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轻伤害案件是一种多发性轻罪行案件。轻伤害案件法律适用难点在于如何在现有法律制度框架内寻求最佳解决途径,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通过对桐乡市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2004—2005年间所办理轻伤害案件实证分析,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当前轻伤害案件特征,二是有助于我们发现当前轻伤害案件法律适用中存在各种问题。

  • 标签: 轻伤害案件 特征分析 制度检讨
  • 简介:宗教信仰在历史上经历过从禁锢到自由,然后发生自由异化,再到相对自由(限制)变迁过程。鉴于目前我国宗教领域规范状况,宗教信仰自由具体限制规定存在合法性问题。纵观世界各国宪法文本,通常以国家法律、公序良俗、公共利益、政治因素等原则性事项确定宗教信仰自由界限,其正当性来源于保障权利、维护秩序、规范行为法治理念,并在近代宪政发展历程中为诸多国家所继受。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界限合理构造,应当消解政治属性,确立法律保留,理顺政教关系,细化公共利益与公序良俗。

  • 标签: 宗教信仰 自由 限制 宪法文本
  • 简介:当前我国学界对司法公信力问题研究多是一种着眼于系统存在静态研究,忽视了司法公信力生成自组织演化本质,应以自组织理论为研究方法指引。从自组织理论角度看,司法公信力建设目的并非是要完全消除社会对司法不信任,而是要防范个体对司法不信任经由系统内部非线性作用而被放大、扩展至系统整体并稳定下来,最终形成以负向评价司法为序参量耗散结构。根据自组织原理,以自组织和他组织相结合方式重构司法系统内部结构、促使司法信息均衡化配置、按照他组织方式构建外部监督信息处理机制、以自组织方法论为指导化解不信任司法自组织耗散结构以及热点事件中信任危机是提升司法公信力关键所在。

  • 标签: 自组织理论 耗散结构 司法公信力
  • 简介:《民法总则》预示了我国未来民法典结构与风格,立法者对重大体系创新似乎兴趣寥寥。实用主义编纂思路要能确保实用,就应当聚焦于民法典作为私法基本法体系整合功能。民法典内部体系选择及其与特别民法功能区隔,决定了民法典规则供给大致范围。在此范围内,民法典体系整合功能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立法者能否对既有的多重民事法源、尤其是大量民事司法解释内容进行合理清理与吸收。民法典立法技术问题应当得到更多重视,尤其是必须考虑到绝大多数民法规范为任意规范和裁判规范性质,恰当地配置完全规范和各类不完全规范,并改进规范表达,以更好地服务于司法实践与社会发展需要。

  • 标签: 民法典 法律渊源 司法解释 任意规范 裁判规范
  • 简介:19世纪后期是英国自由主义从传统向现代过渡重要时期。放任主义危机浮现,功利主义地位上升,保守主义思潮亦强势崛起,个人自由取代政治自由逐渐占据自由主义重心。在密尔和斯宾塞深度诠释下,自由本原不再是抽象天赋权利,而是现实功利考量,自由内涵由政治自由逐渐延展到经济自由、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自由实现也由倚重制度设计转向在法律、市场和文化良性互动中寻求突破。以严复为代表近代思想家认定自由是英国之所以繁荣富强根源,但当他试图引入自由思想并望其承负救亡图存之重任时,却又不可避免地陷入中西两种异质政治文化传统对冲引发矛盾和悖论中。

  • 标签: 自由主义 密尔 斯宾塞 严复
  • 简介:聂树斌案再次引发各界对于刑事冤错案件警醒与反思。鉴于冤错案件成因复杂性,应当秉持立体化思路,从司法体制、诉讼制度和证据制度以及法律适用等“多重面向”完善冤错案件防范与纠正机制。在保障审判权独立运行基础上,应当推进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在法律上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完善刑事再审启动程序,探索启动模式法治化转型,并明确刑事诉讼法适用遵循“从新兼有利”原则。

  • 标签: 聂树斌案 刑事冤错案件 审判中心 无罪推定 再审启动
  • 简介:行政诉讼再审事由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司法实践上都是研究再审制度一个重要问题。行政诉讼再审事由与民事诉讼再审事由有着相同之处,但是不同诉讼目的、诉讼模式及证据制度给两者带来较大差异。通过再审事由比较研究,以期对行政诉讼再审事由提供一些借鉴。

  • 标签: 行政诉讼 再审 民事诉讼 比较
  • 简介:公共利益法律意义,是关系到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划分宪政问题。以公法与私法之区分理论为分析框架,是实现公共利益含义具体化重要进路。在公法、私法两个法域中,公共利益分别体现为:价值定位上内在根据与外部界线,规范模式上命令性规范与禁止性规范,法律后果上法律制裁与行为无效。

  • 标签: 公共利益 公法 私法 国家权力 私人权利
  • 简介:我国贿赂犯罪刑法规范存在诸多根本性缺陷,目前已成为法治反腐最大障碍。应删除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之规定,然后将受贿罪罪状修改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基于其职务,为自己或者第三人索要、约定或者收受任何不正当好处。”至于行贿罪罪状,可考虑修改为:“基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国家机关职务,任何人给予或者许诺给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国家机关任何不正当好处。”还应规定“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不以犯罪论处”,以置贿赂者于囚徒困境。此外,由于受贿罪在罪质上明显不同于贪污罪,应对受贿罪设置独立法定刑及适用条件。

  • 标签: 法治反腐 贿赂犯罪体系 立法完善 受贿罪 行贿罪
  • 简介:私力实现债权行为刑法定性关键在财产罪保护客体界定上,由于适用范围局限,本权/占有的分析视角无法为我国财产罪保护客体界定提供一个共通、统一理论基础。基于法秩序统一立场、我国财产犯罪条文设置特征与司法判例实践体现,以法律·经济财产说作为界定财产罪保护客体基础理论具有合理性。基于这一解释立场,债权人索取合法之债及基于当事人合意而产生自然之债时没有造成债务人财产上损害,索取基于是实施法律所禁止行为而产生自然之债及非法之债时则造成了债务人财产上损害,应以财产犯罪处罚。

  • 标签: 债权行使 财产损害 财产罪保护客体 法秩序统一 法律·经济的财产说
  • 简介:刑事诉讼效率论———基于效率价值经济法学分析(下)李文健三、刑事诉讼效率机制在对刑事诉讼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考察之后,接下来值得关心问题是,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如何根据其投入和产出来确定刑事诉讼效率机制,如何确定刑事诉讼效率...

  • 标签: 错误成本 伦理成本 刑事诉讼效率 刑事诉讼活动 直接成本 诉讼成本
  • 简介:由于刑事责任承担要求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社会危害性有认识和控制能力,某些精神病人对自己行为社会危害性没有认识或无法控制,因而无法对自己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精神病也就成了刑事辩护重要事由。在美国刑事审判中,精神病是无罪辩护重要理由,判例法与刑事立法共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精神病辩护制度。在美国,精神病辩护制度存废问题一直备受争议;精神病法律标准处于变化之中,各法域标准不一;精神病辩护提出、审理程序、证明责任分配与证明标准、裁定及专家证人作用有其特点;因精神病而判无罪者关押与释放形成了特定规则。我们可以借鉴其制度某些合理因素,健全和完善我国精神病辩护制度。

  • 标签: 精神病辩护 存与废 法律标准 审理 关押与释放
  • 简介:精准脱贫与环境保护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利益关联性。二者之间利益失衡既使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存在冲突,也使精准脱贫行为与环境保护管制行为之间存在冲突,更使法律利益耦合与法律行为规范之间存在冲突。精准脱贫与环境保护之间多维法律利益冲突与失衡进一步加剧了精准脱贫地区生态恶化和生态“贫困”。矫正二者之间失衡利益关系,需要尊重环境正义原则,建构与完善程序化与非程序化法律实施机制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共同推动精准脱贫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 标签: 精准脱贫 环境保护 利益衡平 法律实施机制
  • 简介:司法公开制度设计看似已非常完备,但实际运行效果却与期望尚有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审判信息实质性公开不足,通过对典型刑事错案梳理与分析,探寻产生错判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审判信息实质性公开实现进路,完善相关制度构建。审判信息实质性公开不足症结,即裁判形成过程不公开,这是司法公开最核心领域,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司法公开最薄弱环节。探寻其原因,审判信息实质性公开不足应归咎于刑事庭审虚化,具体可以分为庭审流程草草了事和审外程序喧宾夺主两个层面。构建完善审判信息实质性公开路径,就需要在庭审流程和审外程序两个层面遵循司法规律,并以庭审为中心。

  • 标签: 冤假错案 庭审程序虚化 庭审实质化 审判中心
  • 简介:环境危机正在威胁人类所创造文明,环境问题以及由此而发环境危机作为公共性悲剧,看似由人类行为外部性所致,实则源于社会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机制。环境资源公有化、私有化以及兼具两者公私一体化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环境危机,但是相比而言,能够充分发挥私人主动性环境资源私有化制度、私有财产权制度和市场化制度显得更为有效。当然,私人在解决以生态灾难为特质环境危机时也存在一定局限,其比较优势发挥依赖于特定社会条件。

  • 标签: 环境危机 私有化 市场化
  • 简介:社会在于交往,交往产生纠纷。一定纠纷与特定地域环境有很大关联。同样纠纷在溢出一定地域边界之后,于解决逻辑便有所不同。这其中缘由在于纠纷之解决终究是一种权威认同,特定权威模型于固定地域文化多有依赖。仅仅从法律角度去评价纠纷及其解决并不总是有效。作为一种更加广泛权威系统,法律及其规则在主要依赖规则交往工商业社会中更能获得认同;而在非工商业社会,法律并不总是能获得认同,社会之交往更倚重嵌入共同文化中群体情感及惯习。是故,通过法律解决需要充足考量个殊不同生活情境。

  • 标签: 纠纷 司法地理学 地域 认同 个案
  • 简介:在清代社会,"坟禁"是一种重要民间习俗。清代法律对于官山上"坟禁"大小作了强制性规定,但是私人之间则可以通过契约对"坟禁"大小进行自由设定,法律并不作太多干预。由于"禁步"不仅关涉土地权利,而且还同风水观念、孝义伦理相关联,由"坟禁"而引发"田土"争讼就比较常见。官府在审断官山上因"坟禁"而引发讼案时会参照《大清律例》相关规定,同时也会尊重私人之间"田土"契约,如果"坟禁"既非官山,又没有"田土"契约进行设定时,官府则会认同当地民间习俗。由此可见,清代官府对于"坟禁"问题处理原则同现行《物权法》具有惊人相通性。

  • 标签: 坟禁 田土契约 土地权利 物权法
  • 简介:早期人民司法中证据问题典型体现了人民司法目的和特质。从证据类型来看,言词证据占据最大比例;就证明力而言,则书证作用明显较高。言词证据广泛使用体现了共产党对“群众意见”重视;在民众言词证据之外,共产党各级政权组织和农会、妇救会等团体“证明材料”大量存在。这些材料在审判中所起证明作用明显超过一般人证言,体现了人民司法中群众看法必须在党各类组织、公权力机关监督下予以甄别采信态度。财产纠纷中书证证明力突出,则昭示了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以此实现对民众规训。

  • 标签: 人民司法 证据 证明力 言词证据 书证
  • 简介:刑事错案生产机制,可被分解为两个关键步骤。第一个步骤是“构造故事”,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观察,由于认知系统中系统一自发作用,侦查机关对案件事实认识存在着普遍认知偏差,主要有代表性偏差、易得性偏差和锚定性偏差,这些认知偏差是导致刑事错案直接诱因。第二个步骤是“证实(伪)故事”,在刑事错案中,侦查机关偏爱运用刑讯逼供手段来证实“犯罪故事”,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观察,这是“过度自信效应…‘展望理论效应”和“沉没成本效应”作用结果。

  • 标签: 刑事错案 认知心理学 认知偏差 刑讯逼供 心理学故事
  • 简介:发达国家无法就后京都时期国际碳减排义务达成共识以及将其是否承担碳减排义务与我国捆绑一起做法,违背了气候变化法风险预防原则。风险预防原则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基本原则,其内含证明责任转移规则,要求发达国家首先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减排义务;其安全价值要求发达国家采取减排措施以保障气候安全,符合其风险社会基本价值追求。此外,风险预防原则赋予我国完全可以根据能力决定采取应对气候变化措施。

  • 标签: 气候变化 风险预防原则 不确定性 气候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