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了了解硅单晶Czochratski(Cz)法生长物性参数熔体流动和氧传输过程影响,利用有限元法炉内传递过程进行了全局数值模拟,假定熔体和气相中流动都为准稳态轴对称层流,熔体为不可压缩流体.Cz炉外壁温度维持恒定。结果表明:熔体导热系数及发射率熔体流动、加热器功率、结晶界面形状、晶体内轴向温度梯度和氧浓度有重要影响,而熔体密度、黏度系数及熔解热硅单晶Cz法生长过程影响较小。

  • 标签: 传热传质 直拉法 热物性参数 数值模拟
  • 简介:用球共振声学法测量了新型环保节能混合制冷剂HFC152a/HCFC22气相音速,共得到音速数据84个,实验测量温度范围为293~323K,压力范围为200~405kPa,混合制冷剂R22质量成分分别为13.8Wt%和25.5Wt%,压力和气相音速不确定度分别为±14mK,±2ka和±3.7×10^-5,根据音速实验数据还精确确定了两种混合工质成分,得到了该混合工质共14点理想气体比热和第二音速里系数。

  • 标签: 混合制冷剂 HFC152A HCFC22 声学法 理想气体比热 第二音速维里系数
  • 简介:7月1日~3日,第届中国(南京)国际太阳能技术产品博览会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来自国内外80多家知名太阳能生产企业参加了大会,展出了包括太阳能热利用零部件和光电转换产品等在内太阳能利用领域新产品、新技术,吸引了众多观众参观。据大会组委会统计数据显示,此次参会人数达上万人次。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南京日报、《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专刊、《太阳能信息》、《太阳能》杂志等媒体博览会进行了全面报道。

  • 标签: 技术产品 博览会 第三届 中国 南京国际展览中心 纪实
  • 简介:采用分子模拟手段计算了70%、50%和30%DMSO溶液密度、RDF、RMSD、DMSO-H2O空间角度关系、氢键数量、键长和键角分布。计算表明:种浓度溶液密度、RDF、RMSD、氢键数量构成表现不同特征。而种浓度溶液DMSO—H2O空间角度分布具有相似性、取向性和周期性特点,种浓度DMSO分子C-S键长、O-S键长、C-S-C键角、O-S-C键角都有相似的特征:一部分在一个数值段类高斯分布,而一部分集中一个数值。

  • 标签: 二甲基亚砜 玻璃化 低温保存 热科学
  • 简介:利用有限容积法,建立了环形空间内单相流体竖直向上流动过程中流动和传热稳态模型.模型将环形空间内管设置为具有固定生热速率发热体;流体与内管壁之间设置流动和传热边界层,以更精确描述壁面位置流体与固体之间动量和热量耦合传递过程.通过与常物性模型对比,流体密度、导热系数和黏度随温度变化变物性模型,传热能力上具有一定减少,流体与固体传热面之间界面剪切力稍有下降.通过比较常物性模型和变物性模型re和ri,结果表明,随着流体强制循环速度加大,流体物性变化对流动和传热过程影响逐渐减小.

  • 标签: 变物性 环形空间 流动 传热 模拟
  • 简介:选取了包括海上天然气(offshorenaturalgas,ONG)、陆上天然气(pipelinenaturalgas,PNG)和液化天然气(liquefiednaturalgas,LNG)在内11种气源作为样本,8台中国燃具市场上具有代表性民用灶具进行了天然气组分变化导致民用灶具CO排放响应测试。讨论了不同组分气源CO排放影响,并Weaver互换指数预测CO排放方面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测试发现:对于初状态工况调节较好、适应性较强灶具,当气源组分发生变化时,不会出现严重CO排放问题;灶具CO排放随着气源华白数增加呈现上升趋势;黄焰出现会更易导致灶具CO排放超标。针对中国灶具和气源特点,建议将Weaver互换指数中不完全燃烧指数JI从JI≤0.05调整为JI≤0.04;为了保证当气源发生互换,不造成严重CO排放问题,建议进网气源气质特性进行限制,宜引入华白数偏小、重烃类组分较少气源。

  • 标签: 天然气 民用灶具 CO排放 华白数
  • 简介: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了某离心压缩机小流量模型级采用有叶扩压器可以显著提高模型级效率,然而由于考虑到有叶扩压器可能对于叶轮造成冲击,因此在有叶扩压器使用问题上需要非常谨慎。扩压器叶片前缘与叶轮轮缘距离较近位置前提下,不同流量下进行非定常数值模拟研究,研究叶片扩压器存在叶轮上压力脉动。结果表明,叶片扩压器叶轮有着强烈冲击。

  • 标签: 离心式压缩机 数值模拟 小流量级 非定常计算
  • 简介:提出预测气泡在静止液体中上升,形状演变周围液体温度和浓度场影响数值方法.在这个方法中,每个时间步长内,使用直接预测(direct-predictor)和交替求解变量(ADV)两方法进行内部迭代.利用所发展方法和程序,模拟无粘性气泡在静止粘性不可压缩牛顿流体中上升形状演变过程以及浓度和温度场影响.给出不同物理条件下,气泡演变途径和终态稳定气泡形状.结果表明气泡形状演变周围流体温度和浓度场均有直接影响.

  • 标签: 温度 浓度场 气泡形状演变 数值预测 移动非正交网格 交替求解变量
  • 简介:实际工程表明,采用飞灰复燃技术锅炉进行改造,可以减少飞灰所带走燃料损失,提高锅炉效率,但飞灰回收复燃给壁面颗粒沉积状况也带来了影响.采用fluent模拟了szl15-1.25-aⅡ型双筒链条蒸汽锅炉炉内燃烧,对比分析了采用飞灰复燃技术前后炉内壁面颗粒沉积状况.模拟结果表明,飞灰复燃锅炉顶墙、前墙及后墙颗粒沉积速率影响较大,其中飞灰复燃提高了顶墙和前墙颗粒沉积速率,降低了后墙颗粒沉积速率,而对锅炉前后拱影响很小可以忽略.减小飞灰入射质量流量或调整飞灰入射角度为水平偏下,均可以降低颗粒水冷壁沉积速率,有利于炉膛与水冷壁间传热.

  • 标签: 飞灰复燃 链条炉 颗粒沉积速率 数值模拟
  • 简介:给出了一种利用测定圆管对流传热温度场求解确定成分非共沸混合物组分方法。基于定压力条件下液体低雷诺数圆管层流充分发展段流体力学特性,利用数值方法求解变热参数对流传热模型温度场特性,采用反问题方法对对流传热控制方程热参数进行非线性模拟和反算,通过反演计算热参数得到物质组分定量值。非线性热参数条件对流传热控制方程和反问题L-M方法进行了误差分析,通过试验比较,测定了对流传热过程温度场理论计算组分与预设组分。结果表明,测定温度场推算非共沸混合物组分与实际测定结果满足预设误差。

  • 标签: 三元非共沸 组分 反问题
  • 简介:该文就我国超临界机组研制发展过程进行了论述,结合实际,提出了采用超临界机组几点看法,供大家讨论。

  • 标签: 超临界机组 发展 经济性 可靠性
  • 简介:采用TG-DTG-DSC联用技术木质颗粒和玉米秸秆颗粒燃烧特性进行了实验,考察了不同含氧气氛中两种生物质可燃特性、着火特性、燃烧稳定性、燃尽特性及综合燃烧特性影响,计算了燃烧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随着氧体积分数增大,两种生物质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降低,燃烧稳定性判别指数、可燃性指数和综合燃烧特性指数增大;木质颗粒着火温度和前期燃尽指数高于玉米秸秆,后期燃尽指数低于玉米秸秆,木质颗粒比玉米秸秆颗粒更难热分解,氧气体积分数玉米秸秆颗粒燃烧特性影响要大于木质颗粒;生物质低温阶段活化能要大于高温阶段活化能,两阶段活化能随着氧气体积分数增大而减小。

  • 标签: 氧气体积分数 生物质 燃烧特性 动力学
  • 简介:将纳米碳球粒子添加于树脂中制成纳米碳球涂料,观察该涂料微观形貌,测量其涂层厚度和涂层发射率以探究纳米碳球涂料强化辐射散热机理;自然散热条件下,通过某款LED散热器表面涂覆纳米碳球涂料,与表面无涂层、涂覆黑漆和黑色阳极氧化处理同款散热器进行LED器件热阻、结温和光通量测试实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纳米碳球涂料有良好辐射散热特性,常温下平均发射率约为0.95,具有应用前景。

  • 标签: 纳米碳球涂料 LED散热器 结温 辐射散热特性
  • 简介:用有限时间热力学方法分析空气标准Otto循环,由数值计算给出了存在传热损失和工质变比热循环功率与压缩比、效率与压缩比以及功率和效率特性关系,并分析了传热损失和工质变比热循环性能影响特点.通过分析可知传热和变比热特性Otto循环性能有较大影响,所以实际循环分析中应该予以考虑.

  • 标签: 有限时间热力学 Otto循环 性能优化 传热损失 工质变比热 压缩比
  • 简介:采用RNGk-ε模型某600MW机组低压排汽通道内流动特性进行数值研究,研究了排汽通道内流场分布并提出种不同导流方案排汽通道内流场进行优化改造。研究结果表明:排汽缸上部通道中气流呈漩涡流动,通道内排汽压力损失增加;喉部出口截面每1/4区域内都有一个漩涡,相邻两个漩涡之间流场分布不同;加装导流装置能够有效破坏流场中漩涡结构,改善通道内流场分布;机组变负荷运行时,不同优化方案同样适用;低负荷运行时,种不同方案压力损失数值变化不大,方案中喉部加装四块导流板喉部出口流场均匀性最好。

  • 标签: 汽轮机 凝汽器喉部 导流装置 数值模拟 流场均匀性
  • 简介:实验选用外径为4mm、内径为2mm铜质脉动热管研究了氧化石墨烯以去离子水和体积分数为50%乙醇溶液为工质脉动热管传热性能影响。实验分别采用加有少量氧化石墨烯去离子水溶液(简称氧化石墨烯水溶液)和体积分数为50%乙醇溶液(简称氧化石墨烯乙醇溶液),氧化石墨烯质量分数均为0.03%。实验发现:氧化石墨烯以去离子水为工质脉动热管传热性能具有强化作用,以体积分数为50%乙醇溶液为工质脉动热管传热性能影响较差,但都和脉动热管加热功率密切相关。对于以去离子水为工质脉动热管,加热功率低于20W,氧化石墨烯脉动热管强化作用较弱;当加热功率30-60W,氧化石墨烯脉动热管强化作用较强,达3.71%-11.33%,且强化作用随加热功率增大呈逐渐增强趋势;但随着功率继续增大,氧化石墨烯强化作用逐渐减弱,当加热功率达到80W后,热管传热性能减弱,原因可能是氧化石墨烯颗粒出现了沉降现象。

  • 标签: 脉动热管 氧化石墨烯 强化传热 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