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9 个结果
  • 简介:18世纪晚期,美国为维护海上权益与地缘安全,加剧了与英法之间的矛盾.美国在中对英国的让步,换取到美英之间十年的和睦,却导致美法关系紧张,美国与法国从同盟走向准战争状态.最终美法危机得以和平解决,但这场准战争深深影响了美国早期的内政和外交.

  • 标签: 杰伊条约 法美危机 准战争
  • 简介:美国全国父亲中心2009年针对成年人进行的“父亲的态度和行为”调查显示,89%的人认为,父母与孩子一起生活对孩子很重要;92%的人认为,父亲对孩子的生活特别重要:96%的人认为.父亲需要对孩子的教育承担更多责任。

  • 标签: 父亲 美国 模范 人心 2009年 孩子
  • 简介:回顾和检讨亚裔美国史学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所走过的道路可以发现,早期亚裔美国史学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一元论历史观。在近30年的时间里,学者大都仅仅从“种族歧视”这一个角度去诠释历史事件,反对从其他视野去观察亚洲移民的经历。不过,最近15年来,这个领域中出现了冲破一元论历史观束缚的趋势。新一代学者提出了白人、黑人和亚裔之间三角形关系的论点,从而否定了“有色对白种”的双重种族关系理论模式。从“跨国主义”的视野观察亚裔美国史的人认为,亚洲移民实际上具有双重的民族主义和双重文化认同,从而向“同化论”、“定居者”论和“美国化”论提出了挑战。他们还发现,Et本人向美国移民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海外扩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新动向标志着亚裔美国史学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 标签: 亚裔美国史学 一元论历史观 种族歧视 跨国主义
  • 简介:赫伯特·B.亚当斯不仅仅是边疆学派鼻祖特纳的导师、"生源论"的鼓吹者,还是美国第一代专业史家的导师。曾任美国总统的威尔逊称他为"史学界的伟大舵手,是进行有系统、有组织学术研究的掌舵人"。他不仅使从德国引进的研究班这一研究生培养模式真正成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摇篮,还是美国历史协会的缔造者和史学专业期刊的创始人之一,因此他可以说是美国专业史学的"灵魂"。

  • 标签: 亚当斯 美国历史协会 赫伯 美国史学 生源论 研究生培养模式
  • 简介: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国际关系角度看,这标志着东方华夷体系的崩溃和西方条约体系的取而代之,中国外交也迈出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第一步.正是由于这样的背景、这样的第一步,才出现了中国外交上的奇人奇事:美国人蒲安臣代表中国政府--按当时的称谓应是大清国--出使外国.美国人蒲安臣带领的中国使团是晚清王朝按照西方的外交方式,向西方派遣的第一个外交使团,是条约体系逐步取代华夷体系的产物,它具体地反映了中国外交在历史性转折时期所充满的矛盾和冲突,同时,它表明清政府已向国际社会与西方式外交迈出了第一步,这在近代中国外交演进中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蒲安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奇人呢?他到底是为了骗取中国的权益,还是为中国谋取权益呢?

  • 标签: 使臣美国 外交使臣 晚清
  • 简介:美国对华鸦片输出经历了鸦片战争前、五口通商时期及《天津条约》后鸦片贸易合法化三个阶段。从美国进行土耳其鸦片的行销开始,美国就开启了对华非正常贸易的道路。相比英国,美国鸦片走私时间晚、质量次,但鸦片走私的速度与影响力一点不弱于英国。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国以支持鸦片走私的态度换得了中国政府的信任。此后,美国国旗成了掩盖鸦片走私的最好保护伞。18世纪中后期,随着美国西部开发及工业资本在国内的发展需要,美国商人逐渐将在华资本回调到国内参与经济建设,活跃的美国商界先驱与鸦片走私逐渐淡出中国市场。

  • 标签: 中美贸易 鸦片走私 《望厦条约》
  • 简介:史沫特莱是美国一位著名的革命作家和记者,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也是誉满中国的女中英豪。1928年到1941年,史沫特莱连续在我国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她深切同情中国人民,热忱地支持中国革命,特别是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尤其关心。在中国,她长期与八路军、新四军同甘苦、共患难。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她转战各地,用笔作武器,曾写了许多反映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和新闻稿件。在大洪山区、刁汊湖畔,也留下了她深

  • 标签: 史沫特莱访问 美国记者 记者史沫特莱
  • 简介:  去纽约观光,联合国总部当属不可错过的一站.它位于纽约曼哈顿东区,坐落在四十六街和第一大道交叉处.很难想象得出,这个平日在国际新闻中频频亮相,对世界和平和国际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神圣之地,可以向我们这些平凡的游客敞开大门.……

  • 标签: 眼美国 美国联合国总部
  • 简介:4.陈纳德私下里主动地向新四军伸出了求助之手.李先念连着4次电告中共中央,请予指示.毛泽东沉着应对.中美双方签订了第一份军事合作协议.

  • 标签: 中共美国 交往续 军事交往
  • 简介:J.威拉德@赫斯特教授在20世纪下半叶使美国法律史研究走出了专注于法律自身演变的所谓法律内史的黑盒子,转而从法律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探讨美国法律的历史发展,在法律史学界掀起了-场'赫斯特革命',结果使美国法律史研究经历了一次群星荟萃的学术复兴.尽管'赫斯特革命'的局限性在世纪之交时变得日益明显,但它在美国法律史研究中的主流地位仍未动摇.因此,不研究赫斯特和他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新的突破,对于在美国法律史研究上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学术界来说,就更是如此.

  • 标签: 美国法律史 内史 外史 赫斯特革命 释放能量 控制环境
  • 简介:庚款办学是20世纪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为中国兴办学校、培训出国人员而采取的一种对华政策。这一对华政策最先是由在华传教士明恩溥向美国政府提出的。1906年3月,明恩溥在美国报业托拉斯《展望》杂志老板艾博特的陪同下,到白宫进谒了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向他汇报了中国的政治形势,认为如果要防止

  • 标签: 庚款 明恩溥 庚子赔款 对华政策 罗斯福总统 美国报业
  • 简介:美国之音在应对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做了大量工作,但事后美国决策层却认为其对该事件的报道具有过于浓厚的宣传腔调,并迫使它在播音内容、腔调和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整改。不过,在“宣传预设”的前提下,这种追求“客观性”报道的改革最终不了了之,美国之音仍积极地为帮助美国赢得文化冷战而努力。

  • 标签: 匈牙利事件 美国之音 美国新闻署
  • 简介:美国的少数族裔主要包括黑人、拉美裔人、亚裔人和原土著印第安人.20世纪是美国少数族裔经历重大命运转折的历史时期:20世纪上半期,各少数族裔深受种族歧视之苦,毫无权利可言,生活一贫如洗;从50年代中期开始,少数族裔开展了民权运动,自此处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种族问题在美国并没有得到最终解决;90年代以来,美国的种族矛盾再次激化.可见,在将来很长时间里,种族问题仍将是美国国内最棘手的社会问题,少数族裔要在美国社会取得真正的平等,其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

  • 标签: 少数族裔 美国社会 年代 土著 经历 民权运动
  • 简介:荆楚汉川,有一座方圆百里的汈汊湖,她不仅风光旖旎闻名遐迩,而且因是革命的老苏区,抗日的根据地而令人瞩目。当年,李先念、陶铸、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浴血奋战,蜚声国际的美国进步作家、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亦有专程来这里历时两个月的采访,留下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 标签: 史沫特莱 方圆百里 田二河 抗日斗争 日本侵略者 八字门
  • 简介:在2008年举行的中美建交28周年研讨会上,当时83岁高龄的美国前总统卡特当众念出了他的白宫日记部分内容,披露了建交过程中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及曲折经历。在1977年-1981年的4年白宫生涯里,卡特一直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这些日记此前从未对外公开。

  • 标签: 美国人 邓小平 中美建交 2008年 美国前总统 日记
  • 简介:我在1992年以前为了研究中国人是否先到美洲问题和纪念哥伦布到达美洲500周年写论文时,接触到美国人普遍褒扬哥伦布航海史绩的情况。2004年接到美国大华府地区(指以首都华盛顿特区为中心的包括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周围地区)中文报刊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征文的启示后,一方面写应征文章,一方面搜集美国书刊对郑和下西洋事业研究的资料,对旅美华人之对郑和认知和研究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美国人 现状 历史 华盛顿特区 弗吉尼亚州
  • 简介:1890至1920年代,特纳先后在威斯康星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他以研讨班为基地,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推动了美国西部史新生代的崛起。他的以问题为主导的集体研讨方式,堪称教学相长的典范。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丰富和发展了西部史研究的理念和方法。他的学术理想,经由弟子们的传承与再创造,落实为丰硕的实证作品,在美国史学史上留下了不刊之笔。

  • 标签: 特纳 美国西部史 历史教学
  • 简介:侨民与保护侨民的美军,是民国时期美国维持在华存在的重要标志。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战火迅速从平津蔓延至京沪等地。这些地方是美国在华侨民的集中居住地,美国政府对美侨安全十分关切。与十年前的武力护侨政策不同,此时的美国面对日本的步步推进,采取撤侨政策予以应对,并调兵遣舰,为美侨撤离中国提供帮助。“帕奈号”事件发生后不久,不仅美国侨民,美国在华驻军也被撤走。从撤侨到撤军,这既标志着美国传统武力护侨政策的放弃,也是抗战初期美国绥靖日本的体现。

  • 标签: 在华美侨 亚洲舰队 第十五步兵团 “帕奈号”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