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正>我常这样想,社会人生中,性也好,爱也好,都是很纯洁、很美丽的,可怎么在我们的一些报刊宣传中,硬是表现的那样令人作呕而不可思议。不要说对“爱情故事”的扭曲,即使是“性”与“爱”这两个圣灵的字眼都给玷污了,更可恶的是毒化了人文环境与空气,毁坏了一个又一个的梁上君子。在我看来,所谓真正的性爱无外乎两个内核:一是给人以生活乐趣与丰实;二是给人以追求与力量。性爱是一种动力与鼓舞,性爱是一种约束与激励,但遗憾的是我们许多(用这个字眼一点也不为过)报刊,在许多的时候登载了许多相反的内容:什么被人强奸却感到从没有过的快感与亢奋,什么办公室里男男女女奸情ABC,什么见面两小时就上床、悔恨爱来得晚了,什么“公媳情”、“叔嫂情”、“一夜情”……人们都在咒说世风日下,又都在诉苦这来自于制度渊源。我却认为,这里面应该有制度的原因,但我们的报刊媒体就没有责任了吗?责任就在于胡编乱造不负责任,肆意污染不计后果。党和国家一再强调报刊要宣传主旋律,要弘扬正气,我们的一些报刊做到了吗?

  • 标签: 心理世界 不计后果 爱情故事 报刊媒体 生活乐趣 人文环境
  • 简介:为探讨网络社会支持对中职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公正世界信念和感恩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公正世界信念问卷、感恩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656名中职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网络社会支持、公正世界信念、感恩和生活满意度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2)网络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没有直接预测作用.但可以通过两条路径的间接作用影响中职生生活满意度:通过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通过感恩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网络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机制,能为提升中职生的心理社会适应提供理论指导.

  • 标签: 网络社会支持 公正世界信念 感恩 生活满意度 中职生
  • 简介:早期关于正义动机的研究多以西方、受良好教育、工业化、富有、民主社会(western,educated,industrialized,rich,anddemocratic,WEIRD)的被试(特别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大学生群体)为样本,并以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作为文化区分的理论基础,发现西方人表达个人正义动机多从独立的自我参照视角出发,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美好世界;而中国人表达正义动机却从互依或他人参照视角出发,认为社会整体是一个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和谐世界。近年来,主流学者开始意识到这样的研究存在重大的取样偏差或自我偏差、情境偏差,其揭示的人类行为特征(WEIRD)也是奇怪的。本文利用元分析技术,对36个中国样本(N=8396)的个人世道正义观(自我参照)与一般世道正义观(他人参照)的相关系数和均值差进行效果值检验。结果发现,个人世道正义观与一般世道正义观之间存在强正相关(r=0.64,Fisher’sZ=0.75),平均数差异显著,但效果值很小(d=0.20);进一步的调节变量分析发现,只有在非学生样本、弱势情境下(如生活逆境),被试的个人世道正义观得分才显著低于一般世道正义观,即认为'自己委屈、他人应得'。总之,中国人的正义动机呈现低自我参照、高情境区分的特点,并非'独立'或'互依'就能简单概括的。

  • 标签: 一般世道正义观 个人世道正义观 公正世界信念 元分析 年龄 情境
  • 简介:一、个人自述我从小内向,老实,父亲对我的管教很严,也不知是遗传的,还是儿时培养的,使我性格尤为孤僻老实,在父母师长同学朋友的眼中我一直都是个很乖的孩子,老实本分,我还曾经白痴是的引以为荣,直至近二十岁上了大学后,由于感情上的一次挫伤,想法不知怎的,突然骤变,总感觉自己以前都是白活,再后来几次人际交往上的挫折,还有择业上的挫折,使其想法愈演愈烈,简直不像个男人,觉得男人老实就是绝对的缺点,就不可活,想起曾经的我,真觉得可笑,无语,想想父亲,从小对我就是极强的约束性教育,这不让,那不让,这个不放心,那个也不放心,我当时,也逐步成为习惯,别人欺负我,不敢反击,胆小怕事,有了理想,没能鼓起勇气真正实现,缺乏主见,做事犹豫不坚决(现在我都真正意识到了)。

  • 标签: 孝顺 人际交往 大学后 性教育 父亲 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