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7 个结果
  • 简介:信用卡透支中容易诱发的银行工作人员犯罪李文杰第一,银行信用卡部工作人员每人至少有一张信用卡,卡部工作人员利用自己工作的便利条件,用自己的信用卡进行大额透支,供自己或亲友进行盈利活动。一旦经营亏损,透支款无法归还时,极易导致卡部工作人员走上贪污等经济犯...

  • 标签: 信用卡透支 银行工作人员 信用卡消费 银行信用卡 大业务量 经济犯罪
  • 简介:本文主要从法哲学角度探讨了作为商业贸易准则的"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内涵。针对"信用",本文指出民法中的信用原则解决的是强制性地分担决策风险的问题,"遵守承诺"与道德并无必然联系,并从功利主义的"经验准则"的角度解释了信用作为长期经济交往准则的有用性,从语言分析的角度批判了Ross的直觉主义,借助Austin"演艺表达"的概念,认为"承诺"能够被交往着的双方理解,原因在于"交往前提"已经建立。针对"诚实",本文认为商业交往中的诚实与道德并无必然联系,在合同信息披露上,康德理论并不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隐性欺骗的问题,借助维特根斯坦的"理解"理论,"诚实"的真谛在于合同精确地做成,而不是道德上的诚实。

  • 标签: 诚实信用 信守承诺 演艺表达 信息披露 诚实 普遍法
  • 简介:最高人民法院于2012年颁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第三份司法解释,以澄清买卖合同中的相关问题。值得关注的是,最高法院在该司法解释中明确指出预约合同可以附带法律责任。这是一个在国内外法学界都具有争议性的议题。本文以比较法为视角审视主要法域相关立法和案例所衍生的诸多问题,进而理解预约合同的复杂性,提出了三层次递进式的“诚实信用”框架理论,并尝试在该框架下明确《合同法》与最新司法解释应该如何互相配合以处理和预约合同相关的法律问题。本文以法经济学方法,深度分析预约合同可能产生的责任的理论基础,提出一种干预主义的路径,以期进一步完善预约合同责任理论。

  • 标签: 预约合同 预约合同责任 “诚实信用”原则 法经济学分析
  • 简介:随着时代的发展,民商法的重要性越加突出,任意一个民商事件或法律纠纷都需要用民商法调节,是其必须遵循的原则。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篇文章是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切入点,从内涵与完善两方面展开论述,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 标签: 民商法 诚实信用 内涵 原则
  • 简介:<正>目次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以下简称恶意透支型诈骗罪)是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形式之一。根据刑法第195条的规定,所谓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使用伪造、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或者恶意透支的方法,诈骗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而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

  • 标签: 恶意透支 信用卡诈骗罪 公私财物 信用卡市场 善意透支 伪造金融票证罪
  • 简介:近期,全国人大常委会相继颁布了有关信用卡犯罪的立法解释和刑法修正案,从而为打击涉信用卡犯罪提供了充分的刑法依据.本文主要就立法解释及修正案中所规定有关信用卡犯罪的相关内容:如"信用卡"的含义、"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骗领的信用卡"行为的认定以及"妨害信用卡管理的"行为的界定等内容进行探讨.

  • 标签: 信用卡犯罪 刑法修正案 立法解释 全国人大常委会 解析 信用卡管理
  • 简介:诚实信用,本是以商业习惯的形式存在于市场经济活动中商人之间的道德准则。最早将这个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规范的是《法国民法典》。该法第1134条规定:“契约应当以善意履行。”这个“善意”即指诚实信用。此后,《德国民法典》明确将诚实信用作为一项强行性规范规定下来,并且从契约合同扩大到一切债的关系中。及至《瑞士民法典》,诚实信用原则已扩张到所有民事活动中。该法第2条规定:“无论何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均应依诚实信用为之。”由此,诚实信用原则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民法基本原则,被学者们尊称为私法领域的“帝王条款”。

  • 标签: 诚实信用原则 善意 履行 《德国民法典》 《法国民法典》 民法基本原则
  • 简介:恶意透支是信用卡诈骗罪的四种行为方式之一,而且《刑法》第196条第二款着重指出“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由此可见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较其他几种类型更具复杂性。在此笔者就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客观方面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解析,希望对实践中准确认定此类犯罪有所裨益。

  • 标签: 信用卡诈骗罪 恶意透支 客观方面 问题探究 行为方式 《刑法》
  • 简介:信用卡消费者的隐私权是在传统隐私权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隐私权,与传统隐私权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具有财产属性,因而极易受到侵犯.20世纪以来,各国不断通过立法加强对金融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近年来,我国信用卡消费者隐私权受侵犯的状况时有发生,但是,目前我国在对信用卡消费者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借鉴欧美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对信用卡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我国信用卡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相关立法.

  • 标签: 信用卡消费者 隐私权 法律保护
  • 简介: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是诚信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信用法规制度体系、公共联合征信体系、信用服务市场体系、信用监管奖惩体系以及信用文化教育体系等方面。在国家拟推进以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四大领域为主体的信用体系建设,全方位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背景下,本文通过考察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相关实践,总结上海、浙江和湖南等省市的经验,提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值得关注的六个方面,包括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培育壮大行业协会、培育信用需求、建设广覆盖的统一联合征信系统、完善法律制度、强化信用意识,期望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所裨益。

  • 标签: 社会信用 征信系统 法制建设
  • 简介:准确认定案件事实是适用法律的前提,是法官裁判的依据。但在审判实务中,并非所有的案件都是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本文结合案例论证如何在“事实不明”案件中正确适用经验法则,并结合事实推定、证明责任分配理论及我国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相关规定,以及时查明案件事实,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 标签: 案件事实 借款合同纠纷案 裁判方法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 淮安市 当事人合法权益
  • 简介: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中的"持卡人"不仅包括信用卡申领人,也包括实际使用信用卡的人。在信用卡申领人将信用卡交付他人使用的过程中,信用卡申领人和使用人往往能构成利益共同体,其在恶意透支上,可能构成共同犯罪的行为,在此种情况下,应将信用卡申领人和信用卡实际使用人都认定为"持卡人"。

  • 标签: 恶意透支 信用卡诈骗罪 持卡人 申领人 使用人
  • 简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征信体系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在加快推动征信业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消费者在征信中的合法权利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因而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征信立法比较落后,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征信法律,相比之下,美国和欧盟的征信立法却相对完善,在保护消费者权利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首先,文章阐述了征信中个人信用权的概念、特征、内容以及信用权保护的例外;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美国和欧盟征信中对个人信用权的保护制度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归纳出美国和欧盟制度中的共性和差别;最后,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完善我国征信中的个人信用权保护制度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即加强征信法律的制定、明确征信监管机关并赋予其职权、完善消费者的权利救济制度。

  • 标签: 征信 个人信用权 立法保护 比较研究
  • 简介:在我国现代的众多法律当中,民商法是一部特别重要的法律,它不仅是民法与商法的有机结合体,而且它还是市场经济中调整平等主体间交换关系的最为重要的法律。在民商法的基本原则中,最主要的就是诚实信用原则。它深入贯穿于民商法几乎所有的条款当中。所以,诚实信用这项基本原则在民商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内涵,接着分析了当前社会中的失信现象,然后说明了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巨大作用,最后经过探究提出了改善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途径。

  • 标签: 民商法 诚实信用 失信
  • 简介:被多数学者冠以"帝王条款"之名的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和青睐。但令人遗憾的是,有关诚实信用原则的司法适用却缺乏学者的关注。而诚实信用原则的把握,与其予以界定,毋宁探究其适用,而原则的适用是通过权衡的方式,但权衡赋予了法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要借鉴Alexy的原则理论从原则之间的相互冲突的角度依碰撞法则和权衡法则对诚实信用原则适用的权衡予以精确化;从法学方法论的纵深角度,探讨诚实信用原则司法适用的逻辑结构,以其填补理论上的空白,同时给予实务界予以指引。

  • 标签: 诚实信用原则 司法适用 碰撞法则 权衡法则
  • 简介:【裁判摘要】修订前公司法第六十条第三款关于“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的规定。是指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未经公司批准.不得擅自为公司股东或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该规定的立法本意是为了防止大股东、控股股东操纵公司与自己进行关联交易。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该规定并非一概禁止公司为股东担保。就有限责任公司而言。当公司债权人与公司股东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优先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对于符合公司章程。经公司股东会、董事会批准。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股东或其他个人债务提供的担保的。可以认定有效。

  • 标签: 有限公司 借款担保 四通集团公司 中国进出口银行 合同纠纷案 光彩事业
  • 简介:当今,信用卡给人们生活消费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其特有的功能,使信用卡诈骗成为我国最常见的金融犯罪,且呈爆发武增长的态势,而其中90%的案件又属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中,恶意透支数额的认定尤为重要,有时甚至成为构罪与否的界点,究竟以本金计算还是包括利息及滞纳金等费用,因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未明确,司法实践尚存在争议,笔者结合具体案例,试予分析。

  • 标签: 恶意透支 犯罪数额 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