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利用10对多态性丰富的SSR引物,以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中保存的14份具有代表性的割手为对照,对新收集的云南省11份割手(SaccharumspontaneumL.)资源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共扩增出233条DNA谱带,与对照相比,新采集材料的多态性条带为207条,其中14条为特有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0.89。遗传相似性系数和UPGMA聚类分析表明,新采集的材料并没有单独聚为一类,而是比较分散,在相似性系数为0.64处作切割线,参试材料可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主要由龙门割手、河边村割手和福建仙游1号组成;第Ⅱ类群中包含19份材料,其中新采集的样品有上岗割手、他拉割手、安乐割手、勐根割手、芒美割手、贺海割手、回落割手、里拉割手和曼亨割手,对照材料主要包含了云南、四川、越南、老挝、泰国地区的割手,其共同特点是均匀分布在内陆地区;第Ⅲ类群包括3个材料,分别是海南1号、海南92-2和广东化州割手,其中不包含新采集的材料。而在相似性系数为0.654处作切割线又能将上述第Ⅱ类群分为较细的3个亚群。由此可见,新采集的11份割手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与已收集的资源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说明依靠云南高山峡谷等立体气候特点,分布着遗传差异显著的割手无性系。

  • 标签: 割手密 SSR 遗传多样性
  • 简介:采用籽粒长宽比较大、穗部着粒的散穗型材料(EG23)改良粳稻穗型品种的籽粒垩白性状.结果表明,经改良后得到的穗型品系EA6,与原亲本浙粳20比较,其穗部长度缩短,每穗总粒数增加,着粒密度增大,而籽粒垩白特性得到明显的改善,表明在穗部长度和着粒结构未得到改良的情况下,调节籽粒长宽比对改善穗型品种籽粒垩白性状具有可能性.穗部不同粒位籽粒垩白性状改良的效果不同,穗顶部和穗中部的改良效果明显优于穗基部.设计的4个不同杂交配组方式中,以反回交配组方式(浙粳20/EG23//浙粳20)选育效果最好.EA6具有较好的农艺性状,既可作为优异种质资源利用,也可直接应用于生产.这一结果从育种实践上较好地协调了穗型品种高产与优质的矛盾,对于培育既有穗型的高产株型又有优良籽粒外观品质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穗型 籽粒 垩白 穗部 性状改良 水稻品种
  • 简介:针对云南割手82-114(简称云割82-114)丰产、强生势的种质特性,利用福州果蔗(百眉蔗)×云割82-114获得99-67,利用99-67与云瑞99-248杂交获得03-1、03-3、03-12、03-16等18个杂交后代,利用03-16与ROC10杂交获得04-65,利用03-12与云瑞03-122杂交获得04-66等优良创新种质。SSR分子标记鉴定表明:99-67及03-5、03-7、03-10、03-13、03-15是真杂种,为甘蔗新品系的选育提供优良的创新种质。

  • 标签: 云南割手密 种间杂交 SSR分子标记
  • 简介:在以阳46为母本的杂交后代中发现不育材料H236A,通过杂交和自交,确定其不育类型和不育度;通过碘染和徕卡荧光显微镜DM2500对成熟花粉粒观察,确定花粉粒育性、败育形态和时期。结果表明:H236A是胞质雄性不育,不育度达99.8%以上;花粉粒属典败型的达83.17%,圆败型占16.83%,没有染败型花粉粒,为单核期败育。花粉粒败育形态多种多样,有不规则形、梭形、圆形等。清晰观察到晚期小孢子细胞质定向移动形成细胞质桥现象。本文还讨论了成熟花粉粒败育时期和败育形态的划分。

  • 标签: 水稻(Oryzasativa L.) 胞质雄性不育 花粉粒 密阳46胞质
  • 简介:选用华南地区广泛应用的8个杂交稻不育系与10个恢复系,按NCII设计配制2套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61个,通过在湛江的2年种植试验,结合62对与产量性状QTL连锁SSR标记,对18个亲本的产量配合力进行综合评价和标记位点鉴定。结果表明:供试亲本间一般配合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不育系珍汕97A、万金A和恢复系直龙、广恢3550的一般配合力相对较高;2套组合共检测出36个与亲本产量配合力显著相关的标记位点,其中RM1、RM216、RM231和RM542为2套材料所共有;检测出的杂合标记位点中,23个为增效标记位点,13个为减效标记位点,其中杂合标记位点RM231、RM209可使F1的单株粒重增加13.50%和16.43%。该结果可为华南地区杂交稻育种的亲本改良及选配提供理论指导。

  • 标签: 杂交稻 配合力 产量 SSR标记 标记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