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9 个结果
  • 简介:最早地,从五代两宋始,由于画家的参与,书画雅集逐渐步入了中国文化人的精神生活。我们可以翻检一下绘画史的零星记录:宋朝的王诜、李公麟、元朝的赵孟頫、曹知白,明朝的沈周、清朝的金农、郑燮等等,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书画集会热衷的组织者或参与者。另外不少文化胜地如西园、玉山所、小玲珑山馆、兰亭、豫园等等,也都曾留有画家文士的身影。还有举不胜举的与这些集会有关的画作,如《西园雅集图》(李公麟)、《兰蕙梅菊图》(赵孟頫、高克恭)、《雅集图卷》(陈洪绶)、《桐华庵集胜图》(郑燮、华岩等)……画家集会确实是中国绘画史上颇为抢眼的一道风景线。

  • 标签: 画家 赵孟頫 画学 画集 画作 中国绘画史
  • 简介:民族音乐是音乐下属的一门音乐理论学科,它曾被广泛地称为"比较音乐"。直到本世纪50年代初,作为学科名称的"比较音乐"才开始被"民族音乐"所替代。受国外文化思潮的影响,在中国,"民族音乐"一词最先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音乐

  • 标签: 二十世纪民族音乐 学研究 民族音乐学
  • 简介:本文以国际上关于精神分析和电影的论文为对象,通过对作者属地分布、涉及区域、发表时间、相关媒介和主题域状况等具体数据分析,以移植与类比作为研究策略,概括出西方精神分析在电影研究上所运用的领域、方式以及动向。进而解剖我国电影研究在进行文本处理时对精神分析学理论的运用。

  • 标签: 电影文本 精神分析学 嫁接 方法论
  • 简介:5、理论思维特征著述和出版的繁荣,从一个相当重要的侧面体现出清代美术形貌的时代特征.而这一时期的学术思维特征及不少颇具美学色彩的理论见解,确有许多有别于以往的特色,这无疑是值得后世重视的.以下略举大要说明之.

  • 标签: 清代 美术理论 理论思维特征 文人画 笔墨技法 形神
  • 简介: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层面也加大了对各高校专业教育的政策引导、制度建设以及资金投入力度,旨在为我国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培育更多的专业化人才。特别是基于素质教育的时代大背景,高校美术教育的开展价值得到了愈来愈多主体的实践与认可。鉴于此,本文立足于版画教学在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探讨了提升这一教学工作开展有效性的具体策略,希望理论的研究可以对实际育人工作的开展有所助益。

  • 标签: 版画教育 美术教育 创新优化策略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民族音乐研究开始关注到了“音乐与认同”问题。在民族音乐学分析中,音乐作为一种交流的实践方式主要专著于表演和理念的方式。同时,音乐作为文化的表现形态和表征手段之一,对于特定音乐的文化属性、音乐与文化主体之间的认同关系、音乐文化群体身份认同的转变以及音乐文化认同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等深层次讨论都有着重要意义。音乐是可以被用来建构个人、社会的认同的,因此,在审视族群性和认同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和方法时,还要考虑到其中的主导类别以及与人的关系。然而,在诸多讨论“音乐与认同”的文献中,缺乏连贯、相互关联、整体的、针对性强的著作,这样势必会使音乐学科存在结构性的缺陷。

  • 标签: 民族音乐学 音乐 认同
  • 简介:处于学科建设初期的中国艺术人类,涉及学科本身的诸多问题亟待深层次的理论阐发。中国特殊研究情境中的艺术人类研究,其理论基础的构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主要由人类的理论、艺术的理论和中国的艺术田野研究实践中生发的理论三个部分组成。处于学术发展时期的中国艺术人类,需要一批来自不同学科有志于此研究的学者通力合作,关注社会现实,扎根于田野实践,及时进行理论的总结与提升,以期更为清晰而准确地阐明学科自身的一些基本问题,生发出中国经验的理论表达,贡献给国际学界。

  • 标签: 中国 艺术人类学 理论基础 人类学 艺术学 田野研究
  • 简介:文章主要以图像的方法对新中国建立后(以下简称建国后)“十七年”红色文学书籍的封面图像进行研究与阐释。首先分析了封面人物图像的类型与内涵.其次分析了封面场景图像的类型与内涵.最后分析了割面中版画和红色的应用。图像研究有助于理解和认识“十七年”红色文学书籍封面图像的社会政治含义。

  • 标签: 建国十七年 红色文学 书籍封面 图像学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艺术和美学的跨文化研究兴趣得以复苏,论著日渐增多,论题涉及艺术家、风格传统、象征主义和艺术的功能。以前相互分离的学科之间互动越来越多,学者们对于美学的比较研究兴趣日浓。对非西方美学的研究表明:每种文化都有审美原则,艺术哲学因不同的社会而有很大差异,艺术在每个社会中都表达了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关于非西方艺术和美学体系的文献增加了,此时的研究受到后现代运动影响,更多地关注这一学科本身及其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市场艺术的数量继续激增,就世界艺术研究而言,不应忽视对市场艺术的研究。艺术正以不同以往的速度不断发生变化,描述和理解全世界正在出现的众多艺术和艺术理论,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巨大而兴奋的挑战。

  • 标签: 美学 文化人类学 审美体验 非西方艺术
  • 简介:任何事物都存在对比,如有了矮的才能衬托出高的:有了短的才能凸显长的:有了轻的才能显出重的。也就是说,构成音乐的三大要素:“高低“、“长短”和“强弱”也都是通过相互间的对比来体现的。

  • 标签: 对比手法 作曲 才能 音乐
  • 简介:2015年10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与江南大学联合主办,《民族艺术》杂志社协办的“2015中国艺术人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无锡市江南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艺术人类研究领域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提交论文160余篇。会议就艺术人类学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造型与设计艺术、民俗与表演艺术等议题展开研讨。本次会议还评选出“费孝通艺术人类奖”获奖论文15篇。

  • 标签: 艺术人类学 当代 社会发展 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
  • 简介:这是一个澄静超逸的境界:凌霜的老树下,有老者曳杖踏雪而来,梅香浮动,月上黄昏,浩渺天宇屏息于静穆一刻.

  • 标签: 著名画家 写意 童真 超逸
  • 简介:从文字的构成与演变看,“傩”为“难”加上“人”。而“难”为“又”与“隹”的组合。由于中国文字的象形特征,又由于甲骨文中“隹”与“又”与帝王的联系,我们不难看出,“隹”与“又”分别取像于原始的鸟图腾与蛇图腾,也就是后来演变而成的凤与龙。从宇宙观念看。“隹”代表“天”,“又”代表“地”,因而“难”是天地的合一。而“傩”为天、地、人的合一。傩仪实际上是仪式象征秩序之天地人、神鬼人合一的体现。

  • 标签: 天地 发生学 “又” “难” 中国文字 宇宙观念
  • 简介:画古人古事,是中国绘画的一大传统,但画好并非易事:需要熟悉古人古事,能借古之人事人情,道今之人情人事,穿古代之衣冠,浇今世之块垒.

  • 标签: 人物画 诗意 中国绘画 大传统 古人 人情
  • 简介:专题摄影的兴起和逐步走向深入,一方面体现出摄影家对摄影社会责任的重新确认,一方面又与摄影家的情感体验和信仰生成相关。在此,摄影已不仅仅是光影和构图法则;图像的力量在于,它把被习常经验和世俗眼光所忽略的生存状态展示出来,平实而认真地体验拍摄对象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持续的关注和表达,达到思考的深度。

  • 标签: 专题摄影 边缘 文化人类学
  • 简介:艺术及其创作一直就是人类关注的对象,文化人类的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确立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艺术拥有同等的价值。而随后展开的跨文化研究方法则是处理此类问题的重要方法。文化相对主义与跨文化研究方法两者的结合,催生出的"艺术-文化体系"框架,一方面挑战了殖民主义及文化中心主义的人文观,另一方面也深化了文化人类对于艺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的研究。

  • 标签: 文化相对主义 跨文化研究方法 人类关系区域档案 艺术-文化体系 原始主义
  • 简介:进入21世纪,回族古籍文献不仅成为对回族进行全方位研究的基础文献,而且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始信息。文章侧重就回族古籍文献对研究回回民族族源问题、宗教信仰问题、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史料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回族古籍文献不仅是研究和认识回族历史文化发展全貌的基础史料,而且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具有科学价值的系统工程,它对回族学学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回族古籍 史料价值 回族学
  • 简介:《明室》是罗兰·巴特的摄影研究札记,也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在他的作品星系里显得尤为独特。《明室》中罗兰·巴特从主观私我出发,迎向摄影的现象世界。本文首先论述了《明室》中所呈现的现象视角下的摄影研究,再分析了摄影的本质与“爱与死”的双重主题之间的关系,最后回到罗兰·巴特在言语之间所针砭的现代社会的病症,这些病症至今仍拷问着我们所生存的数码摄影时代。

  • 标签: 罗兰·巴特 摄影 现象学 情感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