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最近,我到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郑和下西洋》纪录片摄制组召开的专家会议,在会上看到阳光卫视最近拍的郑和纪录片,不禁大为惊讶。这部片子喋喋不休地说郑和在海外大搞“霸权”,甚至不惜编造了郑和企图在锡兰国照例搞“霸权”遭到反抗而被锡兰国王给赶下海的谎言。这不仅是对历史的颠倒,而且是对郑和下西洋的丑化和诬蔑。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郑和研究 国王 丑化 专家 霸权
  • 简介:我国西部涵盖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拥有一批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全球人才加速流动的今天,这些城市如能抢抓机会,出台更加优惠政策,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环境,必将成为汇聚人才的高地。以重庆市为例,借用GEM模型,通过对大专院校、高新技术企业抽样和海归创业者的抽样调查,评价了重庆引进高端人才的环境现状,在分析借鉴西方几个发达国家引进人才经验的基础上,从营造良好环境、实施知识城市战略吸引人才、出台更加宽松的优惠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 标签: 西部中心城市 海外高端人才 引进 政策建议
  • 简介:自1805年武威首次发现西夏钱币窖藏以来,西夏钱币陆续有所出土。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甘肃等地陆续有一批西夏钱币的出土,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70年代末,特别是到了80年代,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关于西夏钱币出土的报道屡见于报刊,这自然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

  • 标签: 钱币窖藏 西夏 流布 5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 简介:殷墟卜辞出现的“鬼日”之“鬼”有几种不同形态,但无确实的类组差异异体写法之证据,只是在“鬼曰”中都通用为“鬼”。而偏旁从“人”或从“女”的区别,可能分别是男鬼和女鬼的专用字。《合集》22480的残辞,可补足为“不遭鬼曰”,目前的几种工具书释文都有所缺失。“鬼日”可读为“归日”,训“返曰”“藏曰”,对於商人来说是不利於出行或征伐的天气。焚公荡铭文的国字,可与甲骨文瑰字认同,读为“诡”,训“违”。铭文“无困心”即“无违心”,可与《左传》文本对读,就是“没有贰心”的意思。

  • 标签: 鬼日 类组差异 《合集》22480 焚公盨
  • 简介:匈奴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个有相当影响的古老民族.秦汉时期,匈奴部落联盟成为秦汉政权在北方的最大威胁.匈奴强盛时,控地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尽辽东,西逾葱岭.近百年来,在匈奴活动的地域内,陆续发现有关匈奴的文化遗存.根据目前的发现,匈奴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分布于三个地区,即俄罗斯外贝加尔、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匈奴文化遗存包括墓葬和城址,尤以墓葬资料最为丰富.在外贝加尔的伊里莫瓦①和蒙古的诺音乌拉②等地均发现匈奴单于贵族的大型墓葬.尽管这些大墓均被盗掘,但仍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其中包括玉器.本文拟就匈奴遗存中玉器的来源相关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不妥之处,尚望同人批评指正.

  • 标签: 匈奴玉器 来源相关 玉器来源
  • 简介:自古以来,山东即为冶铁业的发达地区,特别是两汉时期,这一地区更是全国重要的冶铁手工业生产基地。建国以来,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发现了数以千计的汉代铁器,为研究山东地区汉代冶铁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文拟就近年来考古发现两汉铁器资料反映的有关问题...

  • 标签: 汉代冶铁 冶铁业 山东地区 铁官 铁器 东汉时期
  • 简介:<正>1988年1月,在江苏省六合县西南的程桥发现了一批青铜器.经南京市博物馆派员赴现场清理,系出于一座春秋晚期的土坑坚穴墓中,编号为程桥三号墓.在同一地点,于1964年和1968年曾先后发现过两座墓葬(编号分别为程桥一、二号墓),与这次发现的三号墓相距仅百米,出土的铜器

  • 标签: 程桥 铜器 吴王光 吴国 相关问题 考古
  • 简介: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刘文彩被认为是最为著名的地主阶级典型代表人物之一,因而对其田产租佃等问题的较全面了解十分必要。本文依据历史档案有关资料,考察刘文彩及其家族发家置产历程,统计其田产数额分布情况,分析其田地租佃关系,并简要谈一下近代封建土地制度,民国川西地区农村生产关系问题。因史料及参考资料的欠缺,亦因笔者功力的不够,难免出现谬误,敬祈专家指正。

  • 标签: 民国时期 川西地区 田地 租佃问题 刘文彩 地主阶级
  • 简介:《史记》记载的战国地名“肤施”,其地在今陕西榆林市南,该地名暂未见于出土战国文字资料。赵国尖足布币面文中的地名“虑虒”,在今山西五台县北。学者或认为《史记》赵惠文王迁中山王于肤施的地点不在陕北,而是尖足布币地名“虑虒”。本文从用字习惯、赵秦两国疆域变迁、尖足布币的铸造年代等角度对此加以辨析,提出传统上认为赵惠文王迁置中山王的实施就是秦汉时期实施县的意见是正确的,陕北肤肤施与尖足布币上的“虑虒”并非一地,当时并不存在两个名为“肤施”之地。

  • 标签: 肤施 虑虒 地名考辨
  • 简介:本文介绍了南京鼓楼西侧发现的一处特殊古代建筑遗迹,认为它与明初京师钟楼铸钟活动有关.并结合文献探讨了这处铸钟遗迹发现的重要意义与南京钟楼相关的其他问题.

  • 标签: 明代 铸钟 遗迹 钟楼 《天工开物》 建筑遗迹
  • 简介:随着我省新方志编修工作接近尾声,各地已陆续开始编写年鉴。年鉴可分为地方综合性年鉴与专业性年鉴,目前省内各地县编写的多为地方综合性年鉴。由于各地编写年鉴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在编写过程中难免存在问题与不足。笔者根据近年来承担部分年鉴责编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供同行参考。

  • 标签: 年鉴编纂 方志 编修工作 地方 承担 发现
  • 简介:甘肃山丹县新出土商代青铜人像,是河西走廊首次发现的商代遗物,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研究价值。通过与其他地区出土商代人像的比较,我们认为:该青铜人像是“身与神相合’’的塑像。该青铜人像的出土,对探讨中原经六盘山地区,蜀地域河西走廊的早期联系,中国中西部早期民族的流动有启发意义。

  • 标签: 河西走廊 商代 青铜人像 文化交流
  • 简介:曲贡遗址从地理环境、遗迹状况和文化现象上看,都与卡若遗址有很大的差异,并非一般的史前聚居生产生活场所的遗址。遗址中的文化现象表现出强烈的精神信仰和宗教仪式的色彩,其中可能包括有殉祭习俗、厌胜巫术,或许还有祖先崇拜、祖先祭祀等内容,并与丧葬仪式和墓葬祭祀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曲贡遗址及其特殊文化现象对于西藏高原史前居民灵魂信仰西藏原始宗教的研究具有很大意义。

  • 标签: 曲贡遗址 卡若遗址 丧葬 祭祀
  • 简介:敦煌莫高窟以及藏经洞出文书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高僧写真作品,填补了美术史研究资料中的一个空白。本文首先对和高僧写真这一传统有关的文献、考古资料进行了梳理,其次对敦煌禅定高僧写真所特有的形制规范的源头和概况做了推论,最后论述了双履图在写真形成过程中角色的转变。

  • 标签: 高僧写真 传统钩沉 图像组合 双履图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墨经》的作者、版本问题及其文化史意义。《墨经》的作者应为宋人晁季一(字贯之)而非晁说之。《墨经》的写作相对于宋代晁氏“大家之风流”可谓别开生面。楝亭藏本扬州诗局重刊本《墨经》为活字版,系曹寅奉康熙御旨刊行《全唐诗》时的副产品。以楝亭藏本扬州诗局重刊本《墨经》与四库全书本《墨经》对校,兼参《津逮秘书》、《夷门广牍》、《学津讨原》诸本进行比勘发现,诸本都存在一些错误。四库全书文渊阁写本《墨经》校对不够精审,存在漏抄的较大疏失。两江总督采进本与楝亭家藏本没有直接关系。

  • 标签: 《墨经》 作者 版本 校勘
  • 简介:汉代的尺度,经过历代学者的考证与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增多而逐步得到深化。汉代尺度的考古发现及其分析表明,两汉时期日常用尺主要有铜尺、骨尺和木尺,其材质、装饰等既有时代性差异,又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且多作为女性用品陪葬。其时一尺的实际长度,西汉和新莽时期一般为23厘米,东汉一般为23.4厘米,可以视作当时的标准量值。在考古学研究中,应当以此计算和理解汉代器具和建筑物等的尺寸,但又不宜完全拘泥于这个标准量值。因此,考古学研究中需要有科学的"尺度观",即既要运用当时的尺度及其观念对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各种遗迹和遗物进行观察和分析,但在实践中又不宜绝对化。

  • 标签: 汉代考古 汉尺 尺度观 度量衡
  • 简介:随着方志编纂事业的兴起和方志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方志期刊应运而生。作为期刊的一种,方志期刊在编辑质量、编辑结构、编辑体制、编辑责任心、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方志期刊编辑质量的提高。为此,方志期刊编辑应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着力提高方志期刊编辑质量。

  • 标签: 方志期刊 编辑质量 问题 对策建议
  • 简介:当代社会,传统民俗日趋衰微,许多民俗的传承途径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迁。伴随城市化、信息化和现代媒体日益深刻地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的民俗传承母体渐渐消失。与此同时,多种新的传承媒介替代了传统的传承模式,民俗不再是无意识的传承,而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化生产过程。这导致民俗朝向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方向发展,民俗学研究对象因此也面临转型。

  • 标签: 民俗 传承机制 传承途径 民俗学 变迁
  • 简介:胶东地区是指胶莱河以东的半岛区域,按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主要包括青岛、烟台、威海三市所辖市县区。作为较为独特的一种墓葬形制,石椁墓在此地区也有发现,本文对该地区出土的汉代石椁墓的墓葬形制特征、画像内容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胶东地区 石椁墓 画像石 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