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多学科疼痛治疗是近年来正在兴起治疗慢性顽固性疼痛新方法,它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理念,以改善患者功能状况和减轻痛苦为目标。以生物医学疗法,心理学疗法,物理疗法以及认知行为疗法等内容综合性治疗方式。其效果可靠,经济效益显著。本文多学科疼痛治疗方式发展,临床应用,原则以及功效进行了简要介绍。旨在为临床医师治疗慢性疼痛患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多学科疼痛治疗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成本-效益
  • 简介:多学科疼前治疗是近年来正在兴起治疗慢性顽固性疼痛新方法.它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理念,以改善患者功能状况和减轻痛苦为目标。以生物疗法.心理学疗法、物理疗法以及认知行为疗法等为内容综合性治疗方式。其效果可靠。经济效益显著。本文多学科疼痛治疗方式发展、临床应用.原则以及功效进行了简要介绍,旨在为临床医师治疗慢性疼痛患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多学科疼痛治疗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成本-效益
  • 简介:1973年,Forbes发表文章评价不同相对湿度插管后犬气道内粘液移动速度影响。将石松粉放入气管内,用支气管镜观察粉末运动情况。实验时间5小,吸入气温度为37℃,相对湿度分别为100%,75%,50%和25%。实验开始15分钟后,37℃,相对湿度25%一组,粉末运动停止。20分钟后,相对湿度50%一组,粉末运动停止。相对湿度75%和100%

  • 标签: 湿化不足 病人 影响 麻醉
  • 简介:目的:观察腺苷犬油酸型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l)血流动力学、血气及呼吸功能影响。方法:以0.11ml/kg油酸制造犬ALl模型后,随机将犬分为两组,Ⅰ组为对照组(n=5),单纯用机械通气治疗;Ⅱ组为实验组(n=6),采用机械通气+腺苷治疗。方法为:经中心静脉依次输注10、30、50及70μg/(kg·min)腺苷,每次输注15min,两次治疗间隔15min,经以50μg/(kg·min)腺苷持续输注1h。观察MAP、肺动脉压(PAP)、CVP、肺毛绷血管楔厘(PCWP)、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动态顺应性(Cdyn)等变化;并计算氧合指敷(PaO2/FiO2)及肺内分流率(Qs/Qt);同时进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肺组织湿/干(W/D)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腺苷以10、30μg/(kg·min)治疗,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以50、70μg/(kg·min)治疗,PAP显著降低(P<0.05),SV、CO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2h,对照组PCWP升高,MAP降低(P<0.05);实验组无显著变化。此外,实验组W/D显著下降(P<0.05);病理学检查肺组织损害明显减轻。结论:腺苷能选择性作用于肺循环,降低PAP,改善心功能,减轻肺损伤。

  • 标签: 腺苷 急性肺损伤 动物实验 血流动力学 血气 呼吸功能
  • 简介:小儿发热是围麻醉手术期常见问题之一,如处理不当甚至会危及患儿生命。本文报道我院近1年遇到3例先心病小儿术中发热病例,分析小儿术中高热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探讨先心病小儿围术期体温监测,预防高热发生及积极治疗有效方法,旨在为小儿临床麻醉积累相关经验。

  • 标签: 小儿 高热 先心病 麻醉
  • 简介:目的:观察胸科手术中采用单肺通气(OLV)结合低压PEEP通气效果。方法:35例胸科择期手术病人,ASAⅠ-Ⅱ级,分别观察双肺通气(TLV)、OLV及OLV+PEEP(3-5cmH2O)种方式通气30min血气分析、气道压力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OLV+低压PEEP,PaO2、PaCO2较单纯OLV明显升高(P<0.01),PaCO2升高临床允许范围之,Peak明显下降(P<0.05),MAP、HR、CVP变化不大。结论:OLV+低压PEEP可有效改善OLV通气动脉氧合。

  • 标签: 胸科手术 单肺通气 低压呼气末正压 血气分析 气道压力 血流动力学
  • 简介:近年来随着临床上普遍重视术后疼痛或癌痛治疗,阿片类药物椎管内镇痛应用已见普及,并认为吗啡是最有效镇痛药物,但存在对呼吸抑制顾虑。罗福荣等川报道1868例硬膜外腔注射吗氟合剂施行术后镇痛,其中13例发生明显呼吸抑制,发生率为0.7%,看来还是比较高。本文拟椎管内吗啡临床呼吸抑制问题进行综述与探讨。

  • 标签: 吗啡 呼吸抑制 术后镇痛 阿片类药物 椎管内镇痛 镇痛药物
  • 简介:术后残余肌松作用在术中应用肌松药病人很常见,是麻醉恢复期病人发生低氧血症、上气道梗阻,误吸和肺部感染等呼吸系统不良事件主要原因。可以通过应用中、短效肌松剂,加强神经肌肉功能监测和正确应用肌松拮抗剂等措施来降低残余肌松发生率。

  • 标签: 肌松药 残余肌松作用 术后呼吸功能
  • 简介:目的:末梢灌注指数(tipperfusionindexTPI)是将指(趾)脉搏血氧饱和度探头采集容积波形用数学方法经计算机处理后转化成数字为0-100指数,本研究通过体位改变探讨TPI用于监测交感张力变化价值。方法:随机选择健康自愿者50例,依次行坐,蹲,站,躺,坐体位改变,每间隔2秒记录一次SpO2,HR和TPI,每种体位改变后记录30秒;计算体位改变前后HR和TPI最大变化值(△HR和△TPI)和相应时间(T△HR和T△TPI)。以△HR或△TPI变化幅度>5%定为HR或TPI反映交感张力变化阳性。结果:体位改变HR反映交感张力交感张力变化阳性。结果:体位改变HR反映交感张力变化灵敏度为84.5%,TPI为98%,△TPI变化幅度明显大于△HR变化幅度(P<0.05)。而T△TPI和T△HR(P<0.05)。△HR和△TPI之间呈负相关(r=-0.721,p<0.01);△HR和T△HR之间及△TPI和T△TPI之间呈正相关(r=0.437和0.0414,p<0.01)。结论:TPI与HR变化均可反映交感张力变化,而且TPI比HR更迅速,灵敏。

  • 标签: 体位 心率 末梢灌注指数 交感张力 临床监测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芬太尼血浆β-内啡肽(β-EP)影响。方法:43例择期上腹部手术病人于诱导后,应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恒速静注芬太尼,直到手术完毕后停用。43例按不同芬太尼剂量分为3组:A组2.5μg/(kg·h),n=15;B组5μg/(kg·h),n-15,C组7.5μg/(kg·h),n=13。分别于诱导前,气管插管后、切皮后70min、术终4个时点各抽取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β-EP。用SPSS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结果:与诱导前比较,A组β--EP于手术70min及术终有显著性升高(P<0.05)。与诱导前比较,B组β-EP于手术70min有显著性升高(P<0.05);术终有所回落,与诱导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C组β-EP于手术70min及术终无显著性变化。组β-EP于插管后较诱导前有所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芬太尼7.5μg/(kg·h)组血浆β-EP水平无显著性变化,提示能有效阻抑机体态激反应;芬太尼5μg/(kg·h)组术中β-EP水平升高,提示未能完全阻抑较强手术刺激所引起机体应激反应,但对一般性刺激引起应激反应仍产生阻抑作用;2.5μg/(kg·h)组β-EP水平变化显著,提示不能有效阻抑机体应激反应。

  • 标签: 芬太尼 静脉麻醉 血浆 Β-内啡肽 上腹部手术 微量输液泵
  • 简介:瑞芬太尼具有独特药代动力学特点,能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血浆中快速代谢,可应用手肝肾功能不全和心脏功能下降患者.同其他阿片类相比较具有围术期心脏保护功能。用瑞芬太尼进行镇痛及镇静治疗,可实现早期复苏,早期脱离呼吸机及早期拔管目标,为避免由长期机械通气所引发并发症提供了有效支持。

  • 标签: 瑞芬太尼.心肌保护
  • 简介:近年来,实验研究发现新生儿受到伤害性刺激,可以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痛感受能力。总结近年来临床和基础实验研究结果.新生儿及动物生后接受强烈持续伤害性刺激可以导致痛感觉和相关生理功能异常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为进一步探索人类疼痛发育学提供了系统研究资料。

  • 标签: 疼痛刺激 经历 躯体感觉 发育 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