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寒风呼啸,大地上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蒙古包至少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 标签: 蒙古包 蒙古草原 蒙古人
  • 简介:<正>年过六旬的巴特尔仍留着寸发,浓眉大眼,特别是笑声的爽朗与通透,发自内心,底气十足,典型草原上的蒙古族汉子。巴特尔是新巴尔虎左旗教育系统的一名退休职工,但他却自小与蒙古马打交道,养马、驯马、骑马、放马,他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蒙古马,他说,我这一辈子算是和蒙古马结缘了。

  • 标签: 蒙古马 驯马 特尔 我这一辈子 新巴尔虎左旗 心灵之旅
  • 简介:在这里所指的"蒙古剧",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剧目,而是指一个理论概念、专用名词术语。换言之,不要从表面现象单纯地理解为只要运用蒙古族语言、文字、服装和生活习惯等去表演的剧目就是蒙古剧。"蒙古剧"是一

  • 标签: 蒙古剧探源
  • 简介:<正>蒙古,这个同我国有着4600多公里漫长边界线的邻国,对我这个从60年代起在那里度过了13个春秋的“老外”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直到1989年秋我临时访问该国时,给我的印象仍是基本情况依然如故。但在这之后的不到3年时间,当我1991年底再次踏上其国土时发现,随着“同一模式”的东欧和苏联形势相继发生剧变,蒙古的形势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因此,感触是多方面的。

  • 标签: 蒙古 “老外” 蒙古人民革命 60年代 苏联 形势
  • 简介:<正>(一)《古代蒙古》(ДревняяМон-голия),苏联Э.A.诺夫戈罗多娃著,苏联“科学”出版社东方文献总编辑部1989年出版。俄文,共383页(其中插图118幅,地图5幅,表格1张),另附黑白图版16页。(二)《古代蒙古》一书利用丰富的考古学资料,辅之以古人类学、民族学、碑铭学和文字记载材料,对蒙古地区占代(公元前三千年到公元前后)诸部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了研究,对蒙古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及其宗教观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了阐述,对蒙古境内的古代文化进行了描述。作

  • 标签: 古代蒙古 蒙古地区 卡拉苏克 铜石并用时代 考古学 公元前
  • 简介:<正>在乌兰巴托西北有一座佛教寺庙——甘丹寺。甘丹寺是蒙古现存唯一的佛教寺院,始建于1838年。从俄罗斯人时期起,寺院势力便逐渐形成,并且开始在国家的宗教生活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甘丹寺是现今蒙古广大佛教徒的活动中心。甘丹寺共有五座僧院,一百多名喇嘛,定期举

  • 标签: 甘丹寺 蒙古学 佛教寺院 佛教徒 佛教寺庙 宗教生活
  • 简介:<正>很多学者认为,最早的蒙古文献《蒙古秘史》成书于1240年,但原文编纂的确切时间至今尚未得到确定。学者们认为它完成于1228—1264年前后,可以肯定地讲,《蒙古秘史》的编纂年代不超过13世纪后半叶。至于编纂者,学者们的研究也没得出明确的结论。总之这一工作的艰难性是由于这方面的历史文献资料太匮乏所造成的。毫无疑问,《蒙古秘史》是13世纪历史、文学的杰出著作。这部巨著不仅记载了古代蒙古汗的先世,蒙古政权的奠基者成吉思汗的生活、业绩之外,还真实、准确、艺术地描绘了

  • 标签: 蒙古秘史 成吉思汗 蒙古部落 蒙古文 文献资料 蒙古社会
  • 简介:<正>地名研究既是属于地名学、名称学的一门学科,也是介于地理学、民族历史文化和语言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大部分地名反映了丰富的地理特征、地质结构、历史文化传统及动植物的生态。许多资料证明,借助于地名,可以找到宝贵的资源和矿藏。据苏联学者A.叶夫列莫夫记载,1946年古生物研究考察队在蒙古南戈壁省诺彦县借助一个牧民的引导,曾

  • 标签: 古地名 蒙古 地理学 语言学 民族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传统
  • 简介:蒙古族最先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东部,后来逐渐向两扩展,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广阔土地上。少数部落在北部和西部的森林里以狩猎为生.多数部落在辽阔的草原上以放牧为生。同一部落的人共同游牧,每转换一处牧场,牧民们就支起毡帐,

  • 标签: 蒙古帝国 额尔古纳 蒙古高原 蒙古族 部落 河东
  • 简介:北京、山东室外展园占地均为1500平方米。经过几个月的建设,两地景区丘陵地貌造型、针叶树和花灌木栽植、人工小河、水窖、给排水系统、喷灌系统、敖包、景区小桥、花卉小广场、蒙古包、彩虹桥钢筋架、景观石等项目的建设、制作、安装及调试运行工作已经完成景区牧草已使用美国优质草种完成播种。

  • 标签: 内蒙古 给排水系统 喷灌系统 运行工作 景区 花灌木
  • 简介:摘要:由于时代发展,从原有的游牧生活转变至今,蒙古灸疗逐渐被人们遗忘、失传。从2007年开始,鄂尔多斯市级名蒙医乌云托亚在孟柯老师的指导下继承蒙古灸疗并在传统疗术科广泛使用,从而蒙古灸疗在鄂尔多斯地区重新崛起并赢得了患者们的青睐。通过十五年的临床实践,治疗三千余例患者的同时培养出青达木尼、陶俐、呼和、布特格勒其、陶道、特日格勒萨仁等继承人。

  • 标签: 蒙医 蒙古灸疗 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