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嘎仙洞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地当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之东麓,属嫩江西岸支流甘河上源。嘎仙洞在一道高达百余米的花岗岩峭壁上,离平地25米,地表海拔高度为495米,所在山峰的相对高度为120米,洞口略呈三角形,底宽20米,高12米,方向朝南偏西。洞内宽阔宏大,幽暗深遂,南北长120米,东西宽27米,穹顶最高处达20多米,依次可分为前厅、大厅、高厅、后厅四部分。

  • 标签: 嘎仙洞 阿里河镇 拓跋鲜卑 乌洛侯 大兴安岭北段 鄂伦春自治旗
  • 简介:1995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市境内先后发掘新津县宝墩遗址、郫县古城遗址、温江鱼凫村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崇州双河遗址、崇州紫竹遗址六处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的古城,其碳十四年代测定距今约4500—3800年。这批古城址群因其文化内涵丰富,出土遗物独特,陶器群、石器群组合稳定,文化遗迹特征十分鲜明,

  • 标签: 古城遗址 城址 出土遗物 发掘 考古工作 新石器时代
  • 简介: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部,有一个面积约60平方公里的三角形盆地,黄河从中穿流而过,它就是官亭盆地,盆地内海拔在1800米左右,是青海省地势最低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省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之一。历代官府在此设立驿站。

  • 标签: 喇家遗址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800米 青海省 盆地 三角形
  • 简介:<正>大获城(“大”古读太、至今人称太获城)在苍溪县城东北20公里的大获山,属云丰山支脉。雄峰突起,四周崖峭壁,天生奇险,三面环宋江,一面通铜鼓山,为南宋抗元据点之一。

  • 标签: 遗址 苍溪县 玄妙观 阆州 题款 巴州
  • 简介:六工城是瓜州沿用时间较长、形制较特别、保存较完整的古城遗址之一,始建于汉,沿用至清,历经汉、魏、唐。遗址位于瓜州县南岔镇七工村西南2公里处的荒草滩上,东距瓜州县城22公里。遗址分为大城和小城,由城、障两部分构成,均为夯土版筑,墙体分段夯筑,有明显的竖向接缝,夯层紧密,墙体坚实。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大城南北宽280米,东西长360米,南、西、北墙呈直线,都开有城门,均有瓮城;东墙平面呈四次内折角形状。

  • 标签: 南岔镇 瓜州县 六工 东墙 夯筑 于汉
  • 简介:瓜州境内汉代古城据现在发现判断数量较多。汉代古城一般来说均为单城,结构简单。多为方形或者近似方形,形制也单调。规模较小的城无瓮城、角墩、马面、养马城;规模较大的城有角墩、瓮城,但无马面,龙尾(马道)也不多见。老师兔古城遗址属于规模较小的汉代古城,位于瓜州县南岔镇七工村西南7公里处,在截山子南麓,东北距瓜州县城33公里,西北至芦草沟出山口15公里,东距锁阳城遗址53公里。

  • 标签: 古城遗址 老师 汉代 规模 锁阳城
  • 简介:冥安古城遗址属规模较大的汉代古城,位于瓜州县锁阳城镇南坝村东南6.12公里处,城址平面呈正方形,夯土版筑,边长560米,城址西北角遗存方形小城一座。据有关专家考证,该城始建于汉代,为敦煌郡冥安县城,是汉代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通往西域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城址。是瓜州县现存规模较大、时代较早的汉代古城之一,在河西史地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3年7月,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冥安古城遗址城墙损毁严重,地表遗迹模糊。

  • 标签: 安古城 瓜州县 西史 敦煌郡 文化中心 文物保护单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了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的规划建设背景、遗址特点及保护模式的选择,分析了在该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中历史文化元素及遗址文化的体现形式,并提出了在遗址公园建设中遗址文化表达的手段和注意事项。

  • 标签: 隋唐城遗址 植物园 文物 保护
  • 简介:日前,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的通知,将内蒙古辽上京遗址、元上都遗址、辽陵及奉陵邑、内蒙古和甘肃的居延遗址、辽中京遗址、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二道井子遗址,以及位居全国第一的内蒙古长城遗址、“万里茶道”内蒙古段遗址、鄂尔多斯市秦直道遗址共10处遗址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规划。

  • 标签: 大遗址保护 国家文物局 专项规划 内蒙古 元上都遗址 鄂尔多斯市
  • 简介:摘要原真性(Authenticity)指文化遗产本身及其指向性的真实。原真性既是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的标准,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大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原真性保护理念运用于大遗址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有助于大遗址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

  • 标签:
  • 简介:唐长安城城墙遗址公园规划以复制、展示唐长安城市规划布局形制为表现重点,由北至南根据里坊划分为7个分段和3个广场,由东向西以城墙为界分为城内和城外两部分,以南北两处端头节点和延平门遗址为代表性节点,以道路为骨架组织8个主题表现大唐文化,采用原址上方标示性复制展示的方法表现遗址原貌,实现了遗址的保护与展示、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健身带状绿化公园的两大功能。

  • 标签: 唐长安城 城墙 遗址公园 保护 规划
  • 简介:烟瘴是一个历史性和区域性突出的现象,曾对南方少数民族及地区产生较大影响。明代广西土司区烟瘴肆虐,成为明朝经营和治理的主要困难,因此明朝在广西土司区采取了以土治土,倚重土官的策略。烟瘴,在一定程度上与广西土司制度的存在有着密切关联。

  • 标签: 明代 广西 土司制度 烟瘴
  • 简介:我国的土司制度和西欧庄园制度都是封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其生产力水平低下,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风俗影响下的特定产物。同时,作为封建国家的两种异化的政治制度,他们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和现实意义。本文拟就这两种制度的异同进行探讨,从而让我们可以了解两种制度的源流,以及其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所发挥的作用。

  • 标签: 土司制度 西欧庄园制度
  • 简介:乌江流域土司时期的文化环境是该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的现实空间,地域特征极其鲜明。一是有深厚的人文积淀,二是强化的汉文化教育,三是开放的文化心态,四是丰富的物质资源,五是鲜明的民族风情,六是剧烈的社会动荡。笔者认为,理清乌江流域土司时期的文化环境,对挖掘该地深厚的土司文化资源,促进现今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乌江流域 土司 文化环境
  • 简介:和亲为不同民族或原来的敌对国家之间以联姻为手段共同谋求和平的方式,它是政治权力中的一种柔和政策,历来为各国所推崇。纳西族木氏土司历经元、明、清三朝共22代,承传470年,得益于多方面的不懈努力。笔者认为,木氏土司推行的联姻政治、文化和亲便是其重要原因。

  • 标签: 联姻政治 木氏土司 文化和亲 民族文化 民族发展
  • 简介:明清土司制度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少数民族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涉及到土司分布、承袭、世系、家族等多方面的内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国内少数民族史学界对土司制度中的两个核心问题还存在争议:从整体研究的层面来看,对于“土官”与“土司”概念的使用上没能取得一致,有的学者使用土官制度或土官土司制度来指代土司制度;从地域分布上来看,

  • 标签: 土司制度 甘青地区 明代 民族史研究 少数民族 地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