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念珠菌菌丝对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自噬流的影响。方法白念珠菌菌丝分别体外诱导BMDM细胞0.5、4、12 h,以不加菌丝处理的0 h组作为对照,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时间点自噬关键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Ⅰ向LC3-Ⅱ的转换及磷酸化雷帕霉素机制性靶蛋白(p-mTOR)的表达。白念珠菌菌丝分别联合4种溶酶体阻断剂,包括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64d+胃蛋白酶抑制剂pepstatin、巴弗洛霉素-A1(BAF-A1)、氯化铵及氯喹,体外诱导小鼠BMDM细胞4、12 h,观察白念珠菌菌丝对BMDM细胞基础自噬流的影响。统计分析采用非配对t检验、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白念珠菌菌丝体外处理小鼠BMDM 0.5、4和12 h后,与0 h组(0.983±0.030)相比,LC3-Ⅰ向LC3-Ⅱ转换均增加(1.254±0.118、1.629±0.391、1.598±0.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75、2.856、2.804,均P< 0.05),但各组p-mTOR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白念珠菌菌丝联合E-64d + pepstatin体外处理BMDM细胞4和12 h后,LC3-Ⅱ的蓄积水平较E-64d + pepstatin单独处理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3.691、6.648,均P< 0.05)。与相应溶酶体阻断剂组相比,白念珠菌菌丝联合BAF-A1、氯化铵或氯喹4和12 h后,LC3-Ⅱ的蓄积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 0.05)。结论白念珠菌菌丝体外诱导可增加小鼠BMDM细胞基础自噬流中LC3-Ⅰ向LC3-Ⅱ的转换。

  • 标签: 白色念珠菌 菌丝 巨噬细胞 自噬 微管相关蛋白质类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山东省18岁及以上人群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点。方法于2015年在山东省49个县(市、区)开展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山东省≥18岁人群28 000人,利用修订的一般健康问卷进行筛查,将调查对象分为精神障碍高危和低危人群,采用DSM-Ⅳ、SCID-Ⅰ/P或MMSE对高危人群进行疾病诊断,随机抽取10%的低危人群进行有无精神障碍的诊断。计算患病率并根据研究设计和抽样人口的特征调整患病率和95%的可信区间。采用χ²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组间患病率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完成调查27 489人,调整后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7.46% (95%CI 17.02%~17.89%)。各类精神障碍中患病率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物质使用障碍(5.29%)、心境障碍(4.47%)、焦虑障碍(4.46%)、智力及缘于躯体和物质的障碍(1.91%)和精神病性障碍(1.12%),其中最常见的是酒精使用障碍(5.27%)和重性抑郁障碍(2.14%)。男性精神障碍患病率高于女性(23.37%与13.89%;χ²=408.91,P<0.01)。农村居民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69%与17.20%;χ²=1.05,P=0.305)。26.12%(1 047/4 008)的精神障碍患者有中等到严重的功能损害,仅有10.98%(428/3 898)曾经寻求过专业帮助。结论山东省18岁及以上人群精神障碍患病率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男性高于女性,城乡无差异;常见的精神障碍为酒精使用障碍、重性抑郁障碍、未特定焦虑障碍、未特定抑郁障碍。

  • 标签: 精神障碍 患病率 现况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核病应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2月-2020年10月收治的88例结核病患者,应用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常规治疗;研究组(44例):在以上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实施喹诺酮类药物。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为81.82%,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研究组为4.55%,研究组略低于对照组,但无差异(p>0.05)。结论:结核病应用喹诺酮类药物不仅能提升治疗效果,还能降低不良反应风险。

  • 标签: 结核病 喹诺酮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