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对于近代中国女性而言,“解放”大约是最重要的词汇之一。但解放之意义,恰恰因为时人将之置于困顿的对立面,因此不谈近代女性困顿话语的形成以及打破困顿、走向解放的践行,我们便无法真正理解“解放”的涵义。文章以晚清白五四时期为历史时段,勾勒近代传教士、国族主义者、女权主义者、女学生等各类群体以不同文类、词汇所表达出来的困顿感,以及近代女性出入婚姻、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实践,探讨近代困顿一解放话语的最初形成以及近代女性打破困顿、实现解放的初次践行。唯有困顿存在,解放才有了现实的意义。

  • 标签: 解放 困顿 五四运动 近代女性
  • 简介:文章讨论陈映真小说《山路》(1983)的女性人物形象塑造,通过对女主人公蔡千惠形象的分析,阐释陈映真左翼思想与文学镜像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双生”的生命体验与对市镇知识分子的灵魂洞察,形成了陈映真小说创作的原初构图;基督教的赎罪与牺牲,与左翼思想中对底层劳动者的人道主义同情,构成了蔡千惠形象的崇高之美,而她前后形象的差异与矛盾,源于对知识分子人格的再度模拟。左翼知识分子由“革命的挫折”所造成的精神创伤,无法直接言说,必须加以“性别转化”,以女性的形象重新编码,并重构男性历史。

  • 标签: 陈映真 《山路》 革命 女性 知识分子
  • 简介:持续偏高的出生性别比会导致婚龄阶段性别失衡,然而女性数量的稀缺并不意味着女性必然会获得更高的婚姻和家庭地位。文章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婚龄期性别比偏高地区的妇女将更有可能遭遇家庭暴力的伤害,进一步分析发现,性别失衡加剧女性遭受不同类型的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的风险。文章对性别失衡对家庭暴力影响的作用机制作出进一步探究,发现性别失衡会导致婚姻匹配失衡,以夫妻间阶层差、年龄差为主要体现形式的异质婚姻可能是加剧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之一。研究还对提高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缓解性别比失衡对降低女性遭遇家庭暴力风险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性别失衡 婚姻匹配 家庭暴力 婚姻市场
  • 简介:女性犯罪嫌疑人的性别特点、心理状况和社会身份决定着讯问过程中要适用与之相适应的讯问策略。文章以广州市x区看守所42名在押女性犯罪嫌疑人为考察对象,分析她们的涉案特征,以205名在押女性犯罪嫌疑人为考察对象,分析她们的心理状况。依据实证结果研究,提出应用非对抗性讯问策略以达到讯问目的和提高讯问效率。

  • 标签: 女性犯罪嫌疑人 讯问策略 非对抗性
  • 简介:2016年12月17日,“2016山东社科论坛——全面二孩生育新政暨女性生存与发展研讨会”在山东女子学院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探讨全面二孩生育新政背景下女性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为完善全面二孩政策的配套措施、促进两性和谐发展建言献策。

  • 标签: 女性生存 新政 生育 山东 论坛 社科
  • 简介: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不同流动经历农村已婚女性的日常家务劳动时间进行比较研究的结果显示,与本人和配偶均无流动经历农村已婚女性相比,本人没有流动经历但配偶有流动经历者的日常家务劳动时间与之并没有显著差异,而本人有流动经历者则明显减少。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不同流动经历农村已婚女性日常家务劳动时间差异的因素是多元化的,对不同群体而言,流动经历只是一种外在的、显性的因素,农村地区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和个人基本特征则是内在的、隐性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流动经历 农村已婚女性 日常家务劳动 影响因素
  • 简介:民国女性青年中盛行着“同性爱”之风,时人对于这一现象也一直保持着关注。20世纪30年代初发生于杭州的陶思瑾杀死同性恋人刘梦莹的惨案引起了全国舆论的广泛关注。在媒体的炒作下,同性爱成为了舆论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国族危亡的背景之下,血案的发生使得社会主流舆论对同性爱的态度逐渐呈现出总体负面化的趋势。通过陶思瑾案后的社会讨论,可以见到公众舆论对于性别与情感的想象和介入。在传媒的推动之下,私人情感问题成为了社会问题,从而被公共化。

  • 标签: 民国 同性爱 话语 媒体
  • 简介: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之一,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题材及民俗功能一直备受民众关注与青睐。“仕女画”是年画重要的题材之一,其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为探讨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及其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视觉文本。不同文化载体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亦有不同,年画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规训后的艺术表现,同时也成为“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古代礼俗中男性观看女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仕女画”成为男性视觉欲望消费的对象。因此,文章以木版年画作为文本,在呈现中国古代女性生活的同时也窥探其中所隐含的性别权力关系。

  • 标签: 木版年画 女性 病态美 性别意涵
  • 简介:通过对福建厦门市已育一孩职业女性的抽样调查,文章以微观人口经济学的成本-效用学说为分析框架,考察职业女性的生育效用感和再生育成本预估对其再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已育一孩职业女性对待二孩生育的总体意愿并不强;除了个人年龄、一孩年龄和一孩性别对其再生育意愿有显著影响外,对孩子工具效用和二孩优势效用的认同有助于提升职业女性的再生育热情,但是随着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这些可以促进生育的影响并不能真正得以发挥,而对再生育后的职业发展成本和人际关系成本的预估则会显著抑制职业女性的再生育积极性,可以说,生育观念的转变和再生育成本加大是导致职场女性在二孩问题上呈现低生育热情的双重根源。

  • 标签: 成本-效用 职业女性 二孩生育意愿 生育效用感 再生育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