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和掌握老年人马蜂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以有效提高急性马蜂的抢救成功率。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竹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马蜂伤病例共221例,根据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年龄≥60岁)56例,非老年组(年龄<60岁)165例,对两组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预后转归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马蜂,老年组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依次为:肝脏55.36%,心血管32.14%,非老年组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依次为:肝脏56.97%,心血管36.97%;老年组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共有35例,发生率62.50%,非老年组共有94例,发生率56.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老年组2例,病死率5.71%,非老年组2例,病死率2.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急性马蜂中毒致器官功能障碍老年患者、非老年患者均以肝脏和心血管最多见;老年患者、非老年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后病死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马蜂 咬伤和蜇伤 中毒 老年人 器官功能障碍
  • 简介: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群蛰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6例群蛰伤患者给予HDF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HDF治疗3~43d,36例中痊愈33例,死亡3例,治愈率91.7%。结论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群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 标签: 群蜂蛰伤 血液透析滤过
  • 简介:摘要通过对32例螫伤患者院前急救的处理措施分析,探讨后,患者该如何处理伤口以及院前急救最佳急救诊治方案,以降低螫伤患者的死亡率。

  • 标签: 蜂螫伤 院前急救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野蜂群12小时内的临床救治及护理。方法以近3年来我科接诊收治的35例野蜂群伤患者住院12小时内的治疗及护理的病历资料为依据,对野蜂群后诊治时间、临床表现、救治方法护理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5例患者临床治愈34例,死亡1例。留院时间3~17d,平均8.7d。结论野蜂群常伴有过敏性休克。尽早救治,积极抗过敏抗休克,常规监测血、尿常规,肾功能,发现肾功能异常尽快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 标签: 蜂群蜇伤 急救 续性血液净化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和探讨后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护理的工作特性。方法我院血液净化中心2012年6月—2012年11月收治了21例中度和重度蛰伤患者,其中3例重症患者应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18例患者应用血液灌流治疗。总结分析这些患者的护理。结果我院应用血液灌流治疗21例患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1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增加了毒物的清除率,明显缓解中毒症状,降低死亡率。在灌流过程中,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和严格无菌操作,精心有效的导管护理,及防止凝血等护理措施是治疗成功的有力保障。

  • 标签: 血流灌流 血液透析 蜂蛰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急性溶血患者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6月—2017年9月10例并急性溶血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10例伴急性溶血患者系统的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健康教育及护理延伸服务,患者的肝功、肾功情况好转,全身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皮损处症状好转,患者及家属对及相关医学知识有一定的认知,依从性得到提高,掌握了的急救知识,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均治疗好转出院。结论科学、有计划的护理干预对蛰伤患者极其重要,能够达到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促进患者病情早日恢复的目的。

  • 标签: 蜂蛰伤 护理 急性溶血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伤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1年8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5例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主体,根据AKI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AKI组(37例)和非AKI组(68例)。入院后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基线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时季节、部位、数目、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以及炎症因子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e回归模型分析伤患者发生AKI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模型分析PCT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伤患者发生AKI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数目、入院后呕吐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KI组患者的血清肌酐(SCr)、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AKI组〔SCr(μmol/L):122.36±32.45比76.74±28.52,PCT(μg/L):1.42±1.05比0.34±0.21,IL-6(ng/L):277.52±120.25比112.14±73.34,hs-CRP(mg/L):7.64±3.26比3.01±2.13,均P<0.05〕。后发生AKI患者的血清PCT水平与血清SCr、IL-6和hs-CRP水平均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486、0.393、0.425,P值分别为0.002、0.016、0.009)。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SCr、PCT、IL-6和hs-CRP均是伤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SCr、PCT、IL-6和hs-CRP预测伤患者发生AK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2 〔95%可信区间(95%CI)为0.516~0.727〕、0.722(95%CI为0.601~0.843)、0.869(95%CI为0.781~0.958)、0.739(95%CI为0.627~0.851)以及0.799(95%CI为0.700~0.900);PCT最佳截断值为0.742 μg/L时,敏感度为75.70%,特异度为90.50%。结论后发生AKI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显著升高,为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PCT水平对后发生AKI的预测效能较优,可作为临床预测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 标签: 蜂蜇伤 急性肾损伤 降钙素原 预测价值
  • 简介:【摘要】我院近期收治一例重度伤患者,这是诊疗中较为严重的中毒类型,患者出现多个脏器损伤,伴呼吸衰竭情况,经由连续血液净化,俯卧位,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本文主要结合本例患者的具体诊疗及护理情况,就护理体会进行总结分析。

  • 标签: 蜂蜇伤 体外膜肺氧合 血液净化 重症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专案在急诊抢救患者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40例蛰伤患者参与研究,于2020年10月开始实施护理专案,2020.10前收治的患者视为对照组,2020.10-2022.3收治的患者视为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专案,对比二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静脉穿刺成功率更高,护理满意度更高,P值<0.05。结论:急诊护理专案的应用,能有效提高伤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专案 急诊抢救患者 静脉穿刺成功率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护理进行探讨,总结并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例马蜂蛰伤患者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治疗过程中加强患者一般护理、心理护理及血液净化特别护理;结果痊愈12例,血肌酐、谷丙转氨酶降为正常;结论对重症蛰伤患者,迅速建立血管通路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加强专业化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连续性血液净化蜂蛰伤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早期不同的局部处理方案以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1月—2018年9月,以本院的200例蛰伤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而后接受局部处理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予以碘伏创面消毒+酸碱中和局部处理方案)与研究组(予以碘伏创面消毒+冷湿敷+定位拔刺局部处理方案),评价标准细胞因子及创面情况、预后情况、脏器功能。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细胞因子与各项创面情况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除病死发生率,研究组患者的其他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各项脏器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碘伏创面消毒+冷湿敷+定位拔刺局部处理方案的实施可提高的处理效果,改善预后,值得借鉴。

  • 标签: 蜂蛰伤 局部处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胡蜂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十堰市太和医院和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25例胡蜂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1例,女94例;年龄49(41,60)岁。按照SIRS诊断标准分为SIRS组(62例)和非SIRS组(163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头颈部、四肢、腰背部、腹部针数、就诊时间、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同时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6和IL-8水平。从白细胞中提取出全基因组DNA,并选取IL-6位点-174G/C、-572G/C、-597G/A、-634C/G和IL-8位点-251A/T、-738T/A、-845T/C、+396T/G,采用PCR进行扩增后双向测序并比对,记录基因分型和频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胡蜂致SIRS的危险因素。结果(1)两组四肢、腰背部、腹部针数、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性别、年龄、头颈部及就诊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ELISA检测结果显示,SIRS组IL-6和IL-8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非SIRS组(P<0.01)。(3)IL-6-572G/C位点存在CC、GC、GG三种基因型,SIRS组与非SIRS组间各基因型频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8-251A/T位点存在AA、AT、TT三种基因型,SIRS组与非SIRS组间各基因型频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腰背部、腹部、四肢针数、IL-6-572G等位基因、IL-8-251T等位基因胡蜂致SIRS相关(P<0.01)。(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四肢(OR=2.15)、针数≥10针(OR=11.10)、IL-6-572G等位基因(OR=3.91)、IL-8-251T等位基因(OR=3.97)均与胡蜂致SIRS显著相关(P<0.05或0.01)。结论胡蜂致SIRS患者血浆IL-6及IL-8的表达水平显著提升。IL-6-572G等位基因、IL-8-251T等位基因、针数≥10针和四肢均是胡蜂致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黄蜂 白细胞介素类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危险因素
  • 简介:近年由于捕捞,海水浴场及旅游业的开发,被海蜇伤者日渐增多。海蜇后毒素可以引起皮肤瘙痒、皮疹、红斑、肌肉痉挛、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过敏中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海蜇后早期用海水或肥皂水冲洗部位、口服抗过敏药。毒素吸收后很快引起过敏、中毒性休克、DIC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者,给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常用量的30~50倍以上)对病情的转归至关重要。

  • 标签: 海蜇 过敏性休克 中毒性休克 多脏器功能衰竭 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