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十六大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一些新的进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基层民主活力增强。人权事业健康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贯彻,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法制建设发展呈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其中一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

  • 标签: 法治思想 十七大报告 法制建设 司法体制改革 人权事业 爱国统一战线
  • 简介:法治是人类文明共同智慧的成果,所以当前世界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通过法治来治国理政.但是法治的发展却没有共通性的普遍真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基于其自身特色的法治实现道路.每当我们捧起孟德斯鸠的那本传世名著《论法的精神》之时,其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无不是对特定民族法律特色的概括,当然也是对实现法治不可能存在普遍真理的诠释.孟氏的这一观点又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如萨维尼便认为法律都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不注重本国本民族习性特点的法律移植是违背民族精神的.我想,这些哲人们所叙说的不仅仅只是法律,还有关于法治发展的进路.也就是说,任何国家都可以选择法治作为治国方略,但对法治发展道路的选择应当各有不同,每个国家都应当根据本国的特色来走自己的路.同样,中国的法治发展有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国的法治发展也有中国自己的语境,我们可以选择法治,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走别人走过的路,特别是当考虑到我们的试错成本太高之时,我们就应当珍惜我们的机会:根据当下中国的具体国情来选择我们的法治发展道路.正因为如此,蒋先福教授的新作《务工移民与法治发展》尤其值得大家欣赏.

  • 标签: 法治发展 中国 道路 移民 务工 《论法的精神》
  • 简介:淮南市地处淮河中游,敏感的地理位置和以煤、电、化为主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其环境保护工作的艰巨性。近年来,淮南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坚持两个“决不能”的思路,即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运用多种手段,加大环保监督力度,在该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唱响了保护青山绿水之歌。

  • 标签: 生态文明 环境保护工作 市人大常委会 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 地理位置
  • 简介:一、今后立法的政策主题从2017年7月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到现在的一年间,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事业经过了一个严峻的整顿过程,集中处理从2014年到2017年快速膨胀间出现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随着2018年4月财政部管理的项目库的整顿清理告一段落,政府管理机构开始发出整顿再起步的一系列积极信号,对此业内做出许多积极反应,对法律问题的关注尤其是有关立法问题的研讨再度活跃起来。

  • 标签: PPP 行政法 政府管理机构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 法治 立法问题
  • 简介:在有关法制现代化的论述中,人们尽知法制现代化是西方文化的产儿.然而,随着"东学西渐"研究的在中国的逐渐展开,人们对西方法治中的中国因素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1].

  • 标签: 世界精神 中国因素 兼西方
  • 简介:<正>杨海坤教授是辛勤的学者,其虽已年过花甲,但强烈学术的使命感使其从未停止过对学术的追求。2008年岁末,其又与章志远教授合作推出了新著《中国特色政府法治论研究》。该著作语言平实,观点深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法治论的基本思想。全书共46万字,十章,体例科学,论证严密。绪论部分重申并升华了其主张的在实现

  • 标签: 法治论 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 行政法理论 章志远 法律控制
  • 简介:提高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是"四五"普法规划根据"十五"计划的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具体进程,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在当前的形势下,积极推进基层法治化管理工作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迫切的工作任务.

  • 标签: 依法治省 根据 普法 民主法制建设 党委 客观需要
  • 简介: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是公民以及公民意识生成的前提.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产生、存在和运行的心理基础和社会人文背景.公民意识生成的逻辑前提是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划分对于公民意识的分析与认识的客观基础,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所奉行的运行规则的差异性.法治国家意味着对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视和对法治文化的尊重.公民意识作为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法治社会法律秩序内化的关键,法治国家不仅要以法律为基础,更要以具有法治精神的公民意识为基础.

  • 标签: 公民意识 法治国家 法律文化 法治精神 公民权利
  • 简介:劳教制度的废除,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台后,面对过去众多劳教个案引发社会对该制度的强烈诟病后所作出的"壮士断腕"式的果敢决定。劳动教养制度被废止后,我国维护社会治安的制度由原来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劳动教养和《刑法》"三驾马车"变成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两驾马车",由此造成的一些制度漏洞需要弥补。同时,在后劳教时代,对收容教养、收容教育、强制戒毒、强制医疗等众多剥夺人身自由的行政拘禁制度,都要进行司法化改造。

  • 标签: 劳动教养 废除劳教 剥夺人身自由 司法化
  • 简介:按:主持人(聂立泽教授):大家晚上好.欢迎刘仁文教授来我校演讲。刘教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刑法研究室主任,他现在还同时挂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他学贯中西,曾作为访问学者游学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他还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西

  • 标签: 学术理想 法治变革 理想法治
  • 简介:中国法治实现方略(笔谈会)实现法治的“四要”郭道晖(《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辑、教授)中国要实现法治,需要把握下面四个要领:一、既要民主法制化,更要法制民主化。前者是指要把宪法已确认的人民权力与公民权利法律化。其中特别是人民的监督权和公民的政治权利。现...

  • 标签: 法治观念 法治意识 法治社会 中国法治 依法治国 国家权力
  • 简介:本文紧紧围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阐明了传统法文化及法治文明建设的内涵、外延,论述了传统法文化与法治文明建设的关系,并密切联系国内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我国现代法治文明建设提出了个人见解和建议。

  • 标签: 法文化 法治文明 社会主义法治
  • 简介:律师礼仪是律师法律服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现代法治文明的一个重要表征,有其独特的内涵和作用,但在我国律师理论界和实务界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 标签: 律师 文明程度 礼仪 标志 法治文明 组成部分
  • 简介:"修旧法,择其善者,举而严用之;慈于民,予无财;宽政役,敬百姓,则国富而民安矣。"——《管子·小匡》这就是说:修订原来的法令,选择好的法令严格执行,慈爱民众,救济贫困人家,宽缓征税与劳役,敬重百姓,就会做到国家富裕、人民平安。这里的重点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在以法治国中,要注重实行良法之治,对于原有的旧法,要审慎地加以修订。

  • 标签: 《管子》 良法之治 以法治国 善者 用之 创新事业
  • 简介:前面经济、政治、军事三大标准,我把它叫做人的眼睛可以看得见,数字可量化的标准。这都是国家的硬实力,“秀肌肉”主要是秀这三块。除硬实力外,后面还有两个标准,一个叫文化标准,另一个就是今天的主题,制度标准。这两个标准我把它称为“大国的软实力”。

  • 标签: 中国法治 文化标准 制度标准 硬实力 可量化 软实力
  • 简介:5年前,我从长江之滨的铜陵来到琅琊山下,担任安徽省滁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在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开启了与司法的情缘。5年,在时光隧道里刹那一瞬,但在有限的人生里还是相当漫长。这5年,恰是司法改革春风化雨、落地生根的5年。

  • 标签: 法治理想 中国农村改革 司法改革 法院院长 司法队伍 滁州市
  • 简介:社会管理是国家或者社会团体对社会运行过程的组织调控活动,通过这种组织调控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使社会系统能够协调发展.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改革现在的社会管理体制,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在依法明晰社会管理权界限基础上,完善社会管理法律,明确政府和社会团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改进行政执法的方式,并加强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进而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和和谐社会的目标.

  • 标签: 法治 社会管理 创新
  • 简介:罗豪才,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法学家,国内“软法”研究首倡者,其成立的北大软法研究中心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对中国的法制建设有很大的推动意义。近日,本刊记者在参加—次法学论坛上有幸采访了罗教授,他提出:“为推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我们既要深入总结硬法运作的实践,又要特别注重总结软法运作的实践,坚持理论创新,并重视借鉴国外、境外的经验。”

  • 标签: 中国法治 全国政协副主席 法制建设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 简介:亲民政治是当代中国的一项伟大的政治实践,它是对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的执政风格和执政理念的高度概括。亲民政治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率先垂范,而且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举措。作为法律人,如何从法治框架下正确理解亲民政治?如何正确认识亲民政治对于我国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而言,亲民政治的法律内涵和法律本质是什么?它与古代的君主仁政有何区别?它和现代的民主宪政又有何内在关联?在以"民主政治"自居的欧美以及作为儒家文化圈成员的东南亚各国是否也存在亲民政治?近而观之,亲民政治对于当代中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有何深远影响?在立法和司法中,如何充分体现亲民政治的精神实质?这一系列问题都是以"亲民政治"为特征的现实政治,对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所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课题。何勤华教授主持并率领他的几位法律史博士生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即亲民政治的法律诠释、亲民政治的历史考察、亲民政治的域外实践、亲民政治的法律建设等,对"亲民政治与法治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本次论坛的形式尚属初次尝试,不足之处,欢迎批评建议。

  • 标签: 亲民 民主政治 正确理解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法治建设 率先垂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