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沙棘在土壤深厚、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砂壤质土壤上生长良好(wolfandWegert,1993);良好生境下沙棘产量和质量均很高(WahlbergandJeppsson,1990)。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任何沙棘种植园的建立均需要解决水的供给问题。有关沙棘栽培种植文献的信息较为有限。在萨斯喀彻温省,防护林中的沙棘植株常处于水分和养分不足的胁迫之下。在工业化沙棘种植园中,栽培管理,特别是土壤肥力和水分相当重要。有关沙棘实用管理的生产指南已经编印,并提供给生产者(LiandSchroeder,1999)。

  • 标签: 土壤肥力 沙棘 水分 干旱半干旱地区 林地 栽培管理
  • 简介:为定量评价沙棘造林后的水土保持效益,文章以沙棘造林的典型县域为研究对象,基于3S技术与RUSLE土壤侵蚀模型,分析评价了该县沙棘造林前后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吴起县实施沙棘造林后10年来,水土流失明显减少,较高强度土壤侵蚀的土地面积大幅度减少。①沙棘造林后土壤侵蚀分布以中度侵蚀最多,其面积占吴起县国土总面积的43.62%,而沙棘造林前土壤侵蚀以极强烈侵蚀为主,占吴起县国土总面积的42.76%。②沙棘造林后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285t/km2a,属于强度侵蚀,其沙棘造林前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9779t/km2a,属于极强烈侵蚀,为沙棘造林后的1.85倍,沙棘造林后全县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1402万t。

  • 标签: 沙棘造林 水力侵蚀 定量评价
  • 简介:摘要:关中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其土壤能量状况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土壤能量是指土壤水分和能量的储存和转移情况,是土壤水分和能量供给的基础。研究关中平原区的水能量状况对于农业生产直至关重要。

  • 标签: 关中平原区 土壤 水能量 农业生产
  • 简介:摘要:土壤溶性盐作为盐碱土属性中的重要属性之一,其含量普遍较高(多为氯化钠、氯化镁、碳酸氢钠、硫酸钠等),对作物的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所以在对盐碱土壤进行改良之前,应先分析其水溶性盐的含量,并选取合理、经济且有效的方式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两种常用的盐碱地水溶性盐测定方法进行了对比,随后还探讨了其中的不足与各自的优势,望能为今后的科研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盐碱土 改良 水溶性盐 测定方法
  • 简介:摘要:在社会经济与各项技术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人们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但是为了满足需求,各项工程在不断开发的时候,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周边环境,降低了土壤土结构的稳定性,对生态环境与平衡产生了较大影响[1]。科学的土壤土保持措施是提高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措施,通过控制水土流失,进而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2]。

  • 标签: 生态环保 理念分析 土壤水土 保持措施
  • 简介:土壤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与农林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为明确主要农林用地土壤变化特征及其干化现状,利用CNC503B(DR)中子仪,于2014年4—10月,对长武塬区19龄果园、9龄果园、玉米地及小麦地0~600cm的土壤进行长期监测,并利用土钻法进行校准。结果表明:1)0~600cm土壤贮水量表现为9龄果园〉玉米地〉小麦地〉19龄果园,均值分别为186.5、183.6、158.6和132.8cm,除9龄果园与玉米地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外,其他农林用地土壤贮水量两两比较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2)4块样地浅层(0~200cm)土壤含水量波动程度为中等变异(10%600cm;4)19龄苹果园土壤干化最严重,0~200cm土壤干化程度呈季节性变化,200~250和250~320cm土层分别为严重干燥化与强烈干燥化,320~600cm呈极度干燥化,形成永久性土壤干层;其次为小麦地,0~100cm产生临时性干层,250~300cm发生强烈干燥化;玉米地与9龄果园干化程度较轻,在水分补给不足情况下,只在土壤浅层产生临时性土壤干层。长武塬区农业结构由大田作物转向苹果经济林建设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但是,随着苹果林达到盛果后期,土壤贮水量亏缺,土壤干化严重,苹果经济林的经济价值及生态作用等都将受到限制,需要采取合理用水措施及调整林分密度等科学方式,完成长武塬区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黄土塬区 苹果园 土壤含水量 消耗和补充深度 土壤干层
  • 简介:摘要:环境污染检测与土壤质监测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提供了有力支持。传统方法如化学分析与生物监测法,虽简单可行,但存在时间长、成本高等缺陷。而现代技术如传感器与智能监测系统的应用,则实现了监测的实时、精准与高效。新兴技术如纳米技术与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监测的灵敏度与选择性。未来,多模态技术整合、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以及国际合作与标准化推进将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监测技术仍面临着数据处理与隐私保护等挑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共同努力。

  • 标签: 环境污染 土壤水质 监测技术
  • 简介:以苏南丘陵区杉木、马尾松、栎林、毛竹等4种林分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区域内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层的水文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的蓄水能力、渗透性能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毛竹林地土壤蓄水能力最好,为2096t/hm^2,渗透性能也以毛竹林最好,为17.56mm/min;通过测定4种林地土壤的入渗速率与入渗过程,对其入渗曲线进行拟合,得出土壤渗透速率与渗透时间呈乘幂函数关系,复相关系数为0.93-0.97,说明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可以较好地描述各林地的土壤入渗过程;土壤理化因子与土壤渗透性能的相关分析显示研究区土壤渗透性能受多个因素影响,其中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初渗、稳渗速率相关性最高,为首要影响因素;基于主成分分析,各样地土壤综合水文效应优劣依次为:毛竹〉栎树〉杉木〉马尾松。

  • 标签: 林分类型 土壤水文 土壤蓄水 土壤入渗
  • 简介:摘要:在社会经济与各项技术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人们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但是为了满足需求,各项工程在不断开发的时候,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周边环境,降低了土壤土结构的稳定性,对生态环境与平衡产生了较大影响[1]。科学的土壤土保持措施是提高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措施,通过控制水土流失,进而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2]。

  • 标签: 生态环保 理念分析 土壤水土 保持措施
  • 简介:在农业气象观测中,土壤文物理常数的测定非常重要,其测定方法技术性强,观测员不容易掌握,且因人为因素容易出现偏差。结合十多年来全省多次土壤测量培训和在各个地区土壤文物理常数测定中的实际经验,介绍了以《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为标准的土壤文物理常数测定的实用方法,为农业气象观测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土壤水分 物理常数 测定 实用方法
  • 简介:通过分析黄河三角洲贝壳堤4处采样地0-80cm深度土壤pH、含盐量、含水量和氢、氧稳定同位素垂直分布特征,研究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土壤的潜在水源,为该区植物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各采样地的土壤pH都偏碱性,滩脊采样地的土壤pH高于其它采样地;向陆侧采样地的土壤含盐量最高,滩涂采样地的次之,向海侧和滩脊采样地的较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采样地的土壤含水量都波动增大,滩涂和向陆侧采样地土壤含水量高于向海侧和滩脊处采样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滩涂、滩脊和向海侧采样地土壤的δD值和δ^18O值波动减小。在向陆侧采样地,积水通过入渗补给了0-40cm深度的土壤,而60-80cm的深层土壤则受到海水补给;海水对滩涂、向海侧和滩脊采样地的60-80cm深度土壤有一定的补给作用。

  • 标签: 土壤水 盐土 贝壳砂 贝壳堤 氢、氧稳定同位素 黄河三角洲
  • 简介:为了解中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的土壤状况,以重庆缙云山4种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土壤物理性质及持水能力测定和入渗实验,对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缙云山林地土壤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1m深土壤持水能力为9.50-13.17mm。2)枯落物蓄积量为16.21.32.42t/hm^2,枯落物持水率为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持水量为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3)菲利浦模型较好地反映研究地区不同类型林地土壤入渗过程。

  • 标签: 亚热带 森林土壤 枯落物 土壤入渗 森林水文效应 缙云山
  • 简介:采用去离子水浸提茶园土壤、松林土壤、空荒地土壤,获提取液,用浸提液处理白菜种子,进行土壤酶活力测定及白菜种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土壤酶活力与土壤类型相关,松林土壤提取液和茶园土壤提取液对白菜种子发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山地土壤植茶后,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茶园土壤pH有酸化趋势,取植茶龄不同茶园土壤,测定pH,用去离子水浸提处理白菜种子,萌发实验结果显示,影响种子萌发的化感物质在不同pH值土壤中的浸出率不同,在pH值4.5-5.0之间化感物质浸出率高,随着pH值的上升或下降,化感物质浸出率有一定幅度的变化.

  • 标签: 茶园土壤 不同pH值 土壤浸提 化感物质
  • 简介:摘要:土壤盐碱化是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盐分布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了滴灌、喷灌和地面漫灌等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盐分布的影响,以及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内陆干旱区进行灌溉预防土壤次生盐渍化进一步加剧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 标签: 灌溉方式 土壤水盐分布 作物产量
  • 简介:选择苏州渔阳山保存较为良好典型的太湖湖滨带作为试验地,并根据距离水体的远近,将湖滨带从近水体到高岗地分别设置三个实验区,探讨了湖滨带土壤全氮、有效氮、微生物生物量氮的时间和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太湖湖滨带土壤有效氮含量近水区〉中水区〉远水区,土壤湿度和水淹作用对土壤氮素含量具有影响作用;土壤有效氮呈明显季节波动秋季〉春季〉夏季,在植物生长旺盛季节维持较低水平;土壤有效氮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土壤有效氮与土壤全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沿水分梯度土壤有效氮受土壤全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土壤湿度、植被类型以及人类活动影响。

  • 标签: 水分梯度 湖滨带 土壤氮 太湖
  • 简介:摘要:土壤是连接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介质,它既为人类提供了栖居地,又是一个包含多种矿物质和营养元素、气体、水分、有机质、微生物和动植物并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本文分析了地球物理技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地球物理方法应用于水文学研究中的进展,以期能够增进有关学者对地球物理手段的了解和认识,更好地将地球物理手段应用于土壤文学研究中。

  • 标签: 土壤水分 电阻率成像法 探地雷达法 电磁感应法 根系吸水
  • 简介:2015年3-10月,在崇明岛东滩湿地设置7块采样地,以不同水盐条件下生长的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为材料,应用便携式光合系统分析仪(Li-6400),对芦苇的光响应特征进行实地测定,探讨芦苇光合过程对干旱和盐胁迫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1各月采样日的水位与土壤电导率显著负相关(n=420,p〈0.01),适当增加土壤位,有利于降低土壤电导率,从而缓解植物盐胁迫伤害;28月21日的芦苇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与水位显著正相关(n=42,p〈0.01),而与土壤电导率显著负相关(n=42,p〈0.01);胞间CO2浓度与水位和土壤电导率不相关。当水位高于-50cm,净光合速率随着水位下降而降低,非气孔因素可能是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当水位低于-50cm时,土壤电导率高于10mS/cm,叶片蒸腾速率快速降低,水分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芦苇叶片以较低的净光合速率来适应干旱胁迫和盐胁迫;芦苇叶片通过降低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等光合生理特征来适应干旱胁迫和盐胁迫;芦苇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对土壤盐因子具有高度相关性,可以作为土壤盐胁迫程度的反应指标。因此,在芦苇快速生长阶段,合理调控水位,对芦苇光合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芦苇 光合作用 土壤 水盐胁迫 响应 崇明岛东滩湿地
  • 简介: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呼吸在维持全球碳循环及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以黄土丘陵区油松、沙棘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分别观测二者的土壤呼吸(Rs)、5cm土壤温度(T)和水分(W),分析2种人工林Rs的动态特征及其对T和W的响应。结果表明:1)季节尺度油松、沙棘人工林Rs夏季(6—8月)最高(2.31和2.89μmolCO2/m2·s),冬季(12—2月)最低(0.60和0.65μmolCO2/m2·s),年均值分别为1.51和1.92μmolCO2/m2·s,年呼吸总量分别为18.90和22.81tCO2/hm2·a,冬季呼吸量占年呼吸总量比例分别为14.67%和12.65%;日尺度最高值出现在10:00—16:00,最低值均出现在6:00。2)季节尺度2种林分Rs与T均呈显著指数关系(P〈0.01),与W则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且沙棘林全年尺度土壤呼吸Q10值(1.40)显著高于油松林(1.34,P〈0.01)。3)日尺度上,油松、沙棘人工林W分别大于13%和12%时,T对Rs的解释量(R2)均有所提高。因此,在充分考虑温度和水分土壤呼吸影响的同时,加强冬季土壤呼吸的观测,对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区域碳循环估算模型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黄土丘陵区 人工林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