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卡勒德·胡塞尼在《灿烂千阳》中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叙述了阿富汗女性的生存困境与困境中女性的成长。拥有话语权威的阿富汗男性在物理暴力的帮助下将女性置于内囿性的生存困境中。女性间相似的生活境遇,相同的生命体验使女性在性别认同与怜悯本能的共同作用下,冲破父权制文化的藩篱,从敌对走向团结。缔结的姐妹情谊不仅缓解了女性在性别压迫下生存的艰难,也促进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女性在身体与意志的统一中走向主体性的成长与成熟。

  • 标签: 《灿烂千阳》 女性生存 内囿性 姐妹情谊 性别镜像
  • 简介:王小波笔下的"性"女性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文本中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形象,她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标新立异",且在福柯"快感、游戏以及个体的自由"的思想理念下,以"性"为追求自我的方式,作品呈现出她们在传统的权力控制、道德实践以及尊严被剥夺后各自的命运归宿。王小波想通过这样的表述来反对各种形式的压迫所形成的对女性的宰制,进而消解社会对女性的物化。这既显现了王小波对当时女性生存困境的怜悯及生存状态的反思,同时也是他对那个时代所呈现出的荒诞感的控诉。

  • 标签: 王小波 福柯 女性
  • 简介:为探究《破戒》中的女性书写,探讨小说中女性的身体书写以及作者在小说中体现的女性观成为必要,这有利于阐述小说女性人物表现出的近代性和前近代性,进一步解析作者岛崎藤村的近代性的特点和女性观,剖析《破戒》的小说世界。解析小说如何通过女性书写建构对父权制压迫之抨击的隐性进程,对于拓展小说主题维度具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

  • 标签: 《破戒》 女性 隐性叙事 近代性
  • 简介:试图进入现代文学史的视野,从萧红对底层女性的关注、对女性生命本体的瞩目、对女性精神奴役创伤的揭示以及理性化的女性叙述者话语这四个方面,可以看出萧红对女性文学作出了突出贡献。

  • 标签: 萧红 女性文学 贡献
  • 简介:《水浒传》作为中国传统小说的传世巨作,人物众多,多为男性草莽英雄,但是很多女性形象也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小说相较于大部分传统小说中女性形象有了大幅的转变.《水浒传》中的诸多女性在不同程度上都颠覆了传统文本中女性呆板化的脸谱形象,小说家在无意识的人物设定中,一些崭新的女性形象已出现,昭示着小说中女性意识萌芽的出现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说明了小说家对于女性地位的肯定,也从侧面反映出在明代中后期工商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出现,大众思想的改变,对于传统男尊女卑有了新的认识,女性对于自身也有了新的价值认同.

  • 标签: 水浒传 觉醒 女性意识
  • 简介:李玉是女性导演中比较成功的一位,从《今年夏天》到《二次曝光》,李玉的电影一直充斥着鲜明的女性意识并保持着女性主义立场。在《万物生长》的改编中,李玉保持了她一贯的女性立场并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然而最终并没有突破男权藩篱,其女性意识具有不彻底性。文章旨在通过电影《万物生长》改编问题,从女性形象的重构、主线设置的变更以及结局设置等角度来探讨李玉的女性意识的彰显与压抑。

  • 标签: 李玉 《万物生长》 电影改编 女性意识
  • 简介:女性在争取自身话语权及其社会权利的过程中历经波折与磨难。在封建社会,女性处于一种完全的失语状态,即使到了标榜民主和平等的美国社会,她们依然受到歧视,话语权受到极大地压制,但她们从没有停止过为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影片《喜福会》中四位母亲及其女儿们在争取话语权道路上的跌宕起伏,真实再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女性话语权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的压制、挣扎与回归。

  • 标签: 《喜福会》 女性话语权 挣扎与回归
  • 简介: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时代主题中,苏联和中国优秀的长篇小说塑造了具有不同道德倾向和情感立场的女性形象,表达了作家对于女性之于革命的作用和意义的思考。无论是以政治规约之外的女性对革命者形成考验,还是以同具新人素质的女性对革命和革命者进行配合,都体现出男性作家在革命视域内对于女性的处境命运和精神心理的观照,以及时代语境对于理想的革命女性的期待。

  • 标签: 苏中合作化小说 革命视域 女性想像
  • 简介:翟永明的诗歌将身体叙事作为一种写作策略,不同于看似描写女性身体的自由与主体性,实则仍属于男性视域下传统意象的写作,翟永明的诗歌始终带有先锋性。她以身体为中心,建构独属于女性的感性私语与公共表达,在性别写作之外,用诗歌传递一种超性别意识;通过表现在商品化与物化进程中,女性身体的投诚与反抗,形成以女性身体为形式的女性主体权威;建构女性身体的叙事空间。翟永明的诗歌,始终在探究女性独立、完整的人格。

  • 标签: 翟永明 诗歌 身体叙事 女性意识
  • 简介:2016年12月24日,由朝鲜半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和女性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现代社会女性领导力”国际学术会议在我校举行,来自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的女教授代表团、东北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和延边大学的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女性研究中心主任金花善主持。

  • 标签: 国际学术会议 女性研究 延边大学 现代社会 领导力 东北师范大学
  • 简介:20世纪30年代的都市文学因其复杂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因素,作品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不同的作家笔下塑造出了不同的都市女性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她们或是时髦的摩登女郎,或是现代都市人纵情享乐浮光掠影的表征,或是现代都市人对都市生活压力深感苦闷失意的典型,或是在男权主导下之女性自我意识逐步觉醒的象征。透过这些女性形象,可以窥探到现代都市文明的进程、女性自我解放的历程以及都市发展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 标签: 20世纪30年代 都市文学 女性形象
  • 简介:《踏血寻梅》借助香港传统悬疑片的外壳,利用充满血腥色情的画面,展现了处于社会边缘的年轻男女的悲剧命运。影片在女性主义的影响下,塑造了在父亲、丈夫等男性角色缺失下的无助女性形象,反映了现代都市人的孤独与焦虑,也反映了社会中男性角色的缺失对女性心理及性格所产生的影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踏血寻梅》 父亲角色 丈夫角色 人格面具 女性主义
  • 简介:在父权制婚姻中,女性的命运是相似的。《革命之路》中的爱波与《结婚十年》中的苏怀青都被禁锢在婚姻的牢笼中,想要逃脱却反而更快地走向死亡。虽然在纵向的命运轨迹上,爱波与苏怀青呈现出一致性,但在具体的逃遁过程中,二人的反抗行动却出现巨大的裂痕,这与她们所处的历史阶段、所携带的文化基因以及创作者的性别立场有着莫大的关系。

  • 标签: 《革命之路》 《结婚十年》 女性主义 父权制压迫
  • 简介:同样取材于我国南北朝乐府诗,马楚成导演和巴里·库克导演的同名电影《花木兰》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女性话语.在此试从跨文化视阈出发,揭示出马楚成电影中女性话语的弱势地位以及库克电影中女性话语的强势地位,进而探讨这种女性话语在电影或者影片类型中所具有的功能,最后试图构建从“两性对立”到“两性和谐”的新的性别话语图景.

  • 标签: 花木兰 女性话语 二元对立 两性和谐
  • 简介:严歌苓小说中的大量女性人物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性别特征,不仅契合了"双性同体"理论对于跨性别者的论说、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严歌苓通过立足性别而又超越性别的人物塑造方式和人性更先、更大于女性或男性性别划分的创作理念,表达出对"人性"主题的高度关注。

  • 标签: 严歌苓 性别意识 双性同体 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