • 标签: 政治仪式 国家认同 逻辑演进
  • 简介:邓小平对国家治理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经济治理的关键是协调政府治理与市场治理的关系,走市场经济道路,注重经济民主;政治治理上要实现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的法制,切实推动党政分开;文化治理要同时抓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待外来文化既要开放又要有所选择;社会治理同样要注重民主和法制建设,其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最终目的是改善社会风气,必须抱着开放、包容、谦虚的心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治理经验和治理制度;生态治理要注重科技应用和科技创新,要规范化和制度化;党的建设要注重改善党的领导,坚决惩治腐败。邓小平国家治理遵循的原则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以人为本。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对当前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要有坚定的方向和原则,科学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秉承改革开放的战略思维,重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以科学发展为核心,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

  • 标签: 邓小平 国家治理 基本原则 当代价值
  • 简介:本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进行了初步梳理,总结了其基本特征和讨论的主要问题。绝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来自学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带有明显的学术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理论的实践性和战斗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对马克思在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国家理论 简评 资本主义制度 国家职能 阶级关系
  • 简介:国家领导人会议形象代表着国家的政治形象,也代表着国家领导人的个人风范。其传播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民众与执政党的情感距离,影响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度,影响国家和领导人自身的威望。因而,审视国家领导人会议形象传播现状,认识其不足,提升国家领导人会议形象的传播效力,对国家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我国的纸质媒体与电视媒体共同承担着国家领导人会议形象的传播任务,相比之下,电视媒体可在现场与时间同步对会议程序和领导人的会议活动进行直播,其信息量大,对人物形象展现得细腻,传播速度快。尤其电视进入数字化高清图像传播时代之后,国家领导人会议形象的传播,对国内外受众的影响力更大,因而电视媒介也就成了国家领导人会议形象传播研究的重点。

  • 标签: 国家领导人 领导人会议 形象传播 电视媒体 政治形象 形象代表
  • 简介:现代国家一般都声明国家权力为人民所公有,这一权力体现为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受益权等.制度设计要求对国家权力进行科学的划分;坚持法治原则,做到依法授权用权和依法制约监督权力.无论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中奉行的"主权在民",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的人民当家作主,各国的政治设计和实践,都力争从自己的国情出发,体现出国家权力运行的一定规律.

  • 标签: 国家权力 现代归属 依法运行 占有权 使用权 支配权
  • 简介: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国家的创新发展需要国家和人民的创新意识,更需要在这种意识之下形成的普遍品质。只有当创新成为人们的心理定势和自发意向时,创新才会渗透于并体现在国家和人民的一切活动之中。如此,中国人民才会真正成为创新性的人民,中国才会真正成为创新型的国家并走

  • 标签: 心理定势 世界先进水平 科技进步贡献率 社会环境 课程教育 实现理论
  • 简介:在西方的国家治理话语体系中,政府、市场、社会之间是建立在分离和对立基础上的“大小”“强弱”关系,这种关系在实践中导致了诸如“政治衰败”“失败国家”等一些国家治理质量低下的现象甚至引发全球性危机。我们应该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确立国家治理主体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发挥政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更为积极的功能和价值,构建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符合国情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国家治理话语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话语权。

  • 标签: 国家治理 二元对立 良性互动 国情特点
  • 简介:当代中国人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常表现出两种冲突的权威观:儒家伦理的权威观与国家民族观的权威观。儒家伦理的权威观主张通过保障性手段来实现生活共同体内部成员间相对而具体的权威关系。现代国家民族观的权威观要求通过对人的塑造来实现主权-国家-民族对行动共同体内部所有成员抽象而绝对的权威关系。这两种权威观造成了普通中国人的权威认同危机,而这种危机也促进了融合的可能。

  • 标签: 儒家伦理 国家民族观 权威认同
  • 简介:<正>2009年5月16日-17日,由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文化哲学论坛共同主办,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武汉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俄罗斯乌克兰研究中心协办的主题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2009文化哲学论坛"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30多家单位的80多位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 标签: 软实力 国家文化 武汉大学 全球化 建设与发展 意识形态
  • 简介: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总和。戒律是宗教在发展完善过程中产生的。在历史上,道教戒律包含有科、戒、律、清规等多种形式,对信教人士的思想信仰、日常宫观生活、斋醮科仪、修炼养生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规定,是信教人士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道教戒律不但对于信教人士具有重要的规约作用,其融摄的一些世俗伦理道德对普通群众的生活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道教戒律 国家法律 行为规范 国家强制力 思想信仰 斋醮科仪
  • 简介: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所包含的能力性质、能力范围、能力体现,合称为国家治理的道德能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人的能力的现代化,其伦理意蕴主要体现为治理主体的道德能力、治理过程的道德落实、治理客体的道德塑造以及治理的国际伦理意义等几个方面。

  • 标签: 国家治理 道德能力 伦理意义
  • 简介: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实施和推进这项工程必须遵循正确的指导原则。邓小平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作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必须兴利除弊,保持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党的领导是改革的根本立足点,是保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确保改革目标实现的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必须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正确地确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目标和步骤,高度重视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结合,不以搞运动的方法推行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勇于探索,审慎从事。重温邓小平的相关论述,对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政治体制改革 指导原则
  • 简介:农历除夕几名“法轮功”痴迷者,在天安门广场制造自焚事件消息传出后,我院师生闻之深感震惊与痛心。于是在新学期开学之际我院全体师生举行了一次以“坚持佛法正信,铲除邪教”为主题的班会。会上师生们都纷纷揭露“法轮功”之欺骗性、危害性以及“法轮功”盗用佛教的名词术语来为其狡诈目的作掩饰的丑恶面具。

  • 标签: 佛法 邪教 佛学 “法轮功” 佛教 掩饰
  • 简介:<正>林仙健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家政大典》(以下简称《大典》)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家政大典,以下几点可以称道:其一,它是以指导建设中国文明家庭的大典,及时地在第一个“国际家庭年”与读者见面。联合国决定1994年为“国际家庭年”,以后每年5月15日为“国际家庭日”,说明了家庭这个社会细胞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94年国际家庭年”只不过是国际社会宣告重

  • 标签: 家政学 文明家庭 家庭文化生活 家政教育 中国文明 人类社会生活
  • 简介:杨卓华在《观察与思考》2018年第8期撰文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治理是·项全新的、开创性的事业,没有先例可循。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看法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治理国家的实践十分短暂,没来得及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苏联进行了探索,积累一些经验,也犯了严重错误,未能解决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问题。

  • 标签: 社会主义社会 国家治理 毛泽东 《观察与思考》 社会主义国家 开创性
  • 简介:马克思基于对现代无产阶级生存境遇的关照和对人类政治命运的终极关怀,提出和论证了一个扬弃虚幻共同体、超越政治解放和克服市民社会的超政治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为武器,科学地论证了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作出了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预见。国家的消亡既是马克思的社会理想的承诺,也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历史图景”。我们应从社会理想和历史真理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生成的高度去理解国家的消亡,从而澄清马克思的国家消亡论既不是乌托邦的神话,也不是“宿命”的机械历史决定论。

  • 标签: 马克思 国家消亡 社会理想
  • 简介:基于个性与共性、部分与整体及认同'排他性'审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着对立冲突性。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迅猛推进的当代,这种对立冲突愈演愈烈,引发了广泛的认同危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建构存在三种不同取向,其中和谐取向实现对同质、多元取向的超越与扬弃,具有充分合理性。族际经济发展和谐、族际政治生活和谐、族际文化关系和谐和族际社会福利和谐等,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关系建构取向的基本向度。

  • 标签: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和谐关系 建构取向
  • 简介:教会法典大于同法这种说法缺乏严密的科学性,也没有理论基础。二者不宜进行比较,也没有谁大谁小的说法。为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应认清法律的几个层面。第一是神律,神律是至高无上的,任何团体、个人没有删除或取消它的权力和自由,只有遵守的责任和义务。神律自有人类以来它就已存在,它和人与生俱来,是神刻在人心中的法律,人们习惯称之为良心。

  • 标签: 法典 教会法 国家法律 首先 责任和义务 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