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总结1例咬伤致多发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经验。在有效抗休克治疗同时,对动物咬伤伤口正确清创护理,免疫制剂注射后的观察,针对该患者特殊的心理进行有效的情志护理,该患者成功救治安全出院。

  • 标签: 猪咬伤 多发伤 急救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脱细胞小肠黏膜下基质(smallintestinalSubmocosa),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生物膜的可行性。方法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制备小肠黏膜下层,利用光镜、图象分析对其进行观察及分析,皮下埋植观察生物相容性。结果光镜显示,SIS的疏密层度逐渐加深,孔径率在70-90%之间,扫描电镜显示胶原纤维结构规整,网孔丰富,纤维连续。皮下埋植未见皮下明显的异物反应。结论经过这种方法制备的SIS,韧性大,结构、层次分明,生物相容性良好,是一种理想的细胞支持架,是组织工程进行组织修复的良好材料。

  • 标签: 猪小肠黏膜下基质 生物学特性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存在高热惊厥的小龄患者加强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其疾病控制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80例高热惊厥小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急救护理中加强预见性护理观念,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情况以及惊厥复发率差异性。结果观察组在体温、惊厥两项恢复时间上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复发率为5%,对照组复发率达到22.5%;各项对比组间差异显著。结论对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中加强预见性护理观念可对患儿病情达到更好的控制作用,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高热惊厥 预见性护理 恢复情况 复发率
  • 简介:摘要目的质量管理小组(QC)活动在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于2013年6-12月QC活动实施前收治的手术患者118例,作为对照组,选择于2014年1-6月QC活动实施后收治的手术患者120例,作为实验组。2014年1月开始成立QC小组,由7名护理人员组成,确立“降低围手术期高热患者发生率”为活动主题,拟订活动计划,通过分析原因设置实施对策,对实验组120例围手术期患者实施QC活动,比较两组患者的高热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QC活动实施后,实验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高热发生率为9.17%,较活动前的36.71%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24,P<0.01)。患者满意度实验组为93.33%,对照组为63.56%,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87,P<0.05)。结论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实施可有效降低围手术期患者高热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同时规范了护理操作流程,提高了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

  • 标签: 围手术期护理 质量管理小组 高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指导应用于小儿高热惊厥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1月到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等待护理人员到达以后进行常规急救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小儿高热惊厥患者使用院前急救指导,可以降低小儿患者的损伤,稳定家长的情绪,具有临床价值意义,可以大力推广。

  • 标签: 院前急救指导 小儿高热惊厥 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引发高热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2013年3月到2015年4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引发高热患儿100例,2012年3月到2014年5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热性惊厥患儿10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在抗病毒与降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托吡酯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丙戊酸钠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8.0%)均较对照组(80.0%)明显提高(P<0.05)。治两组治疗期间主要不良反应为嗜睡、行为异常、感觉异常、胃肠道反应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对症处理后都明显好转。结论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引发高热情比较危重,丙戊酸钠的应用能有效提高疗效,安全性也比较好。

  • 标签: 上呼吸道感染 高热 病毒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医用冷敷头带与传统物理降温方法应用于高热患儿的降温效果及其实用性。方法门、急诊收治90例高热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28),对照1组(n=29)和对照2组(n=33)。观察组采用新型医用冷敷头带冰敷,对照1组采用温水擦浴,对照2组采用退热贴贴敷,比较采取措施后0.5h、1h、2h、3h的降温效果。结果各组患儿使用降温措施后0.5h、1h、2h、3h时三组患儿降温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结论高热患儿使用新新型医用冷敷头带冰敷可有效和体表进行热传导交换,带走体内热量,使患儿感觉舒适,且使用方法简单、安全、方便、家长可操作性强。此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高热 儿童 新型医用冷敷头带 温水擦浴 退热贴
  • 简介:摘要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之一当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流感等急性感染性疾病伴高热时发生的惊厥为高热惊厥。十宣穴是人体的重要穴位,中医认为针刺十宣穴可达到“苑陈则除之”,去瘀生新可疏通气血之冲逆,意在调整气血,疏通经脉,清热凉血。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位于上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为急救昏厥要穴。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我们常说“掐人中”,这句话在人晕倒的时候用的最多。本人对20例小儿高热惊厥采用针刺十宣穴、人中放血治疗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讨论,并对个案进行详尽的分析。

  • 标签: 刺血疗法 高热惊厥 针药结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在重症肺炎高热惊厥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重症肺炎高热惊厥患儿64例,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且P<0.05,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重症肺炎高热惊厥患儿个性化护理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患儿预后转归,应大力推广。

  • 标签: 小儿 重症肺炎 高热惊厥 个性化护理
  • 简介:摘要PERV是一种整合到基因组中的逆转录病毒,在异种移植、生物人工肝等技术中可能感染人。PERV存在于的各种组织器官中,并可体外感染人源细胞及细胞系,其复制、表达及对受体细胞的感染能力均与其分子结构相关,本文就PERV的分子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PERV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

  • 标签: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分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治疗。方法选取于2014年5月~2015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合并高热惊厥患儿共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加强救治与急救指导。观察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退热时间(29.87±21.87)h、惊厥消失时间为(4.68±3.21)d、住院时间为(6.52±2.25)d及复发率为5.0%,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针对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患儿急救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及时进行治疗,并进行急救指导,能够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患儿的复发率。

  • 标签: 上呼吸道感染 高热惊厥 急救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滴注低温液体对颈髓损伤并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效果。方法2013年11月~2015年6月选择10例颈髓损伤并中枢性高热的患者在给予物理、药物降温后体温仍在39℃以上者,静脉滴入低温液体0~10℃,40~60滴/分进行降温,观察降温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10例患者滴注前后体温比较,差异显著(P<0.05)。滴注前后10例患者额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本组患者中有2例在输液过程中主诉静脉穿刺局部疼痛、1例主诉输液肢体有冷刺激,统一更换穿刺部位后症状缓解。本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静脉炎或静脉痉挛的症状。结论静脉滴注低温液体临床护理简单、易于操作,是一种安全、有效、实用的降温方法。

  • 标签: 静脉滴入 低温液体 颈髓损伤 中枢性高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来源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对食蟹猴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ATG倍比稀释与食蟹猴淋巴细胞孵育,流式检测细胞毒;ATG单纯给药组分为低剂量组(250mg/日)及高剂量组(750mg/日),分别连续给药5日,并于定期检测血常规以及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20、CD4/CD8细胞的比例。结果ATG对食蟹猴淋巴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滴度为12时杀伤率为84.95%,直至滴度为1512时才降至10%以下;给药期间体内单纯给药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对总淋巴细胞清除率无明显差别,但各组对CD8+淋巴细胞杀伤作用均强于CD4+淋巴细胞(P<0.01)。结论ATG可以杀伤食蟹猴淋巴细胞,其中对CD8+淋巴细胞效果更显著。

  • 标签: 抗T细胞球蛋白 食蟹猴 同种异体肾移植 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热患儿12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实验组采用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的体温均有明显降低,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98.4%)高于对照组(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对乙酰氨基酚相比,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高热,具有更好的降温效果,且较为安全。

  • 标签: 布洛芬混悬液 对乙酰氨基酚 小儿高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治疗小儿高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高热患儿,将他们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均为40例,视为布洛芬混悬液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对布洛芬混悬液组患儿施以布洛芬混悬液进行治疗,乙酰氨基酚组患儿则施以对乙酰氨基酚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之前和接受治疗之后体温的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产生的情况1-2。结果在体温上,布洛芬混悬液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患儿在治疗前的平均体温分别为(39.56±0.09)℃和(39.53±0.10)℃,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体温不存在差异(P值为0.9985,大于0.05),洛芬混悬液组40例患儿在治疗后的第1小时、第2小时以及第4小时的平均体温分别为(38.29±0.08)℃、(37.50±0.09)℃和(36.59±0.09)℃,对乙酰氨基酚组40例患儿在治疗后的第1小时、第2小时以及第4小时的平均体温分别为(38.68±0.10)℃、(37.83±0.09)℃和(37.08±0.11)℃,在三个时间点,两组均存在差异且显著(P值分别为0.0314,、0.0243和0.0201,均小于0.05);在不良反应上,布洛芬混悬液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总例数分别为1例(占比为2.50%)和9例(占比为22.50%),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且显著(P值为0.0116,小于0.05)。结论在对高热患儿进行治疗时,相比较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药物来进行治疗而言,布洛芬混悬液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其能够在短时间内使患儿退烧,减轻患儿家属担心,同时还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使用安全性,该药物治疗手段值得广泛临床推广3。

  • 标签: 布洛芬混悬液 乙酰氨基酚 高热患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消化道出血高热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0例消化道出血高热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7.98±1.10)分、基础护理评分为(98.96±0.54)分、满意度评分为(98.69±1.1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化道出血高热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消化道出血高热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脱细胞基质在大面积烧伤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在传统抗休克、抗感染、防治并发症、营养支持等治疗的同时采用脱细胞基质一次性包扎疗法。一次性包扎不换药,待创面基本愈合后,拆除脱细胞基质。结论采用脱细胞基质一次性包扎疗法,可以有效的减少渗出,有助于休克期的平稳度过;保护烧伤创面中间生带组织,为烧伤创面的修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减轻患者的疼痛,消除心理恐惧感;减少愈合后疤痕增生,提高患者康复后生活质量。是现代烧伤治疗的关键。及时早期的抗休克补液治疗,早期合理应用有效广谱抗生素、防治并发症及营养支持治疗是烧伤治疗的基础。结论脱细胞基质疗法可以大大的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感染,减少创面渗出,使大面积烧伤病人更平稳的度过休克期,缩短愈合时间,减少疤痕增生。提高患者住院期间及愈后生活质量。

  • 标签: 脱细胞猪基质 大面积 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