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在20世纪50年初的年、连、宣绘画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了“幸福婚姻”题材。从题目上看,石鲁创作于1952年的新年画《幸福婚姻》直接指向这批婚姻题材作品的核心内涵。“幸福婚姻”在当时语境下应该是什么模样?石鲁的作品描绘了一个农家小院院外的场景:院墙上和画面右下角是连绵不绝的南瓜和葫芦,寓意多子多福;一个吸烟斗的老汉牵着牛走在最前方,一对年轻夫妇紧随其后,周围簇拥着一群孩子。远处是三五成群的乡亲。院门上的春联点明主题:“生产互助大丰收,婚姻自主全家福。”

  • 标签: 婚姻题材 绘画作品 50年代 幸福 国家认同 20世纪
  • 简介:<正>最近,重读了再版长篇小说《雁飞塞北》,读后浮想联翩联系到当前文艺创作上的一些问题,颇有所感。前不久,当有人提出“新美学原则”,论者主张不要“现实主义”,“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认为建国以来的文学是“单调”的,要害是遵循了“艺术反映生活”的法则,断言最终要招致

  • 标签: 长篇小说 “现实主义” 美学原则 感情世界 艺术反映 文艺创作
  • 简介:这是评论家兴安与深圳文化学者胡野秋在"深圳晚8点"的一次文学对话。该文是根据速记整理,经过作者审阅,标题为兴安所加。对话回顾了兴安90年以来所主张和参与的几个文学事件,并重点比较了"60后"、"70后"和"80后"作家的写作特点和问题,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他对"80后"作家的分析尤其让人关注。

  • 标签: 90年代以来 文学对话 “70后” “80后” 作家 写作
  • 简介:这里所说的“青春片”,同八十年代末出现的那批“青春片”内涵有所不同。它主要不是从心理学角度而只是从题材层面,对1957-1958年涌现的几部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生活的影片所作的一种概括。这几部影片是:《青春的脚步》、《生活的浪花》、《悬崖》、《上海姑娘》。除《上海姑娘》外,其他三部影片因种种原因,数十。

  • 标签: 青春片 影片 题材 表现 突围 角度
  • 简介:由于受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历史剧一直是电视剧这一艺术形式出现以后的一个重要类型。20世纪90年初,伴随中国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同时,裹挟着商业大潮的滚滚而来、消费文化的汹涌澎湃,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也春潮萌动,渐次兴起,深刻刺激着电视历史剧的创新与发展。先是港剧《戏说乾隆》(1992)的引进,一阵“戏说”风潮掠过千家万户荧屏。在刷新收视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历史剧创作的持续升温。此后,《雍正王朝》(1999)、《大明宫词》(2000)、《一廉吏于成龙》(2000)、《康熙王朝》(2002)、《天下粮仓》(2002)、

  • 标签: 中国市场经济 电视历史剧 20世纪90年代以来 20世纪90年代初 《一代廉吏于成龙》 社会文化语境
  • 简介:1930—40年,不少来华的西方人对中国共产党感兴趣并到访了中共根据地,他们在根据地的经历以及关于这些经历的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促成许多人了解、向往中共。这些西方人为什么亲近中共?他们如何理解中共?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除了从他们自身的立场与想法中寻找答案外,

  • 标签: 40年代 西方人 中共 红色中国 写作 形象
  • 简介:90年的中国影坛,在历经了对电影手法的执著探求和对历史文化的总体观照之后,终于把视野转回到了现实人生。曾经沧海的中国电影,忽然间懂得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热衷于探索的人们开始将目光投注到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普普通通的寻常人家,开始“讲述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安居》、《埋伏》、《朗朗星空》以及《没事偷着乐》等一批影片的出现,将我们的视线带到了普通的平民生活。平民化是当代中国电影的一个明显倾向。中国电影的平民化倾向,是电影本体与观众相互选择从而磨合整一的必然结果。正如80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启蒙反思大潮孕育了第五新历史——民俗电影一样,90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以经济改革为特征的社会文化生活

  • 标签: 艺术评论 当代 中国 电影 平民化倾向
  • 简介:20世纪90年是具有双重意义的历史时段。一方面市场化与全球化“理所当然”地成为20世纪中国探索“现代化”之路的“最终”选择;而另一方面,作为新世纪的前奏,20世纪90年完成了社会资源的激烈重组,为新世纪提供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起点。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 人文精神 “精神” 人文知识 社会资源 现代化
  • 简介:一、十年拿到张悦然《茧》的试读本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一件事,这本小说,断断续续,好像写了快十年了吧。2007年我第一次在湘西凤凰认识张悦然,她就跟我提到正在写一部长篇,名字就叫《茧》,当时还发了一章开头给我看,我们就这个开头还热烈地讨论了一番。转眼我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虽然还待在校园里,却再也不是那个仅仅生活在知识幻觉中的少年了。

  • 标签: 《茧》 张悦然 80后 幽灵 历史 2007年
  • 简介:晚唐五诗格的大量出现是“儒者”主体意识与诗风极盛背景相结合之产物。与以科举为导向的经学教育相交织,诗成为孤寒沉沦之士修身立心之要途。作为诗歌创作形态的“苦吟”也因此被赋予了彰显儒者之心的深意,形成了风骚雅正的基本诗学思想。同时,又将以《毛诗正义》为核心的“比兴”“讽刺”理论加以拓变,形成“物象比”“内外意”等新批评概念,对晚唐诗的重立“意”以及隐喻化和象征性思维也有深刻影响。进而,又从“诗道”与“格调”两大层面提升了近体的诗学、诗史地位,其在唐诗学形成中的独特价值不容抹杀。

  • 标签: 诗格 儒者 苦吟 毛诗正义 比物讽刺 诗学建构
  • 简介:在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发展与华文报纸副刊紧密相联。在某种意义上,马华文坛即报坛,华文报纸文艺副刊对马华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华人聚居地凡有华文媒体的地方,当华文新文学萌芽时,其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园地与载体,就是当地的华文报刊。直到现在,许多海外华文文学作品,最初仍是在华文报刊的副刊或专栏上发稿的。

  • 标签: 文艺副刊 文学批评 专栏 新生代 华文文学 南洋
  • 简介:《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等非虚构文学首次全方位披露底层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态、社会心理和精神诉求。“蚁族”构成一人与一个时代的镜像——折射出“80后”在中国社会急速转型背景下的特定经历、形象表征和思想状态,他们切身经历着社会结构的失衡与贫富阶层的分化,对各种现实矛盾与困境有着直接而敏锐的感触,因此也最深刻地体验着这个时代共有的焦虑与期盼。“蚁族”的文学纪实重构当代文学的时代精神和现实关怀意义,由此确立了新的探讨空间和价值维度。

  • 标签: 蚁族 “80后” 非虚构 社会转型 时代镜像
  • 简介:随着《中国诗歌通史》①各卷本的出版,少数民族文学史书写又一次在诗歌领域完成了自身的实践。尽管,结合笔者参与的《中国诗歌通史·当代卷》“80、90年”部分的写作情况来看,这并不是一次完整意义上的少数民族文学史写作,但其仍然可以作为一个“典型个案”,来具体探究少数民族文学的当代史写作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而为少数民族文学史写作提供某些经验乃至建设性的意见。

  • 标签: 少数民族文学 中国诗歌 写作问题 90年代 当代史 通史
  • 简介:长期以来,对草明在1930--1940年中短篇小说的研究,不仅相当不够,而且也较多地放在了单一的“左翼”文学视角。当“左翼”思潮相对冷却之后,就感觉到了研究的困难。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新的恰切的研究角度。其实,如果从城市现代性的角度来认识草明,可以认为,草明的作品,包括其他“左翼”作家作品,也是一种城市叙述,尤其是对于城市产业工人生活、人格、意识形态的揭示,是自晚清以来首次大规模的表现。

  • 标签: 20世纪30-40年代 城市产业 现代性 草明 左翼 叙述
  • 简介:20世纪90年先锋诗人的文学史意识空前高涨,有不少诗人都自备了详细的“创作活动年表”;有的诗人明确提出要为文学史写作;更多的诗人由于不满学院派批评家的规范尺度和审美准则,在创作之余更是直接介入到理论批评的写作以及诗选集、诗论集的编纂、出版工作之中。90年的当代先锋诗坛,诗人们上演了一场“自己的诗歌自己做主”的戏。诗人们这种直接参与到理论研究以及文学史写作中的热忱,大大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土改写了当代先锋诗歌的研究格局。

  • 标签: 先锋诗人 先锋诗歌史 诗歌史 命名
  • 简介: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中华文学基金会、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暨福建省文联、《台湾文学选刊》等联合发起召开的“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11月22日至24日在厦门举行。这是继1995年北京首届、1996年南京二届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又一次学术氛围浓厚、争鸣相当激烈的研讨会。来自大陆各地及香港、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的女性文学研究者共60人出席研讨。女作家舒婷、胡辛、王英琦、张冀雪、陈志红等应邀赴会。本次会议议题为“女性文学本体特征研究”,侧重对当代女性文学及其批评本身的反思。与会专家学者所撰

  • 标签: 女性文学批评 女性写作 中国女性文学 九十年代 女性文化 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