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5年11月26日,《重庆市宪法宣誓实施办法》在重庆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并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届时,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闭会期间决定任命以及“一府两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都将身着正装、面向国徽、用普通话进行宪法宣誓。

  • 标签: 宣誓制度 宪法 国家工作人员 “一府两院” 人民代表大会 人大常委会
  • 简介:为纪念中国现行宪法颁布20周年,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和厦门大学法律系于2002年6月8日至9日在厦门大学联合举办了"公民权利的宪法保护及其发展趋势"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包括来自香港在内的30多位中青年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共提交论文23篇。本次会议就公民宪法权利及其保障的一般原理、中国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现状与走向、人权两公约背景下的公民权利保障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卓有成效的讨论。现择会议论文三篇,予以刊发,以展示本次会议之智识并使读者得以分享之。

  • 标签: 宪法权利 宪法解释 现行宪法 中国宪法 法律形态 《权利法案》
  • 简介:宪法解释主体理论存有两种,即民主理论与自由宪政理论。本文对宪法的立法解释之是非与宪法的司法解释之是非作了分析说明,认为司法者而非立法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宪法。重点对我国宪法解释的制度设计与理论之争及模式选择与建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世界各国通行的三种模式中,立法解释模式与普通法院解释模式实际上被排除在了选择之外,惟一可行的模式就是欧洲模式:建立专门的宪法解释的法院或机构。

  • 标签: 宪法解释 立法解释 司法者 普通法院 三种模式 宪政理论
  • 简介:以战争、革命与宪法的关系为主题,从思想史的角度展开考察,可以揭示现代宪制的发生学。早期现代的战争经历了从宗教战争到国家间战争,从国家间战争到内战,再从内战到革命的演变。革命之后,形成了制宪建国、守护宪制和祛除宪制这三个宪法时刻,并可以归结为"革命终结"的宪制路径和"不断革命"的政制路径这两个逻辑路径。战争与革命具有重大的宪法学意义,西方与中国的早期现代的宪制构建,均离不开战争与革命的动力机制。但如何把战争法权转变为一种基于宪法的和平法权,而不是陷入激进革命的宪制覆灭之途,则需要真正落实"革命终结"的宪法精神。

  • 标签: 战争 革命 宪法 人民战争 革命制宪
  • 简介:2004年3月,中国进行了第四次修宪,此次修宪一大亮点即提出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入宪,在我国宪政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文试从宪法与人权的关系、我国宪法对人权的规定进行分析,对适应宪法修改,中国应如何作相应改革作一探讨.

  • 标签: 宪法 人权 缺位 完善
  • 简介:<正>在各国宪政体制中,行使宪法保障职能的机构,大致有如下几种:一、立法机关或最高权力机关。早期资产阶级标榜“议会主权”、“议会至上”,都将宪法的解释权和修改权付诸议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法、比、意等国都采用这种方法。英国的情况比较特殊。英国宪法是不成文法,由通常的立法程序去解决前述问题,从来没有设置特别的机构担负保障宪法的责任。

  • 标签: 宪法委员会 最高权力机关 宪法法院 宪政体制 立法机关 议会主权
  • 简介:在英语世界里,如果一部法律没有相应配套的罚则,或没有什么实效性,就会被称之为“没有牙齿的”(Non—teeth)法。如果借用这样的说辞反观我国,那么可以说,我国的现行宪法正是一部典型的“没有牙齿”的宪法

  • 标签: 现行宪法 罚则 法律
  • 简介:宪法的法律属性是宪政制度的价值所在,宪法的一切价值及其制度设计都以宪法的法律属性为基础和中介。本文从价值、规范和实践三个层面上剖析和回答了宪法的法律属性所关涉的三个问题。

  • 标签: 宪法 法律属性 宪政制度 价值取向
  • 简介: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案件,如齐玉苓案、高中分流案、火车票半价争议、讼师案、劳动教养争议、民族饭店选举案、暂住证事件等,这些案件之所以引起了法律界、法学界,乃至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是因为这类案件提出了一个在我国社会以前尚未被人们所注意的问题:当宪法所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简称宪法权利)受到侵犯而普通法律又不能提供有效的保障时,公民所拥有的救济措施是什么?“有权利必有救济,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权利”,这是法治精神的内在和基本的要求。作为人权保障

  • 标签: 宪法救济
  • 简介:<正>一、前言:本文的问题意识众所周知,法律上的义务(obligation,duty),指的是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律上必须作出某种作为或作出某种不作为的拘束。在现实的法律生活中,人们往往承担着纷繁多样的义务,其中一般人在宪法上所应承担的义务,通常在我国宪法文件以及宪法

  • 标签: 基本义务 基本权利 义务条款 宪法典 公民 现行宪法
  • 简介:在一个民主国家,良好的宪法寻求法律德性与政府德性的平衡。良好的宪法可从它与人权关系的抽象层面来考虑,亦可从议会至上到宪法至上的发展来考虑。但本文意在表明两种德性之间的平衡是层次多样的。法律德性关注个人权利,政府德性关注公共利益。通过限制司法和行政的角色以实现二者平衡,是宪法始终不变的任务。

  • 标签: 议会主权 司法审查 人权 英国宪法
  • 简介:从我国宪法功能看,不适宜宪法司法化;从我国司法权能看,不可能先法司法化;从我国法律体系看,不必要宪法司法化;从现行案例看,不导致宪法司法化.

  • 标签: 宪法司法化 国法 权能 中国 法律体系 案例
  • 简介:<正>福建省宪法序言福建省为巩固国基,确定省权,发扬民治精神,增进人民幸福,爱制定省宪法如左。第一章总纲第一条福建省为中华民国之一自治省。第二条福建省依其固有之疆界。省内行政区域之设置变更,以省法律定之。第三条凡有中华民国国籍之人民,籍隶本省或在本省有住所继续一

  • 标签: 法律案 监察委员会 七条 十六条 三条 高等法院
  • 简介:需要宪法做什么?这直接关系到宪法实施的状态.宪法规定公权力以限制私权力,为的是防止公民对公民的侵害;宪法规定权利以限制公权力,为的是防止国家对公民的侵害.宪法的实施就是通过建立宪政秩序以保障人权的实现,而宪政秩序实现的过程就是依法治国的过程.宪法发展的历史表明,有了宪法不等于就有了宪政.宪政的确立是一个曲折的过程,这在于宪法的实施要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人权观念为基础.为此,就我国的宪法实施而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强人大的权威、建立宪法适用机构来进行.

  • 标签: 宪法实施 理念 条件 途径
  • 简介:宪法商谈理论是对传统宪法解释学的发展。普通商谈哲学和当代审议民主政治理论构成了宪法商谈的理论基础。从比较宪法学的角度来看,宪法商谈有三个基本的层次,连接着以司法权为核心的政治国家与生活世界。宪法商谈理论对于宪法解释学最大的发展即在于,将宪法不仅仅理解为主观权利保障的清单,而是一种对公共善的担保,因此宪法实施不仅仅取决于某种独断论的解释模式及方法,也取决于以理解和论证为核心的公共生活本身。

  • 标签: 宪法商谈 宪法解释 对话政治 公共理性
  • 简介:岁月如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迎来了六十个年头。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新中国建立以后,要治理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既没有成熟的经验,又没有现成的“本本”。

  • 标签: 五四宪法 毛泽东 国家繁荣 民族独立 共同富裕 历史任务
  • 简介:摘要:作为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和效力。宪法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促进法治,还有利于提高公民意识,促进民主政治,增强民族认同。小学是教育的开端,是祖国的未来,“宪法“一词对于小学生而言,模糊而抽象,为了加强学生的宪法知识教育,将宪法知识纳入课堂是国家依法治国的重中之重。

  • 标签: 小学 宪法 宪法知识 教育教学
  • 简介:在英美宪法学者看来,宪法不仅是一种塑造着国家历史的重要工具,而且像民众的某种宗教信仰一样,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具有超验的、无所不在的品质.尽管英美国家的法学家较少专门研究概念上所谓“宪法哲学”的问题,但类似的宪法理论却十分丰富.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各种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不同学说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这些学说适应宪法总体结构的方式.这些理论既非自足的,也非静态的,相反,他们随着时间而相互交叠,循不同方向演进.实际上,英美宪法哲学理论对宪法的认识和理解充满可争辩性,在学者中一直是激烈论争的领域.了解英美宪法哲学的相关问题,或能对我国当前宪法哲学的构建与发展有所借鉴.

  • 标签: 宪法哲学 英美国家 法哲学理论 宗教信仰 政治生活 宪法理论
  • 简介:随着中国法制建设的进程,有学者和法律工作者从《宪法》在国家法律中的地位出发,针对依法治国的国家方略,提出了依宪治国的呼吁和设想。由此也激起了一些人的疑问与反对,主流观点之一是围绕《宪法》的反腐功能展开的。质疑之一在于:《宪法》是否在当前关系中国国振党兴的重大问题即反

  • 标签: 《宪法》 反腐功能 中国 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