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金属(TTM)臼杯用于全髋关节置换(THA)翻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4例(25髋)THA翻修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43~78岁[(63.0 ± 11.4)岁]。PaproskyⅠ型5例(5髋),ⅡA型9例(10髋),ⅡB型5例(5髋),ⅡC型1例(1髋),ⅢA型4例(4髋)。翻修术中均使用3D打印TTM臼杯,有7例(7髋)联合使用3D打印TTM垫块,3例(3髋)联合使用结构性植骨。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Harris评分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根据髋关节X线片评估术前、术后第1天及末次随访时患髋旋转中心(HCOR)上移距离、双下肢长度差(LLD),以及末次随访时臼杯位置、骨长入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4~54个月[(34.2 ± 9.3)个月]。术后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分别为(4.0 ± 0.7)分、(2.3 ± 0.8)分、(0.9 ± 0.2)分,较术前的(6.1 ± 1.0)分显著降低(P < 0.05),术后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分别为(64.6 ± 5.3)分、(80.5 ± 3.7)分、(90.3 ± 3.6)分,较术前的(38.9 ± 6.2)分显著提高(P < 0.05),术后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分别为(556.3 ± 21.9)分、(711.6 ± 15.9)分、(752.8 ± 23.0)分,较术前的(326.3 ± 30.7)分显著提高(P < 0.05),术后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HCOR上移距离分别为(13.5 ± 2.6)mm、(13.6 ± 2.6) mm,较术前的(34.1 ± 3.5) mm显著降低(P < 0.05)。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LLD分别为(6.2 ± 1.8) mm、(5.3 ± 1.5) mm,较术前的(31.6 ± 5.2)mm显著降低(P < 0.05)。所有臼杯位置稳定,23髋骨长入良好。1例患者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对于THA翻修患者,翻修术中使用3D打印TTM臼杯可有效减轻疼痛、改善患髋功能、提供良好的生物固定,同时可减少并发症。

  • 标签: 髋关节 再手术 钛合金 3D打印
  • 简介:摘要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空军青岛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疗养期间进行牙体缺损修复的飞行人员,按诊疗顺序交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数字化3D打印瓷嵌体修复技术治疗龋病55例,慢性牙髓炎和根尖周炎完善根管治疗后2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树脂充填修复技术治疗龋病53例,慢性牙髓炎和根尖周炎完善根管治疗后23例。两种修复方式1年和2年后评估结果显示,试验组修复体边缘密合情况、修复体磨损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3D打印技术 瓷嵌体修复 牙疾病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主动脉模型进行术前评估及手术模拟,辅助介入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接受经皮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置入术的8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患者。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32.00±14.93)岁。术前采集患者心脏及主动脉CT数据,利用Mimics软件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制作患者主动脉病变部位模型,术前进行手术模拟,确定最佳手术方案及对可能发生情况进行预估,收集整理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经股动脉途经于CoA处置入覆膜支架1枚,术后测量,CoA处最窄径由术前(3.70±2.94)mm增至术后即刻(18.01±1.51)mm(P<0.05),跨缩窄收缩压差由术前(83.75±25.44)mmHg(1 mmHg=0.133 kPa)下降至术后(14.63±8.09)mmHg(P<0.05)。右上肢收缩压由术前(204.13±22.31)mmHg下降至术后(145.63±32.08)mmHg(P<0.05);下肢动脉收缩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住院及随访期间,未见明显相应心血管并发症。结论经皮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置入治疗青少年及成人CoA短期疗效明显,3D打印模型个体化复制患者弓缩窄部位解剖模型,对于辅助介入治疗主动脉弓缩窄术前评估与手术预案制定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

  • 标签: 3D打印 主动脉缩窄 覆膜支架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本研究将复杂的脑血管疾病模型制作成三维便携式文档(three-dimensional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3D PDF)文件,用以辅助脑血管疾病的教学,并探讨3D PDF在辅助学员学习脑血管疾病时的作用与意义。利用患者脑部CTA图像,分割出脑血管、颅骨以及脑组织结构,建立其三维模型并对其进行平滑简化处理。在此基础上使用Deep Exploration和Acrobat软件,将模型制作为3D PDF文件,作为医学本科学员脑血管疾病知识教学的辅助工具。调查收集学员问卷反馈信息,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学员对交互式3D PDF有浓厚的兴趣,认为3D PDF比2D CT或MRI图像更形象直观,非常认可3D PDF在辅助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教学以及临床应用中的积极作用。

  • 标签: 3D PDF 神经内科 脑血管疾病 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式3D打印导板辅助微创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微创手术治疗的14例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资料。男13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39.1岁(18~63岁)。跟腱断裂部位位于跟骨结节止点上方2~6 cm,平均3 cm,均为体部断裂。术中在新式3D打印导板辅助下完成跟腱断端缝合修复,术后联合康复科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记录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平均为2.5 cm(2.0~3.5 cm);手术时间为30~60 min,平均45 min;术中出血量为10~20 mL,平均15 mL。14例患者术后获13~16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1例患者切口边缘表皮发黑坏死,经伤口换药后愈合。随访期间无排线反应、腓肠神经损伤及跟腱再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平均为98分(93~99分),优13例,良1例;根据Arner-Lindholm法评定疗效:优12例,良1例,差1例。结论新式3D打印导板辅助微创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具有切口微创、并发症少、操作简单、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及手术操作可重复性强等优点。

  • 标签: 跟腱 断裂 外科手术,微创性 导板 3D打印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三维(3D)U-net深度学习模型,建立预测CT引导下宫颈癌近距离治疗计划的3D空间剂量分布。方法2021年4-9月收集114例宫颈癌患者三维近距离放疗计划(处方剂量6 Gy)组成数据集,按84∶11∶19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利用3D U-net模型进行500次(epoch)训练,分别评估测试集病例体素级的平均剂量偏差(MDD)与绝对剂量偏差(MADD)、等剂量面包围体积的戴斯系数(DSC)、处方剂量适形度指数(CI)、高危临床靶区(HRCTV)的D90和平均剂量Dmean、膀胱、直肠、小肠、结肠的D1 cm3D2 cm3剂量学参数。结果测试集中19例患者的3D剂量矩阵MDD与MADD分别为-0.01±0.03和(0.04±0.01)Gy。50%到150%处方剂量的DSC在0.89到0.94之间,处方剂量CI为0.70±0.04。HRCTV的D90的平均偏差为2.22%,Dmean的偏差为-4.30%。膀胱、直肠、小肠、结肠的D1 cm3D2 cm3最大偏差分别为2.46%和2.58%。模型预测平均耗时2.5 s。结论本研究实现了一种基于3D U-net的预测宫颈癌3D剂量分布的深度学习模型,为宫颈癌近距离治疗自动化设计奠定基础。

  • 标签: 宫颈癌 近距离放疗 剂量预测 剂量分布 3D U-net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3D打印个性化乳腺托架和普通头枕在乳腺癌调强放疗中引起的摆位误差,分析3D打印个性化乳腺托架在乳腺癌调强放疗中的固定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7月3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3D打印乳腺托架组和普通头枕组。两组均采用仰卧位、头偏向健侧,患侧手握抓杆同侧横杆、健侧手握对侧竖杆,均用热塑膜固定胸部及下颌。每周行锥形束CT扫描并按照配准感兴趣区域分别用乳腺/胸壁野、锁骨上下野、腋窝野三种靶区配准方式进行配准。分析两组左右、头脚、腹背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3D乳腺托架组在乳腺/胸壁野、锁骨上下野、腋窝野的左右、头脚、腹背3个方向摆位误差分别是(1.75±1.26)、(1.77±1.11)、(1.70±1.08)mm,(1.75±1.25)、(1.72±1.09)、(1.70±1.05)mm,(1.86±1.34)、(2.14±2.13)、(1.66±1.19)mm。普通头枕组在乳腺/胸壁野、锁骨上下野、腋窝野的左右、头脚、腹背3个方向摆位误差分别是(2.54±1.84)、(2.73±3.62)、(2.18±2.45)mm,(3.25±2.02)、(3.52±2.26)、(2.62±2.83)mm,(3.25±2.05)、(4.44±2.90)、(3.10±3.18)mm。两组摆位误差比较P均<0.05。结论使用3D打印个性化乳腺托架固定摆位误差小于普通头枕固定;在乳腺/胸壁野、锁骨上下野、腋窝野3个靶区摆位一致性方面,3D打印个性化乳腺托架优于普通头枕。

  • 标签: 乳腺肿瘤/调强放射治疗 3D打印乳腺托架 摆位误差 一致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多孔钛合金假体重建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11月应用3D打印多孔钛合金假体重建18例下肢长骨骨缺损患者资料,男12例、女6例,年龄(48.9±22.5)(范围13~79岁),体质指数(23.1±4.3)kg/m2(范围17.2~27.1 kg/m2),骨髓炎源性骨缺损14例、骨折不愈合源性骨缺损4例。骨缺损部位:股骨10例、胫骨8例,骨缺损长度(13.9±9.7)cm(范围5.8~31.2 cm),缺损长度占所在长骨(股骨或胫骨)的比例33.7%±16.8%(范围15.0%~63.0%)。通过大体观察、影像学评估、下肢与长骨全长变化、股胫角测量、下肢功能评分(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LEFS)、满意度评价、并发症等综合评价临床疗效,重点关注假体的稳定机制及新骨的再生重建特点。结果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16.3个月。术后1、3、12、24个月X线检查显示新骨沿钛合金假体表面逐渐爬行生长。术前骨缺损所在长骨长度及下肢全长分别为(39.3±4.0)cm及(80.5±5.7)cm,与健侧相差(1.6±1.0)cm及(1.5±1.1)cm;术后1周分别为(39.9±3.5)cm及(80.9±6.2)cm,与健侧相差(1.0±0.6)cm及(0.9±1.1)c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9.7±3.6)cm及(80.9±7.8)cm,与健侧相差(1.8±1.1)cm及(1.0±0.7)cm。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骨缺损所在长骨长度及下肢全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12、0.04,P>0.05)。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患肢股胫角分别为174.7°(173.9°,175.5°)、175.2°(173.5°,176.4°)、175.0°(173.5°,17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1,P>0.05)。末次随访时的LEFS评分为50(46,51)分,较术前的20(17,21)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6,P<0.001);患者满意度评分为9.3~9.8分,平均9.7分。末次随访时2例出现假体固定螺钉断裂,但所有3D打印多孔钛合金假体均保持稳定,未出现明显的松动及移位;2例发生外固定架钉道感染,经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联合局部消毒换药治疗均获得治愈。结论应用3D打印多孔钛合金假体重建下肢长骨骨缺损,术后早中期稳定,下肢与长骨长度随肢体负重及功能锻炼无明显变化,新生骨由缺损两端逐渐爬行生长,肢体功能恢复显著,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打印 三维 下肢 假体植入 创伤和损伤
  • 简介:摘要在化学物质毒性预测及风险评估中,体外细胞模型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随着3D生物打印、类器官培养、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体外细胞模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比起2D细胞模型,3D细胞模型在结构、功能及生理环境上与在体组织、器官更为接近。基于3D细胞模型进行化学物质的危害识别及剂量-反应关系分析,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毒性数据,为化学物质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概述了三种典型的3D细胞模型(人源细胞系共培养模型、3D生物打印细胞模型和类器官模型)的构建及其在化学物质毒性测试中的应用前景。

  • 标签: 毒性试验 危害物质 3D细胞模型 外源性化学物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3D打印联合计算机导航技术在眼眶骨折修复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23D打印联合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眼眶骨折修复手术3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爆裂性骨折29例,眶颧颌骨折10例。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解剖复位、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程度等。结果随访期间,未出现视神经损伤或视力丧失等严重并发症,术后CT检查骨折得到良好的解剖复位。术后6个月复视程度较术前明显改善(Z=-3.64,P<0.001);眼球运动障碍程度较术前明显改善(Z=-3.31,P=0.001)。双眼球凹陷差值由术前2.50(2.00,3.00)mm降低至术后1周的0.00(0.00,1.00)mm(Z=-6.09,P<0.001);双侧眼眶容积差值由术前(2.31±0.63)mm3降低至术后1周(0.47±0.38)mm3(t=16.82,P<0.001);10例眶颧颌骨折患者眶区对称度差值由术前(8.72±1.05)mm降低至术后1周的(1.20±0.49)mm(t=23.39,P<0.001)。结论3D打印联合计算机导航技术在眼眶骨折的整复手术中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眶骨折 3D打印技术 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3D打印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快速制造技术,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的应用虽刚刚起步也展示了令人期待的前景。本文综述了3D打印技术目前在耳鼻咽喉科及鼻颅底外科的发展现状,主要涉及术前谈话、教学培训及缺损部分修复重建等方面,同时对其未来应用进行了展望。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可塑形的个体化钛网在修复上颌骨缺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因上颌骨良恶性肿瘤行上颌骨部分或全部切除、或严重复合性外伤后的获得性上颌骨缺损的患者共14例,男性12例,女性2例,年龄16~51岁。其中鳞状细胞癌2例;良性肿瘤7例,包括血管瘤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3例、骨囊肿2例和骨巨细胞瘤1例;复合性上颌骨外伤5例。根据术前薄层CT扫描数据,通过计算机建模数据传送至3D打印机,分别打印出原始状态和重塑后的上颌骨树脂模型。在患者的原始模型上,术前模拟肿瘤切除和上颌骨重建,在重塑的模型上塑形钛网,使其能恰当重建缺损的骨结构。术中将预制好的钛网植入缺损区域,将软组织瓣复位,分层缝合,术后局部加压包扎。术后通过临床和CT检查,评价患者颌面部外形、鼻腔功能及并发症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肿瘤病例均能在术前3D打印模型预测的范围内完整切除病灶,与外伤病例在清创后植入钛网一样,无需于术中再次对钛网进行塑形和修剪,钛网可完整覆盖缺损的骨面,周边贴合紧密,钛钉固定顺利,植入钛网坚固稳定。术后随访6~20个月,患者对面部外形满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3D打印技术结合可塑形钛网应用于上颌骨缺损的修复,能精确恢复上颌骨骨性结构对于软组织的支撑,恢复面部形态及功能。

  • 标签: 3D打印 钛网 上颌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3D技术辅助植入钽金属块治疗Paprosky Ⅲ型髋臼骨缺损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伴有Paprosky Ⅲ型髋臼骨缺损的髋关节翻修术16例(18髋),男11例,女5例;年龄(58.06±8.29)岁(范围44~69岁)。感染性松动3髋,无菌性松动15髋;Paprosky ⅢA型骨缺损13髋,ⅢB型骨缺损5髋。术前使用3D技术进行精确规划,术中应用钽金属块和臼杯修复髋臼骨缺损。测量并比较手术前后髋关节臼杯的前倾角、外展角、患侧与对侧旋转中心垂直距离比值、旋转中心水平距离比值、股骨偏心距比值的差异,比较手术前后臼杯位于Lewinnek安全区内的比例,观察术后髋关节影像学松动的表现。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功能。结果臼杯位于lewinnek安全区内的比例由术前的22%(4/18)提高至术后的61%(1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术后患侧髋臼前倾角为11.99°±6.91°(范围1.71°~26.36°),外展角为44.91°±5.93°(范围35.6°~56.0°);患侧与对侧旋转中心垂直距离比值为1.10±0.20(范围0.87~1.62)、水平距离比值为1.00±0.18(范围0.69~1.46)、股骨偏心距比值为1.01±0.66(范围0.51~3.56)。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7.72±12.18)个月(范围14~53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为(77.28±4.80)分(范围65~85分),末次随访时为(80.9±5.2)分(范围69~89分)。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假体周围感染、脱位及无菌性松动等并发症。结论3D技术辅助钽金属块植入修复严重髋臼骨缺损能够提高髋关节假体安放的准确性,术后早期假体稳定无松动,有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再手术 成像,三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用于脊椎肿瘤切除重建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脊柱肿瘤切除重建治疗的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接受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置换术的研究组和常规脊柱重建术(钛笼植骨)治疗的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37、9.659、4.453,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4,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的Frankel分级均明显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62、30.413,P<0.05),但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的Frankel分级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658、0.994,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8,P<0.05),且组间比较发现研究组手术后24 h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6.6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手术后3个月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4,P>0.05);研究组的假体下沉发生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13%(χ2=4.25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在脊柱肿瘤后脊椎重建中发挥出了确切疗效,对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有积极影响。

  • 标签: 3D打印 人工椎体 脊椎重建 脊柱肿瘤
  • 简介:摘要3D生物打印作为新型生物制造技术在高分辨率生物三维结构制造方面具备独有的优势。过去10年间,该技术在器官和疾病模型的建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肿瘤体外模型研究通常为2D平面培养模型,细胞缺乏肿瘤微环境滋养,实验结果存在一定偏差。3D生物打印技术通过精确重塑肿瘤的异质性和肿瘤微环境的多样性,在癌症的发生、细胞增殖、转移及药物反应等研究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对3D生物打印技术在神经系统肿瘤实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端胃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于位于胃中上部、大弯侧、直径6 cm以上的T3~4分期胃癌,我国胃癌诊治规范(2018年版)建议行D2+脾门淋巴结清扫。脾门淋巴结位置深在,与脾门众多血管关系紧密,清扫难度较大,可能损伤脾门血管。与传统腹腔镜相比,3D腹腔镜可为外科医生提供更好的三维立体视野和纵深感。清扫脾门淋巴结时,3D腹腔镜在判断脾门淋巴结解剖层次和辨认血管走行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有利于外科医生更安全和彻底地清扫脾门淋巴结。

  • 标签: 胃肿瘤 腹腔镜 成像,三维 淋巴结切除术 脾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在脊柱重建中的优势,并对其重建效果进行临床评估。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全椎体切除术后采用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行脊柱重建的15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39.5±13.4)岁(范围:20~57岁)。原发肿瘤12例,转移肿瘤3例。依据肿瘤位置及周围软组织侵及范围,采取单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方式行全椎体切除,并进行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人工椎体稳定情况、与相邻椎体骨长入情况,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局部控制情况及患者生存情况。结果本组15例的手术时间(412.0±166.1)min(范围:135~740 min);术中出血量(4 140.0±3 809.3)ml(范围:100~14 000 ml);术后随访(23.2±7.0)个月(范围:12~35个月)。术前VAS评分(4.7±1.1)分,术后7 d(1.6±0.6)分,末次随访时(1.0±0.5)分,术后7 d及末次随访较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7 d术前Frankel分级C级的3例逐渐恢复到D级,余12例D级和E级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32,P=0.083);术后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较术后7 d无明显变化。影像学表现:术后3个月时人工椎体与临近椎体已有初步的骨愈合;术后12个月时人工椎体和邻近椎体有大量骨连接形成,形成骨整合;术后24个月时可见人工椎体与邻近椎体骨整合更加确实。在随访期内人工椎体无松动移位,内固定无断裂失效。术中1例出现胸膜破裂,术后1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出现L5神经根麻痹,积极对症处理后均痊愈。1例血管内皮细胞瘤和1例上皮样血管肉瘤,分别于术后33个月和35个月死亡,1例软骨肉瘤术后16个月局部复发,服用安罗替尼治疗,肿瘤无进展,余12例无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利用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对脊柱肿瘤切除后重建,有利于精确恢复脊柱连续性,提供更好的界面匹配,利于骨的长入,同时人工椎体植入后即刻及远期稳定性良好,可满足脊柱重建的需要。

  • 标签: 成像,三维 脊椎肿瘤 个体化医学 骨重建
  • 简介:摘要3D打印技术由于对实体模型100%还原的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血管外科的临床教学领域。3D打印模型在解剖结构、手术方案制定、模拟器技能培训的教学应用,使得不同层次和阶段受培训的血管外科医生获益。目前3D打印模型在血管外科临床教学的应用处于初期阶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就现阶段3D打印模型在血管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局限性及未来的前景作一论述。

  • 标签: 3D打印 血管外科 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3D2D辅助功能在经口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甲状腺外科行经口腔镜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3D组和2D组,每组各30例。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包括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两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采用McNemar配对χ2检验。结果2组在人口基线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组和2D组术中指标比较,包括手术时间(118.20±19.50 vs 123.90±18.20)min、术中出血量(8.00±3.00 vs 8.90±2.60)ml、清扫淋巴结数量(8.20±3.30 vs 8.40±2.90)枚和淋巴结转移率(40.0% vs 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喉返神经麻痹(0.0% vs 3.3%)、暂时性低钙血症(0.0% vs 3.3%)发生概率3D组要略低于2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指标比较,包括术后住院时间(2.90±0.85 vs 2.87±0.82)d、术后24 h引流量(58.00±19.50 vs 61.50±16.10)ml、疼痛评分(1.30±0.60 vs 1.20±0.60)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8.90±0.70 vs 8.80±0.60)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D辅助运用于经口腔镜甲状腺手术中切实可行,熟练掌握后可能有益于降低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3D辅助 腔镜甲状腺 甲状腺癌 经口 随机对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骨科技术在脊柱肿瘤手术设计中的指导意义以及3D打印人工椎体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骨科中心将3D打印人工椎体植入2例脊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2岁,颈椎神经鞘瘤;女,27岁,腰椎骨巨细胞瘤。通过Mimics软件三维重建肿瘤及周围解剖关系,规划手术设计,模拟截骨范围,3D打印疾病模型及手术导板,并个体化设计相匹配的金属人工椎体,包括钛合金椎体直径、孔隙率及重建固定方式。按照术前计划完成病灶切除和假体植入脊柱完成重建。术后定期观察患者颈或腰椎活动功能、肿瘤复发情况及脊柱重建稳定性。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按计划完成手术,分别获得21、13个月随访,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3D打印人工椎体与周围椎体匹配良好,重建稳定未见松动及周围骨溶解,肿瘤切除完整未复发,颈、腰椎活动良好。结论数字化骨科技术在脊柱肿瘤治疗中可给予精准化指导,3D打印金属人工椎体设计需结合局部生理解剖个性化设计,其临床应用为脊柱肿瘤切除和脊柱重建提供了一种新方案。

  • 标签: 脊柱 肿瘤 假体设计 3D打印技术 人工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