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儿黄疸应用行为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对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 围绕本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展开分析,入院就诊时间均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并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将患儿分为常规组(n=40,常规护理干预)及干预组(n=40,行为护理干预),针对两组患儿母乳喂养率、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干预组母乳喂养率(77.50%)高于常规组(40.00%),P<0.05;护理前常规组及干预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无差异,P>0.05,护理后干预组低于常规组,且黄疸消退时间较短,P<0.05。结论 针对新生儿黄疸患儿,应用行为护理干预可促进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提高母乳喂养率。

  • 标签: 新生儿黄疸 母乳喂养率 行为护理干预 常规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行为护理干预对母乳喂养率的影响及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效果。方法 从本院选取2021年1到2022年2月间收治的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抽签法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为护理。就母乳喂养率、护理效果展开观察。结果 观察组纯母乳喂养率是81.39%,同对照组55.81%相较更高,P

  • 标签: 行为护理 母乳喂养率 新生儿黄疸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行为护理干预的方式对母乳喂养率的影响及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新生儿120例为研究对象,为进一步观察行为护理方式的干预效果,将选取的患者分为甲乙两组,甲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乙组采用行为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新生儿的母乳喂养率和黄疸的异常发生率。结果:研究显示,乙组中采用纯母乳喂养的时间更长,且该组新生儿的黄疸发生率有显著的降低,黄疸消退的时间明显缩短,新生儿家属对该护理方式的满意度更高。与常规护理的一组患者相比较,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结论:行为护理干预的方式可以更好的改善和提升母乳喂养率,降低新生儿出现黄疸异常的现象,缩短新生儿黄疸的消退时间。

  • 标签: 行为护理干预 母乳喂养率 新生儿黄疸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行为护理干预的方式对母乳喂养率的影响及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新生儿120例为研究对象,为进一步观察行为护理方式的干预效果,将选取的患者分为甲乙两组,甲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乙组采用行为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新生儿的母乳喂养率和黄疸的异常发生率。结果:研究显示,乙组中采用纯母乳喂养的时间更长,且该组新生儿的黄疸发生率有显著的降低,黄疸消退的时间明显缩短,新生儿家属对该护理方式的满意度更高。与常规护理的一组患者相比较,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结论:行为护理干预的方式可以更好的改善和提升母乳喂养率,降低新生儿出现黄疸异常的现象,缩短新生儿黄疸的消退时间。

  • 标签: 行为护理干预 母乳喂养率 新生儿黄疸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行为护理干预对母乳喂养率与新生儿黄疸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内本院接收的21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对照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5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干预法,实验组选择行为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新生儿黄疸情况与母乳喂养率。结果 护理前,两组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与黄疸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与黄疸指数均有所降低,实验组要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母乳喂养率与对照组相比相对更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生儿与产妇护理工作中,采取行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母乳喂养率,也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的黄疸指数,使得新生儿能够保持健康状态,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行为护理 母乳喂养 新生儿 黄疸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为护理干预对母乳喂养率的影响及新生儿黄疸的护理的临床价值,研究临床可使用意义。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11月为实验时间,先选择在该阶段医院中登记为有效的7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再通过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39人,观察组39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在此基础上接受行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护理满意程度及母乳喂养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黄疸的患儿进行行为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儿黄疸的症状,使家属对护理服务更为满意,同时能提高母乳喂养率。

  • 标签: 行为护理干预 新生儿黄疸 母乳喂养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行为护理干预对母乳喂养率的影响及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1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抽签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行为护理,分析干预1个月后的母乳喂养率、新生儿黄疸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母乳喂养率更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一个月后的新生儿黄疸率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为护理干预能提升新生儿的母乳喂养率,减少黄疸异常。

  • 标签: 行为护理 母乳喂养 新生儿黄疸 护理效果
  • 简介:乳源瑶族自治县被确定为广东省2007年渔业科技入户县之一,按国家农业部渔业局和省渔业科技入户工作总部署,乳源县于2007年4月初迅速掀起了渔业科技入户大行动,做好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我县渔业科技入户的各项工作,乳源县渔业科技入户的实施地点是三个平原镇,二个山区镇。共选择110户示范户,招聘有11个技术指导员,每个示范户辐射带动10户农户,共带动1100户。经过省、市、县有关专家反复修改讨论,

  • 标签: 渔业科技 乳源县 自治 瑶族 农业部渔业局 示范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为护理干预对母乳喂养率的影响及新生儿黄疸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68例母乳喂养及新生儿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 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 例给予行为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在患者母乳喂养情况上明显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我院对母乳喂养及新生儿黄疸患者护理中,采用行为护理干预,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行为护理干预 母乳喂养率 新生儿黄疸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与探讨早期抚触支持护理对新生儿母乳喂养及生理性黄疸的影响。方法:本次随机抽取我院88例新生儿进行分析研究,时间为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采用分组对照方式,就88例新生儿根据随机抽样的方式平均分为两组,每组44例新生儿,给予两组新生儿不同护理模式,实施常规护理的44例命名为参照组,实施早期抚触支持护理模式的44例命名为研讨组,分析研究两组新生儿实施早期抚触支持护理模式后的母乳喂养情况、黄疸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有效率。结果:研讨组的新生儿经早期抚触支持护理模式干预后,护理效果显著,其中研讨组新生儿黄疸发生情况优于参照组,母乳喂养率、护理有效率较高,P<0.05,有研究价值。结论:新生儿通过早期抚触支持护理模式的有效干预,有效减少新生儿黄疸发生情况,且有助于提高母乳喂养率、护理有效率,值得运用。

  • 标签: 母乳喂养 黄疸 新生儿 抚触支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行为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0-01-01至2023-01-01间纳入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06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施行为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黄疸恢复情况和母乳喂养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间接胆红素、黄疸指数、黄疸消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纯母乳喂养率90.57%(48/53)高于对照组75.47%(40/53),P<0.05;结论:行为护理干预,能改善新生儿黄疸症状,并提升母乳喂养率,可行。

  • 标签: 新生儿黄疸 行为护理干预 母乳喂养率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黄疸干预中行为护理的价值。方法:择定2022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6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3)与对照组(n=33),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行为护理,对比两组母乳喂养情况和不同阶段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不同时间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黄疸干预中利用行为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提升母乳喂养率,还能够改善新生儿黄疸,提升护理质量。

  • 标签: 行为护理 新生儿黄疸 母乳喂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CT在诊断梗阻黄疸中的价值,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梗阻黄疸24例,良性梗阻黄疸14例,恶性梗阻10例,对其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比总结。结果CT检查对梗阻黄疸部位、病因及定位诊断标准较高。结论CT检查梗阻黄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梗阻性黄疸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梗阻黄疸的介入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23例恶性梗阻黄疸患者,采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及胆道金属内支架置入术(PTIBS)或结合局部动脉化疗术,所有患者均经B超、CT或MRI明确诊断,并确定梗阻部位。结果23例采用经皮经肝穿刺置入外引流管及支架置入术。术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均明显下降。术后23例患者黄疸消退满意;16例黄疸消退,置入内支架术后4周在DSA下行局部灌注化疗术。结论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外引流加内支架置入术是姑息治疗恶性梗阻黄疸的安全、有效方法,结合局部动脉灌注化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延长生存期。

  • 标签: 梗阻性黄疸 胆管梗阻 介入性治疗
  • 简介:黄疸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症状和体征,表现为患者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通常因肝脏损伤引起,根据病因不同可将其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梗阻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其中肝细胞黄疸最常见。肝细胞黄疸是因肝细胞病变造成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降低所致。凡能造成肝细胞功能障碍,影响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泌的疾病均可引起肝细胞黄疸,常见于各种肝实质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肝病、药物性肝损伤、中毒性肝炎、酒精肝病、遗传代谢肝病(如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等)、全身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肝脏损害(如败血症、疟疾、钩端螺旋体病、伤寒、布鲁菌病、结核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等)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肝脏肿瘤等,其中病毒性肝炎约占肝细胞黄疸病因的90%以上。

  • 标签: 肝细胞性黄疸 高胆红素血症 病毒性肝炎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恶性梗阻黄疸作为肝胆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其所造成的患者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恶性梗阻黄疸目前仍是临床上疗效较差的疾病之一,因其起病隐匿,老年患者逐渐增多,往往待到症状明显时因肿瘤已属中、期,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达芬奇机器人系统的发展,对恶性梗阻黄疸的治疗,特别是对高龄患者的治疗有了更好的方法,拓展了外科手术的年龄界限,扩大了手术适应人群。

  • 标签: 黄疸 梗阻性 肿瘤 消化系统外科手术 机器人
  • 简介:目的探讨CT对梗阻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2例经CT、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黄疸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2例梗阻黄疸中CT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和93%.结论CT可显示胆道系统梗阻的平面及梗阻端征象因而能对梗阻黄疸的定位、定性分析提供重要信息.

  • 标签: 梗阻性黄疸 体层摄影术 X线 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TCD术后护理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本科于2010年1月-2012年9月为45位梗阻黄疸患者进行PTCD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归纳总结术后护理方法及疗效。结果45位患者引流管均未滑脱、折断,黄疸消退,肝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术后生存期5-28月。结论及时有效规范的护理措施对PTCD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周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 简介:梗阻黄疸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状态,梗阻黄疸患者术后高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一直是术后恢复过程中一大难题。目前,肠源内毒素血症被认为是梗阻黄疸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而梗阻黄疸时,致病菌大量繁殖,肠道菌群失调,内毒素移位是肠源内毒素血症发生的主要机制。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梗阻黄疸时的肠道菌群失调成为现今研究的热点。本文就梗阻黄疸时肠道菌群的变化,如何进行干预,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对梗阻黄疸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对策。

  • 标签: 黄疸 阻塞性 肠道菌群失调 微生态制剂 粪菌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恶性阻塞黄疸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观察30例病人,行胰头肿瘤根治手术5例,行肝内胆管外引流术8例,肝外胆管外引流术10例,肝外胆肠吻合术7例,术后辅助中药治疗,根据黄疸消退、肝功能好时间来评定疗效。结果28例病人术后黄疸均基本消退,消退时间20天-3月,转氨酶好转时间在二十天内,22例腹水15-35天消退,2例三月以上未好转。结论手术及中药辅助治疗对恶性阻塞黄疸疗效好,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及生存期?

  • 标签: 恶性阻塞性黄疸 手术治疗 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