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神经源性异位骨化(NHO)是在软组织中出现新生骨组织的现象,与中枢神经损伤相关,可引起肢体活动障碍、剧烈疼痛和皮肤溃疡等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针对NHO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并据此提出了新的监测和治疗靶点。笔者从促进成骨诱导因素、成骨前体细胞、成骨微环境三个方面对NHO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 标签: 骨化,异位性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发病年龄,并探讨其与可能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市儿童医院消化专科门诊就诊的功能性便秘患儿416例,按发病年龄的四分位数将其分为4组(Q1~Q4),并对各组的性别、便秘症状持续时间及父母便秘情况等进行相关研究。结果416例患儿发病年龄为(1.58±1.64)岁,Q1组发病年龄为(0.27±0.19)岁,Q2组发病年龄为(0.82±0.17)岁,Q3组年龄为(1.64±0.32)岁,Q4组发病年龄为(3.91±1.83)岁。416例患儿便秘症状持续时间为(1.50±1.62)年;Q1组便秘症状持续时间为(2.20±1.95)年;Q2组便秘症状持续时间为(1.33±1.48)年;Q3组便秘症状持续时间为(1.11±1.05)年;Q4组便秘症状持续时间为(1.35±1.66)年;Q1组便秘症状持续时间最长,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44,P<0.05)。416例患儿中男190例(45.7%),女226例(54.3%);Q1组中男54例(50.9%),女52例(49.1%);Q2组中男47例(39.8%),女71例(60.2%);Q3组中男39例(40.6%),女57例(59.4%);Q4组中男53例(55.2%),女43例(44.8%);性别分布上4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210,P>0.05)。416例FC患儿中,其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有便秘症状者196例(47.1%),其中Q1组61例,占Q1组总人数的57.5%,Q2组66例,占Q2组总人数的55.9%,Q3组34例,占Q3组总人数的35.4%,Q4组35例,占Q4组总人数的36.5%,发病年龄较小的2组患儿(Q1~Q2)与发病年龄较大的2组患儿(Q3~Q4)其父母的便秘情况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6,P<0.05)。结论儿童功能性便秘发病年龄较小,且越早发病越不容易早期接受正规的指导治疗;性别与患儿的发病年龄无明显关系;发病年龄越小的患儿,遗传因素对其意义越大。

  • 标签: 功能性便秘 发病年龄 儿童
  • 作者: 黄继磊 常昭瑞 郑灿军 刘慧慧 陈颖丹 孙军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 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北京 10005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 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北京 10005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上海 200025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5-2018年全国阿米巴痢疾发病特征和变化趋势,探索高发县(市、区)可能的原因,为制定全国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使用SPSS 16.0软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2015-2018年全国阿米巴痢疾发病数据的季节性特征、人群特征和地区分布。结果2015-2018年,全国累计报告阿米巴痢疾病例4 366例,无死亡,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08/10万,其中确诊病例占68.23%(2 979/4 366)。阿米巴痢疾的流行季节为5-10月,2015和2017年发病高峰分别为7月和6月,2016和2018年为双高峰,为6月和10月。发病集中在<5岁儿童(占42.28%,1 846/4 366),在<10岁儿童中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其中0~1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1.28/10万);广西、河南、广东、黑龙江和江西(省、自治区)的累计报告发病数居全国前5位,占全国病例总数的64.50%(2 816/4 366);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河南省商丘市睢县、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累计病例数占所在省份病例总数的比例超过50.00%。结论2015-2018年全国阿米巴痢疾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5岁儿童高发,局部地区(市、县)病例数高发,提示可对重点地区阿米巴痢疾诊断和报告情况开展进一步的调查,推动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的更新。

  • 标签: 阿米巴痢疾 监测 流行趋势
  • 作者: 关鸿志 李玮 郭守刚 朱沂 王佳伟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0年第25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北京 100730,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郑州 450003,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济南 25002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乌鲁木齐 83000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二代测序等病原体检测技术提升了临床对新发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水平。近年来国内、国外学者发现了一系列新型神经侵袭性病毒,其中某些病毒具有高度的致病性和传染性。临床医生应关注此类疾病,及时识别并诊断,重视新发病毒性脑炎公共卫生意义。

  • 标签: 脑炎 病毒 二代测序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血生化指标异常时 ,尿石症的发病率将有何影响。方法 对体检筛查出的 65610名无结石体检者和 8193名尿石症患者进行血生化结果的调查。结果 随着血糖、尿素氮、肌酐、尿酸、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汁酸、球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血生化指标的增高,尿石症的患病率增高,随着高密度脂蛋白、白球比增高,尿石症的患病率降低。而白蛋白低于或高于正常值时,尿石症的患病率均增加。结论 血生化指标异常时,尿石症的患病率会增高。

  • 标签: 血生化 患病率
  • 简介:摘要氟中毒发病机制复杂,具体机制尚无定论。环境中的有毒物质诱导表观遗传修饰改变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新兴领域。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氟化物能诱导多种表观遗传调控的改变,并参与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生发展。本文对目前在细胞培养、动物模型和人群研究中氟化物暴露与表现遗传修饰机制相关重要发现进行综述,重点从DNA甲基化、组蛋白翻译后修饰、非编码RNAs以及基因组印记等表观遗传调控模式探讨氟中毒发病机制,以期为地方性氟中毒的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 标签: 氟中毒 表观遗传学 DNA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非编码RNAs 基因组印记
  • 简介:摘要1999年第一代口服轮状病毒疫苗(ORV)Rotashield被发现与肠套叠发病风险增加有关,集中在首剂接种后7 d内,随之疫苗下市。后第二代ORV在全球陆续上市,并开展肠套叠风险监测及研究。本研究回顾了目前上市使用轮状病毒疫苗Ⅲ期临床及上市后研究相关证据,使用最广泛的2‌种轮状疫苗RV1和RV5在多国实践中发现ORV接种后的7 d内肠套叠风险增加。我国目前使用的国产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LLR)则缺乏相关研究。2018‌年RV5在我国正式上市,轮状病毒疫苗在防控轮状病毒重症腹泻的作用加大,故急需建立肠套叠主动监测系统以监控轮状病毒疫苗使用后肠套叠的发病情况,为轮状病毒疫苗上市后评估提供更多证据。

  • 标签: 肠套叠 轮状病毒疫苗 安全性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结核的发病现状与相应预防控制方法。 方法:分析研究本疾控中心纳入的 100 例肺结核患者资料进行研究与分析。 结果:纳入的 100 例患者中,有 10 例合并有其他疾病,剩下的患者病情均得到控制。 结论 :依据肺结核患者的发病现状,为患者采取积极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来管理,对患者的病情有效加以控制,预防病情传播。

  • 标签: 肺结核 发病现状 预防控制
  • 简介:摘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青年卒中,尤其是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因其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和高复发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负担。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小血管闭塞,而少见原因如卵圆孔未闭、遗传性脑小血管病、脑动脉夹层、烟雾病、血管炎等以及隐源性卒中所占比例亦较高,发病机制复杂,诊治困难。文章对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危险因素 年轻人
  • 简介:摘要细菌性肝脓肿是肝胆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对于有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等高危因素的易感人群,当出现发热、腹痛等临床表现时,应警惕该疾病的存在。近年来,细菌性肝脓肿从发病特点,高危因素,致病菌到治疗手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常见致病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已经成为肝脓肿的首要致病菌,其临床表现也除单纯肝脏侵犯外常合并肝外侵袭,如眼内炎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实验室变化是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升高,结合超声或者CT影像学可以很好鉴别诊断。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治疗手段也从传统手术引流向超声或者CT引导的脓肿穿刺引流转变。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综述。

  • 标签: 肝脓肿 诊断 治疗应用 细菌性肝脓肿 克雷伯菌,肺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糖尿病性膀胱病(DCP)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其起病隐匿,可以导致膀胱感觉受损、容量增加等相关的病理生理变化等,导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这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及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对糖尿病性膀胱病近5年相关的研究成果作分析总结,拟深入阐明糖尿病性膀胱病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进展,并对其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膀胱疾病 糖尿病 干细胞
  • 简介:摘要:失眠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不少老年人备受失眠的困扰,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中医在治疗老年人发病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分析了老年失眠的发病机制,探究了中医治疗老年发病的法则。

  • 标签: 老年失眠 中医 发病机制 治疗法则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肺结核病发病影响因素及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12 月 132 例住 院 的 呼吸科肺结核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实验组进行肺结核病原菌检查并且追踪患者生活及饮食习惯,采取同位素免疫追踪检查,并归纳患者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采用积极抗感染治疗并应用小牛脾口服药物等免疫支持治疗,常规组采用肺结核常规辅助检查,采用常规抗感染治疗。统计和分析呼吸科住院两组患者的相关治疗后风险 ,治疗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治疗后咳喘、食欲不振等恢复状况,并对患者护理质量、恢复质量及睡眠情况进行分析与统计 。 结果 实验组 66 例患者中, 所有患者均检测出分枝杆菌、结核杆菌, 有 34 例 检查出吸烟等不良习惯、自身免疫状态差,其中 4 例存在自身免疫疾病, 1 例患者患有系统红斑狼疮 , 治疗后 风险发生率为 7.58 %。 常规 66 例患者中,全部检测出分枝杆菌,有 11 例年龄偏大,存在酗酒不良习惯,治疗后风险发生率为 16.67% 。 同时对肺结核治疗后出院患者三个月康复满意度进行评分,实验组 66 例患者治疗后半年随访,治疗后生活质量平均评分 9.6 分,常规组 66 例患者治疗后半年随访,平均评分为 8.7 分。 结论 肺结核常见诱因主要以分枝杆菌、结合杆菌感染为主,其中吸烟、酗酒、年龄因素、自身免疫问题等都是肺结核危险因素。临床主要以抗感染治疗和全身支持治疗为主,并对病原菌针对性的用药治疗,治疗过程中还必须应用止咳平喘药以及氨溴素等化痰药物,防止并发症发生,治疗过程中还应主义肺功能的恢复。

  • 标签: 肺结核发病因素 肺结核治疗 肺功能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肝内胆管癌(ICC)是起源于二级胆管及其分支上皮的腺癌,具有早期诊断难、肿瘤恶性程度高以及预后差等特点。ICC较为少见,却是第二常见的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在全世界逐渐增加。根治性手术是ICC目前公认的唯一能带来较为理想长期生存的治疗方法,但许多手术相关问题,如淋巴结清扫、血管切除重建等能否为患者带来生存优势尚有争议。ICC的辅助治疗包括化学治疗、局部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目前已有大量相关研究支持其疗效,但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笔者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ICC发病机制及治疗相关进展进行深入阐述。

  • 标签: 肝肿瘤 肝内胆管癌 肝周围淋巴结清扫 外科手术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是引发产后抑郁疾病的主要因素,要想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疾病的发生率,则需要对产妇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只有了解产妇的实际情况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社区护理干预在改善产妇抑郁症状、降低疾病发生率和伤害程度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达到母婴保健的目的,在预防和控制产后抑郁方面能够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首先对产后抑郁的发病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同时提出了针对性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望可以为产后抑郁的防治提供参考。

  • 标签: 产后抑郁 发病因素 社区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长沙市职业病发病情况,预测其发病趋势,为制定职业病防控策略与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年4月,收集长沙市2010-2018年职业病发病数据,建立原始GM(1,1)灰色模型和缓冲算子优化模型,比较其预测效果。选取平均相对误差最小的模型预测2019-2023年长沙市职业病发病情况。结果原始GM(1,1)灰色模型及一阶、二阶缓冲算子优化模型的相对精度分别为80.92%、97.71%、99.64%(c=0.74、0.28、0.09,P=0.67、1.00、1.00);预测2019-2023年长沙市职业病发病例数分别为40、39、39、38、37例。结论缓冲算子优化模型适用于波动性较大的原始数据序列的预测,可较好地拟合长沙市职业病发病情况。

  • 标签: 职业病 缓冲 算子 GM(1,1)灰色模型 预测
  • 简介:摘要筛查献血者血液中的经血液传播病原体是血液安全战略的重要部分,但目前国际和国内常规的献血者筛查项目主要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其他各种新发再发病毒并没有列入筛查项目,血液和血液制品一直存在其它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的输血风险,也给血液安全和输血医学的发展带来潜在威胁。本文从4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新发再发病毒病与输血医学的联系:包括输血后新发再发病毒感染简介、现状、检测方法以及目前面临的挑战等方面,以期对未来制定血液筛查策略、促进血液安全系统性地提供思路和参考。

  • 标签: 献血者 新发传染病 再发传染病 输血传播感染 血液筛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严重烧创伤患者常并发脓毒症,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2016年,脓毒症被重新定义为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脓毒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全身多系统功能失调,如炎症反应失控、免疫功能紊乱、凝血功能障碍、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等,参与因素众多并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非线性网络效应。在深刻解析脓毒症发病机制的基础上,进行多因素干预是未来脓毒症治疗的方向。

  • 标签: 脓毒症 发病机制 网络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