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7 个结果
  • 简介:旧约正典典型的意象,反映了作为被造物的人的生存状况和本性,因而具有普遍的属灵意义。旧约的意象隐含着深刻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同时具有具体、生动、细腻、丰富的特征。因而可以被历世历代的犹太人和基督徒所传承、增广和诠释。旧约的意象反映了希伯来人的宗教思维方式,并深刻影响了新约。

  • 标签: 旧约的意象 形式鉴别 象征手法
  • 简介:几乎所有的道教戒规、戒律的具体条款下都涉及到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引导百姓珍视怜悯动物生命等与生态伦理密切相关的内容,可概括之为"戒杀护生"。"戒杀护生"是保护环境的神圣律令,是道教生态伦理规范、准则的核心。"戒杀"是强制性的、被动的,力行"戒杀"也即保护了生命;"护生"是倡导性的,主动的,力行"护生"即避免了对环境的伤害。它们一体两面。道教对于违背"戒杀"的人类行为,有相应的惩治"措施",但多以相信某神明力量的真实存在为前提;道教戒律与打猎相关条款极符合现代生态伦理之精神。

  • 标签: 道教戒律 生态伦理 护生戒杀 神灵惩戒
  • 简介:“二谛”观念在佛教的理论体系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念最初的较清晰表述是在部派佛教的一些文献。中观派是对这一观念极为重视的佛教派别。《中论》等文献的有关内容是佛教“二谛”观念的代表性表述。小乘部派佛教的《俱舍论》和《成实论》也提出了有特色的“二谛”理论。佛教不同文献的“二谛”观念出现差别与有关佛典所属流派的基本理论倾向不同直接相关。“二谛”观念对佛教体系在总体上保持和谐及健康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 标签: 二谛 真谛 俗谛 世间 涅槃
  • 简介:阿拉伯文乌玛()一词,在《古兰经》以单数形式合计出现50次,包括单数主格、单数宾格、单数属格三种形式。其中,单数主格形式出现12次,单数宾格形式出现15次,单数属格形式出现23次。囿于篇幅,本文仅限于讨论在《古兰经》乌玛一词的单数主格形式与单数宾格形式的具体含义。

  • 标签: 《古兰经》 乌玛 泰伯里 马坚 民族
  • 简介:诃梨跋摩所作之《成实论》由鸠摩罗什翻译至中国后,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了独特的地位.一度形成以研习此论为主的成实师。此论最独特的思想之一即为针对修行的不同次第与方法。提出“灭三心”的主张。本文主要分析这一观念在《成实论》的具体表述,对比与有部及大乘的不同观点,探讨由此引发的对于空观的辨析。

  • 标签: 《成实论》 灭三心 假名心 法心 空心
  • 简介:现存《道藏》(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的中国哲学史史料极为丰富,既有间接史料,也有直接史料。现存《道藏》虽是明刻本,但其渊源出自北宋《政和道藏》,其中不少著作,版本古老,有的源于宋版,有的鲜见其它传本,极可珍贵。其中有关中国哲学史的史料分布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某些道经含有道教哲学内容;第二,某些道经引用或著录了含有哲学内容的诸子和儒、佛著作;第三,《老子》、《庄子》、《列子》、《亢仓子》、《文子》和《关尹子》被道教奉为真经,《黄帝阴符经》被奉为丹经。《道藏》收罗了这七部书的大量注释,其中有很多是哲学性的著作;第四,部分易学、数术著作,和上述七部书以外的部分哲学著作,也被纳入《道藏》。本文仅以后两种著作为例,

  • 标签: 《道藏》 中国哲学史 黄帝阴符经 道德真经 亢仓子 道教思想
  • 简介:曾经,知道莫言这个名字的人并不是很多。但2012年10月11日,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第一位国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第109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和他的作品将很快被全国乃至全世界了解。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而崛起,作品文本叙述天马行空,行文不羁极富张力,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

  • 标签: 莫言 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 基督教 魔幻现实主义 意识
  • 简介:针对"谁是佛"的问题,《坛经》提出了"自心是佛"的观点。《坛经》认为,"自心"之"心"首先是自然、清净、自由、广大之心,它非恶非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人为,它就是佛心,也就是人的本心。但同时这颗心作为易受世尘遮蔽之心,又产生了贪欲及其它,这就是迷心,它遮蔽了佛心,所以"自心"还表现为由迷心到佛心的"悟"的过程。这样理解的"自心是佛"是对佛的真相的完整揭示,并因此而超越了禅宗里其他禅师对"谁是佛"的看法。

  • 标签: 自心 佛心 迷心 自心是佛
  • 简介:道教将慈爱作为其教理教义的核心内容,以及戒律的伦理规范,大力倡行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伦理、艺术、风俗乃至政治与社会均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当今社会各界重视、研究并弘扬。

  • 标签: 《云笈七签》 道教 中国传统社会 伦理规范 精神财富 优秀文化
  • 简介:《法显传》(一作《佛国记》④)是一部佛教典籍,作者法显是一位东晋的佛教僧人,该书主要叙其在西去取经途中的种种见闻,所载为后世重视。在《法显传》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关于当时婆罗门教的消息,值得注意。今试说如下。

  • 标签: 《法显传》 婆罗门教 《佛国记》 佛教典籍 佛教僧人
  • 简介:咸宁市位于长江中游、湖北省东南部,被誉为“湖北的南大门”。从解放之初到改革开放前,福音在咸宁的成长还处于初级阶段。文革前整个咸宁市基督徒不超过300名,只有六七处简易教堂。然而从改革开放到如今,有教堂314所、信徒4万多名。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不禁让人感慨万千,这一切完全是神的恩典,同时离不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和湖北省基督教两会的支持与耕耘。

  • 标签: 湖北省 恩典 改革开放前 教会 长江中游 宗教政策
  • 简介:西汉哀宗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在以后的近2000年历史,佛教几乎遍及中国全境,给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重要的影响。在其流传过程,其本身不断地被中国化了,也就是说注入了中国民族文化的新内容,并深刻地影响了东北亚、东南亚相邻国家。佛教传入东北地区较早,波及的民族较多,尤其是建立北魏的鲜卑族,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建立清朝的满族,这5个曾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占南北朝以来1600年历史的一半左右,期间都是佛教流传、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

  • 标签: 高句丽 传播 渤海 中国民族文化 佛教传入 2000年
  • 简介:本文立足于希伯来语圣经的文本和一些考古发现,介绍了古代以色列人宗教的方方面面,包括这个宗教的神的地域性、嫉妒性、报复性等人性、以色列神谱的组成,以色列人对死去人的崇拜和偶像崇拜,百姓的宗教和官方理想化宗教的区别、冲突和协调,以及申命派的宗教改革所导致的以色列宗教后来的发展变化,及其和后来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桥梁。

  • 标签: 以色列 希伯来语圣经 犹太教 基督教 亚卫 旧约
  • 简介:佛足迹崇拜是早期佛教对佛陀崇拜的一种重要形态,反映了那个时代佛教徒与佛陀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早期佛教的佛陀观与实践方式。而佛足迹石崇拜又是一种独具个性的崇拜类型,不但在佛教崇拜具有支撑与引领的作用,而且在早期的佛教信仰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学术界过去对佛足迹崇拜的研究非常薄弱,尤其是对印度佛足迹石崇拜的渊源与特色等问题不甚明晰。通过分析《大唐西域记》关于佛足迹石的记载,对印度佛足迹石的尺寸、图纹、崇拜方式及神通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对佛足迹崇拜从印度向周边国家尤其是向中国的传播进行了简要梳理。

  • 标签: 玄奘 《大唐西域记》 佛足迹 印度佛教
  • 简介:(一)圣经的以色列"以色列"这个名字在圣经是一个常见词,有人统计过,在《新旧约全书》,"以色列"一词出现多达2800多次,其中95%在旧约各书卷。希伯来文"以色列"名字的含义圣经的"以色列"首次出现于《创世记》32:22—32节所记述的一则生动故事

  • 标签: 以色列人 犹太人 以色列国 巴勒斯坦 希伯来 圣经
  • 简介: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与儒道二家的关系一直处在非常复杂的互动之中,佛教一方面要捍卫自己的核心理论和基本的价值取向,争取合法的生存地位;另一方面,也要尽量协调与儒、道二家的关系,从教理、行持、制度等多方面,寻求与儒、道二家的会通之处,努力消弥与儒、道二家的严重分歧与对立。在历史上,参与讨论三教关系的佛教理论家非常多,本文则选取慧皎、契嵩、志磐等三位非常有代表性的佛教史家,以各自所处特定时期的佛教历史为基本背景,分别介绍他们从本迹史观的立场对三教关系所作的论述,旨在说明佛教史家们对三教关系的看法与其所处时代佛教的现实情势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 标签: 本迹论 三教关系 儒释道
  • 简介:煌莫高窟共490余窟,只有列285号的西魏大统四、五年禅窟的壁画,绘著象头人身的誐尼沙(Ganesa),位于大自在天的下面。窟这样的像从来只出现一次,以后便消失了。闻说榆林窟亦有一幅,惜未获睹。誐尼沙在印度教的神话里,地位甚高,他是代表智慧和学问之神(godofwisdom),又是淫婆(Siva)与婆罗和底(Pāravatī)的儿子,从古纪(Purānas)时代以来即受到崇高的歌颂。何以敦煌石窟只有一见?我在膽拜该窟之后,这个问题一直回旋在脑海中,久未解决。

  • 标签: 敦煌石窟 莫高窟 榆林窟 印度教 西魏 壁画
  • 简介:圣餐礼仪在教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属灵意义,能帮助信徒灵性成长并且更加与主联合。圣餐礼若使用相应的音乐,可以更好地体验上帝的救赎,也可感受音乐给予心灵的满足;当思想与情感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时,人们往往是借着音乐来倾诉。本文尝试探讨在圣餐礼仪之中音乐如何与圣餐礼仪相协调,借着音乐更加衬托圣餐的意义,使信徒在圣餐礼仪借着教会音乐能更深刻体验基督对普世教会的爱,使众人更加与主联合,活出主的形象,彰显神的荣耀。

  • 标签: 圣餐礼仪 圣乐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