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2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急救、监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出颤监护仪的应用与护理措施。方法:将本院于2018年09月-2019年6月接收的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之中的观察对象,均给予颤监护仪,并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救护期间,11例心脏骤停(55.00%),17例心室颤动(85.00%),经过心肺复苏、颤监护仪抢救之后,成功复苏15例,占比88.24%。随访观察12个月,有18例患者存活。结论:应用颤监护仪急救、监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对患者的护理发挥积极作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除颤监护仪 心电监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单中心3年内所有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颤器(S-ICD)患者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20年8月在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脏中心植入S-ICD的所有患者,统计并分析植入适应证、术前体表心电图筛查、术中麻醉方式和效果、颤阈值(DFT)测试、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共成功植入S-ICD 11例,其中3例(27.3%)为移除原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颤器(TV-ICD)后改植入S-ICD;均为男性,年龄12~68(39.7±15.3)岁,体重指数(24.0±3.9) kg/m2;随访时间1~44(19.2±16.8)个月。手术时间(69.0±19.1) min,术中测试颤阻抗(53.6±8.0) Ω,室性心律失常诱发后诊断至成功颤时间(12.9±1.7) s。1例患者(9.1%)行局部麻醉,术后疼痛评分(VAS)6分;10例(90.9%)行局部麻醉+静脉镇静,VAS(3.0±0.9)分。所有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发现:识别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并正确治疗2例,识别VT/VF因自行终止而未治疗1例,出现误感知但未治疗1例。结论S-ICD为年轻的猝死高风险患者及移除TV-ICD需再次植入患者的适应证之一,术中局部麻醉联合静脉镇静安全有效,诱发VF时间延长至8 s可能有助于成功DFT测试。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全皮下 除颤阻抗 心脏性猝死
  • 简介:摘要:“反差”二次元流行用词,多指动画、漫画、游戏或小说等ACGN角色,突然打破常态表露出与其原本形象不同的、或多种互为矛盾的特征,进而制造出带有高度反差的状态。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为防止大气中 CO2及各种杂质对盐水的污染,发电厂应对盐水箱采取密封工艺,本文介绍了一种分体式碱性呼吸器,应用情况表明该分体式碱性呼吸器具有效果高、维护方便、对设备形状及结构适应性强等特点。

  • 标签: [ ] 除盐水箱 除盐水 密封 分体式碱性呼吸器
  • 简介:摘要:水中存在的氧化硅会对工业生产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火力发电厂的亚临界和超临界压力锅炉中更是如此,这种锅炉对水质要求非常高,只有对水中的氧化硅进行有效地处理,才能确保火力发电厂亚临界和超临界压力锅炉的正常运行。通过对实际处理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最常用的两种锅炉用水硅方法为镁剂硅和石灰硅,具有十分突出的使用效果,能够在火力发电厂锅炉用水处理中发挥不可替代地积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就这两种硅方式进行研究。

  • 标签: 水处理 混凝 氧化硅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月期间接治的 70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研究组 35例与对照组 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研究组则进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障吸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视力水平要高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眼压水平要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间比较,其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术治疗,其治疗效果较为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水平,且降低眼压水平,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闭角型青光眼 眼压 视力水平
  • 简介:【摘 要】为了提高雾效果,改善雾器堵塞情况,将原来两层屋脊式雾器进行改造,并详细介绍了改造前后的雾器、改造工期、改造费用和改造效果,本次改造有效减少了吸收塔出口的石膏液滴含量,保证了脱硫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 标签: 除雾器 湿法脱硫 堵塞 改造 效果
  • 作者: 华伟 宿燕岗 汤宝鹏 沈法荣 范洁 严激 李学斌 王景峰 李若谷 胡奕然 张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10
  • 出处:《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 100037,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上海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200032,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起搏与心电生理科,乌鲁木齐 830011,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脏中心,杭州 31001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昆明 65003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内科,合肥 23000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心内科 100044,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广州 51012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 200030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颤器(S-ICD)在国内的临床使用情况,分析S-ICD预防心脏性猝死(S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了2016年11月26日至2019年12月11日在国内42家中心成功植入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1例S-ICD患者,分析其住院基线资料、植入资料(适应证、植入部位、术中参数特点、手术时间等)和随访信息(程控资料等)等情况。结果最后纳入国内42家中心成功植入S-ICD且有稳定随访的111例患者,其中男89例(89/111,80.2%),年龄(47.2±16.6)岁,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45.0%±16.6%。植入适应证中,一级预防39例(39/111,35.1%),二级预防72例(72/111,64.9%)。平均手术时间为(80.2±27.9) min,术中未记录到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中位随访158(54,362) d结果显示,27例(27/106,25.5%)患者共接受电颤治疗75次(最少1次,最多16次),其中22例(22/106,20.8%)患者接受51次恰当电颤治疗,9例(9/106,8.5%)患者发生24次不恰当电颤。不恰当电颤的主要原因为T波过感知。结论国内植入S-ICD患者的初步随访结果显示,S-ICD达到了有效性、安全性和预期终点。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全皮下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摘要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成功应用推动了GIST的临床诊疗进入了精准医学时代。GIST的诊断(包括术前诊断和病理诊断)、外科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微创治疗、复发转移性GIST的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包括极高危GIST辅助治疗时限、术前治疗的干预时机)环环相扣,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陷阱和误区,一旦误入,除了给医者带来困境,更可致医疗资源浪费,甚至危及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每位从事GIST诊疗的医师需要充分认识GIST的生物学特性和疾病发展规律,在诊疗工作中准确识别每一个可能的陷阱。本文从GIST诊疗的各个环节浅析可能存在的陷阱和误区,以期为推进更合理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诊断 治疗 外科手术 靶向治疗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埋藏式自动心律转复颤器(ICD)植入病例的临床特点、植入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ICD植入的6例患儿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其病因、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患儿年龄6岁5月龄~16岁2月龄,体重15.4~49.8 kg。其中3例为长QT综合征;1例为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为肥厚性心肌病;另1例为心脏离子通道病。所有患儿植入前均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作病史,且药物治疗无改善。ICD植入后3例患儿出现术后电风暴,分别给予氯丙嗪、右美托咪定或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后好转,并调整ICD参数(关闭抗心动过速起搏、上调颤阈值及颤能量),接受心理干预;另3例患儿术后即接受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并优化ICD参数设置,按需进行心理辅导,均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儿术后继续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并密切随访。随访1个月~7年,至末次随访均存活,2例患儿曾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事件发生,ICD成功识别并颤成功。结论ICD植入术在儿童及青少年病例中具备可操作性,且能有效预防猝死发生。术后易出现电风暴, 合适的参数设置以及镇静、镇痛药物使用配合、心理干预等有助于降低电风暴发生率。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儿童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对火力发电厂气力灰监测控制系统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提出以工控机、可编程控制器为核心开发具有两级集散控制结构的气力灰监控系统,以期实现电厂灰车间生产过程自动化与信息管理自动化的结合

  • 标签:
  • 简介:【摘要】根据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设备特点以及现场实际情况,渣系统的除铁器性能差、故障率高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针对除铁器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和改造设计,详细介绍基于 PLC的除铁器优化设计及其软硬件的实现。

  • 标签: 电磁除铁器 PLC 变频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转复颤器(ICD)在预防儿童及青少年心源性猝死中的应用、不良事件的处理及随访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儿科植入ICD的19例患儿(男12例,女7例)既往住院及门诊资料,包括病史、ICD植入方式、ICD术后程序控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及ICD恰当/不恰当放电和心室电风暴的处理,并做随访研究。结果共纳入19例患儿,植入术前均出现过1次或多次晕厥,植入ICD时的年龄为(12.30±2.08)岁,体质量为(40.00±13.93) kg。11例植入胸大肌下间隙,6例植入胸大肌筋膜下间隙,2例分别植入左侧腹部及左侧腋下。患儿术后均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随访时间为3.2年(0.3~11.1年),患儿均存活,无电极断裂、脱位、静脉血栓、心脏穿孔、囊袋血肿、破溃、感染等并发症发生。12例(63.2%)患儿有放电治疗事件,包括10例(83.3%)恰当识别/治疗事件,2例(16.7%)不恰当识别/治疗事件,其中5例出现心室电风暴。7例(36.8%)ICD具有远程监测系统,其中4例(57.1%)监测到不良反应,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及时处理,避免了不良后果的发生。结论ICD是目前预防儿童及青少年心源性猝死最可靠的方法,需根据年龄、体质量和发育条件选择不同的植入方式;术后恰当/不恰当放电治疗事件,需及时明确病因、优化药物治疗、必要时行射频消融术。

  • 标签: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心源性猝死 随访 儿童
  • 简介:摘要:该工程为某 12英寸半导体集成电路项目超纯水系统,原水为当地市政自来水,处理能力 450 m3/h,针对 TOC、尿素、电阻率等难点水质指标进行了深度优化设计。

  • 标签: 半导体 集成电路 超纯水制备 有机物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锂离子电池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完善。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体系,使用寿命较长,环境污染较小,使用温度范围较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此背景下,文章针对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杂质含量对电池的影响及杂技术进行具体分析,以供参考。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电解液 杂质含量 电池 影响 除杂技术
  • 简介:摘要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颤器(S-ICD)适用于无法通过传统静脉方式植入颤导线的患者。2020年美国心律学年会上公布的PRARTORIAN研究和UNTOUCHED试验进一步证实了S-I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尽管我国应用起步较晚,国内同仁一直积极开展S-ICD临床应用,以累积相关循证依据。我们应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继续推广S-ICD在国内的应用,希望更多有适应证的心脏性猝死高危风险患者因此获益。

  • 标签: 心脏性猝死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临床应用 述评
  • 简介:摘要:脱硫系统灰系统是火力发电厂重要的环保系统,担负着锅炉烟气SO2和烟尘合格排放的主要责任。近年来,随着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要求全面实施及全国煤炭市场价格飙升,对脱硫除尘系统运行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实现SO2和烟尘全负荷超低排放,又要降低系统单耗。所以脱硫和除尘的优化运行尤为重要。本文对某火力发电厂脱硫灰超净改造后节能降耗措施进行探讨。

  • 标签: 超净排放 脱硫除灰 节能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