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5 个结果
  • 简介:叶芝中晚期诗作呈现出一种身体转向。对叶芝诗歌进行身体修辞文化研究,考察其身体叙述的文学性或身体的文本修辞性,可以有效地揭示出其诗歌文本中众多身体意象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从而对爱尔兰历史中的社会文化话语和叶芝的文化政治立场获得全新的认识。叶芝诗作中的文本身体大致表现为死亡或衰败的身体、欲望化的女性身体、变形的身体三个重要叙述类型。身体不仅是叙述的对象、叙述的内容,同时也是叙述的媒介。

  • 标签: 身体 修辞文化研究 叶芝
  • 简介:17世纪的多恩研究,围绕“才”和“象”这对核心观念,经历了品评、颂扬、反思三个阶段。反思预示着20世纪的理论争鸣,而品评和赞扬则揭示了人们对16世纪末那种典雅、细腻、优美、极富乐感的抒情诗传统的摈弃。17世纪的研究尽管有着强烈的品评性质,但分析较为肤浅,反思也不系统,却反映了当时的英国诗坛的基本走向和一般状况,特别是琼生、卡洛、德莱顿等人的评价,更对后来三百多年的多恩研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即便在今天,有关多恩研究的选题依据、分析方法和基本走向,连同多恩诗的类别划分和核心概念,都可见到17世纪的影子,甚至研究重点、研究空白、争论焦点、审美关照等,都显示出对17世纪的多恩研究的一种回应、继承与发展。

  • 标签: 多恩研究 17世纪 品评 颂扬 反思
  • 简介:海明威作为文学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简约、生动、精准、含蓄,蕴藏着深厚的内涵,其作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海明威的作品,人们主要围绕审美风格与语言进行研究,对审美风格与语言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外加,我们主要依据翻译成中文版本的作品来进行研究,因中英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语言研究效果。本文以《老人与海》原本为基础,从语言学角度切入,研究作品的审美风格,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老人与海》 审美风格 构成 语言学 研究
  • 简介: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狂欢节至今还在深深地影响着大众文化,从好莱坞电影、通俗期刊、电视搞笑肥皂剧、摇滚音乐等等之中都不难发现这种文化的影子。巴赫金狂欢理论的精髓就在于其狂欢精神的体现,亦即狂欢节的全民性、仪式性、平等性和颠覆性。美国大众文化理论家约翰·菲斯克创造性地运用了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分析了美式摔跤比赛中身体的狂欢及其隐含的各种权力关系和政治力量。

  • 标签: 狂欢节 狂欢理论 大众文化 摔跤比赛
  • 简介:互文关系一直是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研究中的焦点之一.本文重新审视了作者在作品中对当代历史文化多元语境的呼应,把研究的重点从与其他个体文本之间的渊源关系移至小说与整个历史文化发展的联系.本文指出既引入历史文本又对其进行质疑解构,是一个各种话语、声音、体裁相互争鸣的动态互文.

  • 标签: 互文关系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 小说 《洼地》 文学评论 英国
  • 简介:从“文本”到“语境”再到“元文本”是柯雷研究兴趣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其中国当代诗歌研究视野中的三大维度。在学术研究中,柯雷一方面确证了文本细读的有效性,同时也没有忽视诗歌外部复杂的社会语境。文本与语境的互证,再加上元文本与二者的互动,柯雷在三重维度中建构起自己的诗学框架。

  • 标签: 中国当代诗歌 柯雷 文本 语境 元文本
  • 简介:本文通过梳理、评介斯洛文尼亚学者齐泽克著述的中文翻译以及研究情况,试图呈现国内齐泽克研究的基本面貌和研究重点的转变: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代表人物,到拉康思想的继承人,再到当代资本主义的无情批判者。中国学者们不断调整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从而趋向齐泽克的过程,也正是他们汲取齐泽克的理论成果来应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诸种问题的过程。齐泽克是“不能被整除的剩余物”,那个被整除的幻象挤压掉的余数/冗余物,才是批判性揭示社会现实的裂隙所在,是未来原创性思考诞生的母体(Matrix)。讨论他的著作在中文世界的传播、接受以及研究情况,亦是国内学界在“理论之后”的平淡时刻里,再度反思与探讨当代西方批判理论的一个契机。

  • 标签: 齐泽克 意识形态 后马克思主义 拉康
  • 简介:本文乃个人迄今从翻译文学的角度研究明末东传之西学的自述,但在文章开头及结尾,我也稍谈前人如陈垣与今人如毕墨惜的研究。我就翻译文学所做的研究始自个人的博士论文,而我的第一本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也就这本论文扩大改写与加章添节而得。我的第二本专书《译述:明末耶稣会翻译文学论》讨论了八部当时译作,包括《圣梦歌》与《轻世金书》在内。第三本拙作乃与梅谦立合著,题为JesuitChreiainLateMingChina:TwoStudieswithanAnnotatedTranslationofAlfonsoVagnone’s“IllustrationsoftheGrandDao”。如书题所述,除两篇专论外,我们笺注并出,中译了高一志的《达道纪言》。第四本拙作《明清西学六论》系论文合集,所论议题多与翻译有关,例如利玛窦译《二十五言》或贺清泰译《古新圣经》等。我现在撰写中的是一本有关马若瑟的专书,内容和马氏的中文创作及法文翻译有关,希望能尽快完成,送请学界指正。

  • 标签: 明清间耶稣会士 明末翻译文学 传教士小说 明末耶稣会证道故事 明清西学
  • 简介:<正>1982年10月25日在西安陕西宾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筹备组举行了比较文学研究问题座谈会,座谈会由季羡林同志主持。出席座谈会的有:冯至、叶水夫、伍蠡甫、杨周翰、李赋宁、杨宪益、赵瑞蕻、王佐良、周珏良、廖鸿钧、谢挺飞、李明滨、夏仲翼、倪蕊琴。与会者回顾了1980年底成都外国文学学会年会以来在教学、研究方面的工作。(1)教学方面: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南京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上海外院

  • 标签: 中文系 外国文学史 季羡林 南京大学 比较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 简介:本文立足于德里达和西苏的“中介”理论,并参照拉康和美国女同性恋诗人里奇的观点,从毕晓普的《组诗四首》等作品入手,解读其对同性情感的表现。该类作品中主人公的性别常难以界定,但通过特定意象清晰有力地表达同性情爱,同时由于大量使用譬喻与象征,该表达又是抽象和艺术的,甚至是唯美的,表现了诗中人物的“中介”状态,并借此传达出诗人对于情感与伦理的形而上思考。

  • 标签: 伊丽莎白·毕晓普 同性恋情 中介性 情感与伦理
  • 简介: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外语不同领域研究人员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外语学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深化和繁荣外语学科各领域的研究,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决定于2014年4月24——27日在合肥召开第二届中国外语界面研究学术研讨会暨外语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会议由安徽大学外语学院承办。

  • 标签: 专业委员会 外语学科 界面 年会 学术研讨会 英汉语比较
  • 简介:我在少年时代就爱好文学。小学五六年级时,我喜欢阅读中国古代章回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七侠五义》、《粉妆楼》、《包公案》等。虽然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但是小说情节动人,亦感到浓厚的兴趣。初中时,爱好中国现代文学,迷恋五四和三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喜欢读巴金、曹禺、郁达夫等人的书。

  • 标签: 文学研究 治学 六朝 《三国演义》 中国现代文学 《水浒传》
  • 简介:从内在的气质和精神的层面上来衡度,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无疑是接着1949年以前的“旧时期”往下讲的。为什么呢?因为比较文学在这两个不同时期的“重新开始”,都是在经历了漫长的自我封闭之后,与“重新睁眼看世界”的急迫需要紧密相连。一百多年以来,我们对于自己民族文学文化的反思和重建始终是在回应西方文化大潮的冲击之下展开的,换言之,伴随着反思和重建之艰苦历程的种种探索,始终要借镜一种帮助探索者打破民族封闭状态的世界眼光。

  • 标签: 文学关系研究 雷马克 中国比较文学 亨利 西方文化 民族文学
  • 简介:东欧文学是我国当代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盲点。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东欧各国处于苏联卫星国的地位,各方面的发展受到压抑和控制,难以有所作为,因此自然也不被人们重视;二是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一些研究者认为东欧文学研究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事业。事实上,当代东欧文学不仅内容丰富、成绩骄人,而且极富有挑战性和开拓性。是一件大有可为的工作。

  • 标签: 东欧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纳粹 反思
  • 简介:首次对《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的用韵进行了研究,认为其所收92种元杂剧的用韵反映了元代语音的实际情况。从语音史研究的角度看,《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的元杂剧比《元刊杂剧三十种》及《元曲选》更具语料使用价值。

  • 标签: 脉本 杂剧 用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