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后社会主义思潮主要有三种视角:对苏东剧变后的原社会主义国家转型道路的探索;对现存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发展的反思;对发达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展望。虽然对社会主义抱有一些希望,但除了少数学者外,从总体上看,这一思潮过多地寄望于现有资本主义的经验和优势,缺乏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成果的充分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潜力,因而并不能揭示出通往社会主义的具体路径。

  • 标签: 后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转型
  • 简介:众所周知,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强调,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可见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应该有它的特点。但是如何系统说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特点,则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的、全局的趋势性问题。本文依据理论与现实的社会主义,立足于哲学和经济学结合的高度,

  • 标签: 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特点研究 市场经济 经济运行规律 经济社会发展 邓小平同志
  • 简介:罗莎·卢森堡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高于第二国际其他理论家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地方在于,她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来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社会主义的现实政策和策略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她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为社会主义的最高原则,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目的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标志,另一方面她又面对现实的残酷斗争,肯定俄国革命的意义及其采取的集中主义组织形式的必要性。在她看来,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其现实的政策和策略之间发生的矛盾恰好证明,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辩证的过程。正是基于这一思维高度,她阐发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对布尔什维克的集中主义的组织形式及其相应的政策进行了善意的、同志式的批评。一方面,她批评布尔什维克取消普选制,没有把无产阶级的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处理好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表达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她又承认布尔什维克对待议会和普选制的态度及其所采取的严厉措施是迫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的严峻环境。在这里,与其说她是对布尔什维克政策的批评,不如说她是对社会主义本质与现实矛盾的一种思考。这种思考方式,从哲学的层面上看,就是从社会主义运动危机的角度,即从马克思的否定辩证法的视角,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未来前景。

  • 标签: 罗莎·卢森堡 社会主义民主与专政 自发性与自觉性 否定辩证法 历史辩证法
  • 简介:<正>在很长一段时间,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一直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敌人,对民族主义则没有予以充分重视。但是在今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真正影响世界和谐发展的,并给未来世界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隐患的却主要是错综复杂的民族问题。对于这些民族问题,以往的唯物史观没有也不可能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因此,面对

  • 标签: 民族主义 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者 民族特性 卢森堡 列宁
  • 简介:在布莱希特的美学思想中存在着两个布莱希特: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布莱希特和作为表现主义戏剧家的布莱希特。在探讨布莱希特的美学思想时,需要将摹仿与表现、写实与写意、体验投入与理性控制等不同层面的问题加以区别分析。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和对"叙述法"的强调奠定了现代表现主义戏剧的基础,但他主张理性控制的"距离说"和强调社会功用的戏剧功能论与表现主义美学格格不入。布莱希特的"距离说"借鉴自狄德罗等人的理性控制理论,它不能简单地被归结为"表现派","体验论"则不能简单地被称为"反表现派"。布莱希特美学思想表现出了马克思主义与表现主义戏剧美学思想的双重纠结,在探讨布莱希特美学思想时,需要防止将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简化为"表现派"、"社会行动戏剧"、"回归西方传统"等简单化做法。

  • 标签: 戏剧 布莱希特 陌生化 叙述法 距离说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借鉴这一理论资源,不仅要对其理论的独特风貌作整体把握,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理论进行典型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而言,这一理论资源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实践性与开放性,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而言,它也提供了新的有益成果与积极启示。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 民族理论
  • 简介: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质的规定性与其在民族国家运用过程中个性化冲动之间的张力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与民族特色相结合,才能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坚持民族特色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地位的否定和背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是其应有之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较好地处理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普遍性与民族特色之间的张力关系,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民族化 民族特色
  • 简介:2000年9月1日,中共中央编译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社邀请国际知名学者特奥尼托尼奥·多斯桑托斯、萨米尔·阿明、斯沃布·道基、雅克·赫希、马莫·穆契来中央编译局作学术访问并作主题报告,中外6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本文根据录音整理而成,为了保持真实性和现场感,除了个别字句,未做太多的修饰。

  • 标签: 现场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外 国际 全球化 别字
  • 简介: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它是社会性质的决定因素。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且不平衡,不能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规律,因而其基本经济制度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成分共同发展。其内涵为:公有经济为主体是指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决定作用。其他经济起辅助作用。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是以公有为主体、以国有为主导,不能取消国有经济,砍掉这个柱石。同时要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发展。但非公有经济具有两重性,不能对其政治经济上的分化视而不见,不能对其违法行为听之任之,更不能受其腐蚀受贿贪污,形成一股冲击社会主义的暗流。所以,在鼓励支持其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

  • 标签: 社会主义 基本经济制度 质的规定性 国有经济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无论从科学社会主义艰辛探索的历史维度、世界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照的现实维度,还是从科学社会主义丰富发展的理论维度而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主要矛盾
  • 简介:<正>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主要包括卢卡奇、科尔施和葛兰西三人.他们立足于西方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结合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从探索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主观愿望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不同于第二、三国际的解释模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引发了巨大的争论.这种争论极大地影响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而他们的解释模式以及由这种解释模式所提出的哲学理论问题,至今依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热烈讨论的问题。在当代中国新的历史语境和理论语境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探索 当代马克思主义
  • 简介: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乃至国际共运史上的大事,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转眼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距今已经60个年头。然而,在这60年里,人们对它的是非功过的争论从未曾停止过。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出现并取得合法地位,许多学者出于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需要,开始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行历史反思,社会主义改造再次成为研究争论的热点。

  • 标签: 社会主义改造 反思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 纪念 社会主义制度
  • 简介:<正>有学者认为,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文化哲学和辩证法的原创性研究毫无疑问地归于西欧马克思主义哲学,惟有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源于北美,是北美马克思主义哲学贡献于世界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本文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这一新的哲学形态的生态学理论的演变,即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学的关注,到莱斯、阿格尔创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再到福斯特、奥康纳建构自然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生态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资本主义社会
  • 简介:恩格斯不同时期的不同著作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自觉担负起编译、修订《资本论》的工作,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第三版、第四版以及英文版,同时根据马克思的手稿,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在整理、编辑《资本论》的过程中,恩格斯根据时代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对其进行了材料的补充和详细的说明,完善并捍卫了《资本论》。可以说,没有恩格斯就没有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恩格斯我们将只有"半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的、经济的、政治的以及历史的思想理论。

  • 标签: 恩格斯 社会主义理论 贡献 现实 未来
  • 简介:历史唯物主义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是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争论中提出的核心问题。英国学者布莱克里奇在2012年出版的新作《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自由、欲望与革命》中尝试进行一种新的理论综合。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因素与哲学(包括伦理道德)因素之间,既存在着内在的张力,也存在着历史的一致性,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能仅仅从科学或价值的单一维度去开展,而应该从历史总体的哲学观出发,统摄双重维度来进行思考。据此,他提出,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并未源于抽象或普遍的准则,而是产生于具体的历史、现实生活情境以及人们为建立新社会而推翻资产主义的斗争之中,其主要内容是具有集体自决权的自由及人们之间的团结美德。布莱克里奇的观点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着使马克思主义伦理观陷入相对主义等缺陷。

  • 标签: 布莱克里奇 伦理 团结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西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就“马克思主义是否从‘事实’推出‘价值”’的问题得出了以伍德为代表的肯定论、以胡萨米为代表的否定论和以伊斯顿为代表的超越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过分专注于语言分析而较少研究历史现实、缺乏辩证的思维方式。分析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取得的各种成果,为我们解决“事实一价值”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其理论失误则表明,仅仅用语言分析的方式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存在方法论上的重大疏漏。

  • 标签: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事实 价值 语言分析
  • 简介:马克思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但是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只分析了自由竞争阶段的生态问题的特点,无法分析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才开始出现的许多新的特点。基于自由竞争时代的分析,马克思认为脚踏车式的生产导致了资本主义的新陈代谢断裂,导致了对资源与环境的过度消耗。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马克思主义者和激进政治经济学家,如凡勃伦、巴兰、斯威齐以及史奈伯格等人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经济浪费等而导致的生态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 生态学
  • 简介:从'支配—解放'的话语谱系来看,生态女性主义着重从社会文化层面考察支配的成因,认为自然支配和性别支配的根源在于父权制,主张重构女性与自然的联系,通过消除父权制来达成女性和自然共同解放之目的。与生态女性主义的文化批判论不同,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浪漫主义。马克思主义基于社会实践基础建构起自然和女性的现实联系,认为自然支配和性别支配的根源在于私有制,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进而实现自然和女性的双重解放。

  • 标签: 生态女性主义 自然支配 性别支配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