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科抢救昏迷患者临床诊断方法及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l月至2013年10月接收治疗的60例内科抢救昏迷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医护人员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者临床诊断,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80%);实验组患者有27例患者对我院治疗比较满意,满意度达到90%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临床上,内科抢救过程中患者昏迷的原因较多,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要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提高临床治愈率,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内科抢救昏迷 中西医结合 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016-02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探究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治疗血管性头痛具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血管型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2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实验组则接受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起效时间进行统计并比较。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65.0%),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血管性头痛时,应用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可起到显著疗效,充分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血管性头痛 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IgA肾病(IgAN)患者尿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与肾小球新月体形成的关系。方法入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2011年3月-2013年6月经肾脏活检病理检测证实的IgAN患者45例,ELISA检测尿AGT水平,计算新月体指数,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IgAN患者尿AG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212.3±276.1μg/g比6.6±4.9μg/g,P(0.05),有新月体患者显著高于无新月体患者(272.3±329.71/g/g比143.6±187.2μg/g,P(0.05),新月体指数〉110%的患者显著高于新月体指数〈10%的患者(375.8±391.9μg/g比201.3±186.3μg/g,P〈0.05),尿AGT与新月体指数(r=0.483,P=0.001)、24h尿蛋白(r=0.618,P=0.000)水平正相关,与血白蛋白(r=-0.535,P=0.000)水平负相关,与肾小球硬化程度无关。结论IgAN患者尿液AGT水平可能反映肾组织新月体形成。

  • 标签: IGA肾病 新月体 蛋白尿 尿血管紧张素原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 简介:摘要报告了10例完全性大血管转位矫治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儿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术后正确选用葡萄糖液体,严格限制液体输入速度,常规监测血糖,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遵医嘱正确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积极防止再次发生高血糖反应,预防低血糖、感染等并发症。本组2例经减慢葡萄糖液体速度,血糖降至正常,8例经胰岛素强化治疗,血糖降至正常,10例均痊愈出SICU,胰岛素强化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低血糖反应。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血糖 新生儿 护理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分析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及血压变异性的关联,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与血管损害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2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脉搏波速率(PwV)将其分为正常组(〈9m/s)及受试组(≥9m/s),利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及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血压变异性及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指标,并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受试组的每5rain心搏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较正常组显著下降(P〈0.05);受试组的收缩压、脉压均高于正常组(P〈0.05),但其舒张压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受试组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SBPF)低于正常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hPP、LF、LF/HF与PWV独立相关,其中24hPP、LF的相关性最强。结论心率变异性降低及血压变异性增强,导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是导致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心率变异性 PWV 血压变异性
  • 简介:目的比较奥扎格雷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LEDD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4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予以常规剂量奥扎格雷钠和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腘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及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结果两组腘动脉PSV治疗前后差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善的幅度不一致,低分子肝素组效果更佳,与奥扎格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APTT、PT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奥扎格雷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LEDDP均有一定疗效,安全性良好,其中低分子肝素改善PSV效果更佳。

  • 标签: 糖尿病血管病变 肝素 低分子量 抗凝药 血流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及运用非吸收血管夹的疗效观察及治疗体会。方法研究我院在2012年7月至2014年8月的24位肾囊肿患者,把他们随机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之中有12人,观察组采用的方法是在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中运用非吸收血管夹进行操作。对照组之中有12人,对照组采用的方法是在去顶手术中不使用血管夹进行操作,手术步骤和其他环节的操作完全一致,严格的遵循对照原则。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比对照组的要高。结论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手术是一创伤小、恢复快的有效方法,运用非吸收血管夹的治疗效果比较好,适合在临床上运用。

  • 标签: 后腹腔镜 去顶手术 非吸收血管夹
  • 简介:目的:总结完全腹腔镜与传统开放肝左外叶切除术的临床疗效与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62例肝左外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32例,常规开腹组30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腹腔镜组无一例中转开腹,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开腹组术后2例发生切口感染。两组术中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开腹组。结论:不解剖肝段血管及肝左静脉的完全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可取代传统开腹手术,有望成为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的新技术。

  • 标签: 肝左外叶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剖腹术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新型路径淋巴结清扫联合胃周血管阻断术治疗ⅢC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收治的142例ⅢC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新型路径淋巴结清扫联合胃周血管阻断术70例(联合组)、行单纯新型路径清扫淋巴结72例(单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门静脉血中CEAmRNA阳性率和术后肿瘤的远处转移率.采用门诊、住院、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1月.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联合组和单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清扫数目分别为(184±26)min、(282±80)mL、(28±5)枚和(180±28)min、(355±85)mL、(27±5)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2,5.267,0.496,P>0.05).联合组和单纯组患者进腹后门静脉血CEAmRNA阳性率分别为10.0%(7/70)和9.7%(7/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3,P>0.05);淋巴结清扫后CEAmRNA阳性率分别为2.9%(2/70)和16.7%(12/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40,P<0.05);全胃切除术后CEAmRNA阳性率分别为4.3%(3/70)和4.2%(3/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术后3年139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3.5个月(12.0~42.0个月).联合组和单纯组患者术后1年肿瘤远处转移率分别为7.1%(5/70)和8.3%(6/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0,P>0.05);联合组和单纯组患者术后3年肿瘤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3.3%(23/69)和51.4%(36/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0,P<0.05);联合组和单纯组患者远处实质器官转移率分别为10.1%(7/69)和44.3%(31/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390,P<0.05).结论新型路径淋巴结清扫联合胃周血管阻断术能及时阻断ⅢC期胃癌根治�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结清除术 胃周血管阻断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清FGF-23水平与血管钙化的关系及口服小剂量骨化三醇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growthfactor-23,FGF-23)及血管钙化的影响.方法选择MHD患者63例,其中已口服小剂量骨化三醇治疗3个月以上的患者有33例(占52.38%).用ELISA法检测FGF-23,化验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甲状旁腺素(iPTH)、铁蛋白(FER)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用彩色超声仪检测有无心肌及瓣膜钙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有无动脉斑块形成,腰椎侧位X片查腹主动脉钙化.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3例MHD患者中有不同部位血管钙化的31例(钙化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管钙化的危险因素显示:年龄(OR=1.066,P=0.163)、hsCRP(OR=1.195,P=0.065)、钙磷乘积(OR=1.154,P=0.011)、FGF-23(OR=l.048,P=0.012)是发生血管钙化的主要危险因素,高水平的ALB(OR=0.575,P=0.0.016)和口服骨化三醇(OR=0.004,P=0.006)为保护性因素.结论小剂量骨化三醇治疗对FGF-23无明显影响,可能减轻血管钙化.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FGF-23 骨化三醇 血管钙化
  • 简介:目的分析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探讨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高血压)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1例有明确高血压病史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伴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将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记录不同部位脑血管狭窄的数目,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H型高血压及各危险因素与脑动脉狭窄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1)131例高血压患者,H型高血压患者94例(71.76%),81例(81/94,86.17%)存在血管狭窄;单纯高血压病患者37例(28.24%),25例(25/37,67.57%)存在血管狭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发生率略高于颅外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年龄、吸烟、高血压、H型高血压、三酰甘油P值均小于0.05,OR值分别为1.043,1.312,1.159,3.413,1.850。结论(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H型高血压的比例明显大于单纯高血压。(2)H型高血压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3)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率无明显区别。(4)年龄、吸烟、高血压、H型高血压、三酰甘油均为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脑缺血 高血压 半胱氨酸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评价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120例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扫描结束后进行平扫横轴位重组图像/增强扫描横轴位重组图像(ARI/CE-ARI)后处理重建技术;计算出不同类型斑块的平均CT值,对不同类型斑块的强化程度、不同类型斑块血管壁的强化程度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20例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中,单侧38例,双侧82例,共计发现斑块316处,其中非钙化斑块85处,混合斑块103处,钙化斑块128处。统计学分析显示非钙化斑块处血管壁强化程度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1,P<0.01),非钙化斑块的强化程度与管壁强化程度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r=0.97,P<0.01)。结论MSCTA在评价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斑块稳定性等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可以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血管壁的强化程度与斑块的稳定性之间存在相关性。

  • 标签: 椎动脉 基底动脉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定向毁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定向毁损术治疗。结果53例术中发现三叉神经根部有血管压迫,3例无明确责任血管。56例患者术后疼痛即刻消失,并出现轻度至中度的面部感觉迟钝和麻木感。随访0.5-3年,无疼痛复发病例,48例仍有轻度的面部麻木,8例无面部麻木。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定向毁损术是安全有效,如果在术中能确定有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时,在行减压术的同时对病变的三叉神经感觉根行定向毁损术,是降低复发率和取得长期满意效果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感觉根定向毁损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的肺内血栓分布特点及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患者首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再次脱落,在此基础上行肺动脉造影,观察肺动脉血栓分布情况,利用导丝导管迅速开通栓塞血管,恢复栓塞血管血流,每24h给予50万U尿激酶,连续72h肺动脉小剂量置管溶栓,24h后行肺动脉造影,观察残留血栓分布,及时调整溶栓导管位置。72h时再行肺动脉造影,观察肺动脉血流恢复情况并拔管,根据DSA图像应用血管造影机自带容量测量软件工具计算血栓残留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有症状者利用导丝导管对栓塞血管迅速开通,观察血栓开通后下肢症状缓解变化。治疗期间每隔24h抽血行血凝分析1次,观察患者术后是否有渗血、出血增加的现象。结果对8例患者共栓塞肺动脉分支24支,其中双肺动脉4个大分支栓塞患者1例,双肺动脉3个大分支栓塞者6例,双肺动脉2个大分支栓塞者1例。治疗后72h肺动脉造影显示血栓残留量〈20%者20支,20%~50%者2支,〉50%者2支。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血管腔内治疗后下肢肿胀、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72h后症状基本缓解。治疗期间8例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未出现渗血、出血增加的现象。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得到及时治疗的患者血栓分布以肺动脉3支分支血栓多见,血管腔内治疗及小剂量置管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下肢深静脉 血栓 急性肺栓塞 血管 腔内治疗
  • 简介:背景:目前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是由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介导的,该过程有骨髓内皮细胞、造血干细胞、骨髓造血微环境及其分泌或表达的分子共同参与,黏附分子可能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目的:以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和迟发抗原4为指标探讨穴位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迁移、趋化的机制。方法: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第3代为种子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10^10L-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心肌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以下简称心肌组),穴位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以下简称穴位组),每组15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复制心肌梗死模型,穴位组造模成功72h后于心俞、至阳、膻中每穴位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3mL,心肌组造模成功72h后二次开胸,左前降支供血区域及周边心肌分6点均匀地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2mL,4周后颈动脉插管,多道生理记录仪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及迟发抗原4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心肌组、穴位组大鼠心功能得到改善,两组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及迟发抗原4较模型组升高,心肌组和穴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说明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迟发抗原4轴可能是穴位注射干细胞趋化机制之一。

  • 标签: 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穴位移植 心肌梗死 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 迟发抗原4
  • 简介:目的:评估不同浓度马来酸噻吗洛尔凝胶,用于治疗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的单中心研究。自2012年7月至2013年2月,选取1~6月龄患有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的患儿,利用随机量表,分发不同药物浓度的马来酸噻吗洛尔凝胶,进行为期3~6个月的外用药物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价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同时,分析临床疗效与患儿的年龄、性别、瘤体部位、瘤体厚度、药物浓度、用药次数和用药时间的相关性。结果使用马来酸噻吗洛尔凝胶治疗后的平均VAS值为30.94±32.97,总治疗有效率62.3%,VAS值与治疗次数、使用时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2.9%患儿出现局部皮肤症状,0.97%出现轻度气急现象。结论马来酸噻吗洛尔外用凝胶治疗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有效,药物浓度并非是提高药效的有效途径。

  • 标签: 马来酸噻吗洛尔凝胶 婴幼儿血管瘤 疗效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