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1 个结果
  • 简介: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各艺术门类逐渐实现融合。审美多元化的张力成为了现代艺术的重要现象,数字化方法进一步深化了摄影与其它艺术门类间的融合。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景观与摄影之间的关系,可以使设计师更好的将摄影技术与审美融合到景观设计中。本文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与摄影特性的共通点,总结摄影对景观设计影响的各个因素,来研究景观以摄影美学表现的价值为景观设计的设计审美实践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 标签: 景观学 摄影 形式美
  • 简介:王春辰问:请高老师说说这次大会的基本情况。高建平答(以下省略问答人名):这次会议共有四百多人参加,来自四十多个国家。应该说,这次会议还是比较成功的。有不少精彩的发言,有几场专题,水平都比较高。在会上见到不少熟人朋友,用美国美学家柯提斯·卡特的一句玩笑话,更新友谊(renewfriendship)。我已经是第五次参加国际美学大会了,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美学家 国际 玩笑话
  • 简介:<正>刘再复在回答《文学报》记者提问时说,“我觉得文学艺术不一定谈形势。形势这是军事概念,政治概念。过去文艺动不动也讲形势,实际上受政治牵制,现在仍然使用这种概念,可见我们的思维方式受政治影响太大。”他主张“补偿说”,即现在应该给文学艺术一个从容的时间,让其好好建设,好好发展。他说文艺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它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不是平衡的,它的进步与社会

  • 标签: 文学艺术 多元结构 思维方式 政治影响 政治概念 社会发展
  • 简介:艺术商品化与批评家的角色刘鸿模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商品大潮席卷神州大地,文学、绘画、音乐、影视之类艺术的商品属性也日益凸现。在现代社会,除了少数自娱性的艺术活动之外,绝大多数艺术都具有商品的属性。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

  • 标签: 批评家 艺术消费 艺术作品 艺术商品化 艺术中介 艺术生产者
  • 简介:戴维·洛奇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小说家、文学批评家。他所创作的小说最大特色是语言机智诙谐、构思趣味性强。本文分析了洛奇小说的喜剧性风格、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特征,以及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欢的原因。

  • 标签: 小说 艺术特色 趣味性 语言
  • 简介:艺术之美和生活之美孰更美?这是莎士比亚两首十四行诗:第18首和第106首的共同主题。而诗人在这两首诗中分别通过生动的意象把这两者具体化:在第18首中,诗人告诉我们艺术之美远胜于生活之美,它有亘古不变的永恒魅力;然而在第106首中,又得出生活之美的无限可能是艺术之美无法企及的启示。由此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在两首诗中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他的矛盾观体现了成熟艺术家对生活和艺术的深刻理解,正是这种矛盾和挣扎唤起了他诗的狂热与诗的节奏。

  • 标签: 莎士比亚 生活之美 艺术之美 矛盾
  • 简介:本文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将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分为前技术时代、技术时代与后技术时代,并对这三个时代技术发展带来的艺术存在、接受方式及功能的变化进行梳理与辨析。

  • 标签: 艺术 技术 技术时代 赛博空间 视觉认知
  • 简介:关于艺术教育中观察力的培养,一直是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研究的命题,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敏感度,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试图通过对艺术教育中的本源问题,中西方古典与现代艺术的不同着点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回归到一个人的观察能力上来,解述切实可行的创新培养方式方法。

  • 标签: 艺术教育 形态 自然对象
  • 简介:当代艺术在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强的流动性特征,由于失却了“审美标准”,引发的弊端也已暴露得越发明显。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在当下这一新的历史阶段重新发掘一套可供操作的稳定的审美标准。鉴于当代艺术的开放性,笔者认为,新的审美标准可能更倾向于以“复调”或“博弈”的方式系统性地呈现,从而帮助发挥批评的功能,判断艺术的价值。

  • 标签: 当代艺术 流动性 反审美 审美标准
  • 简介:《歌剧美学论纲》是由我国著名音乐学家、评论家居其宏先生耗时七年时间,潜心笔耕创作出的一部极具学术性、开创性的歌剧理论专著。它是歌剧美学研究的第一本著作,也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概括介绍歌剧艺术的专著。这部论著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歌剧综合美各个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歌剧综合美感理论及其生成的途径、方法和一般规律,具有明显的歌剧美学特征。

  • 标签: 歌剧形式 艺术美
  • 简介: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中国思想文化进程中政治规则对艺术规则和学术规则的强劲影响,文学学基础理论研究一直遥遥领先于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迄今为止,《文学原理》、《文学理论基础》、《文学概论》、《文学的基本原理》等文学学(即“文艺学”)成果高

  • 标签: 艺术学 学科建设 艺术哲学 审美意识
  • 简介:随着南宋时期斗茶风俗的盛行,建盏的需求也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影响了一代人对茶具风格的审美标准,甚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人们饮茶方式的改变,建盏已失去了过去的"贵族光环"。如何让它可持续发展就成了我们刻不容缓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就此问题从借旅游之势复兴建盏文化的目的与意义、建盏文化的历史内涵与发展趋势、建盏文化复兴与武夷旅游发展的关系、开发武夷旅游纪念品对建盏文化发展的影响、建盏文化类旅游纪念品在武夷山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对开发建盏文化类武夷旅游纪念品的思考等六方面阐述之。

  • 标签: 建盏 文化 复兴 旅游纪念品 开发
  • 简介:自从董其昌提出艺术南北分宗问题以后,中国艺术理论界展开了一个关于绘画到底应不应该分宗的长期讨论。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艺术主观性大于客观性,理论上的一刀切不符合绘画艺术的实践发展规律,南北分宗缺乏科学根据。①有的学者则认为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思想线索明确地将中国众多纷繁复杂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家归人具体的两大风格,有效区分了南北艺术的不同特点,为后人的艺术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梳理路径。

  • 标签: 艺术态度 中国文人 林语堂 传统 艺术研究工作 中国艺术
  • 简介:文学批评活动既是一种文化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这是由文学批评对象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文学作品所包容的是文化整体,因此文学批评就离不开文化批评;文学作品又是一种满足人类审美需要的艺术形式,因此文学批评也离不开一般的艺术批评。文化批评和一般艺术批评构成了文学批评的两个基本方面。由于文化批评和一般艺术批评都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因素,这就决定了文学批评的组合方式是一种多元的组合方式。

  • 标签: 文学活动 契合点 文学批评 文学作品 母题 文化批评
  • 简介:一个画种的演变和成熟,多少会受到其它画种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和融合是以遵循自身规律和特性为前提的。恰似一个画种的确立,不仅仅取决于其工具材料和技法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它必须具有独特的、不能被其它画种所替代的审美特征。纵观当代水彩作品,其画面大相径庭,实则强调画家的艺术个性、反映画家的审美取向、发挥画家的创造性,突破传统、发展传统,以崭新的绘画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段,通过具象、意象或抽象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主体的情感世界。多元化的审美情趣不断扩大水彩绘画风格创新的阈值,将会拓宽水彩艺术的市场,引领地方群体和地方风格的形成。

  • 标签: 水彩 审美情趣 多元化
  • 简介:<正>"好古"乃喜爱崇尚古代事物之谓也,是我国士人所乐于追求的行为方式,也是士人们的文化传统。"好古"作为一种文化心态,是贯穿于整个中国文艺思想史的,所谓有王道史观,便有崇古史观。影响中国思想意识形态的儒、释、道思想中,儒家思想一向就有将未来理想寄托于上古之世的倾向,相对于"释"、"道"两家,儒家思想具有较为明显的崇古味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非生而知之者,好

  • 标签: 好古 文艺思想史 儒家思想 生而知之 思想意识形态 文化心态
  • 简介: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如《松鸦为什么呜叫》、《人瑞》、《神鹫过境》、《醉醒花》、《豹子最后的舞蹈》、《牧歌》、《乡长变虎》、《云彩擦过悬崖》、《望粮山》、《吼秋》、《马嘶岭血案》、《太平狗》、《猎人峰》等)在文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获得了众多奖项。

  • 标签: 猎人 艺术性 《马嘶岭血案》 《望粮山》 《太平狗》 系列小说
  • 简介:生命艺术形态是个体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感悟和认知。萧红小说中的生命艺术形态从本质上讲,是对美好的、自由的生存环境的追逐与向往,对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的人性劣根性的洞察,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刻反思。就是这种对原生态生命艺术形式的阐述与描写,促使萧红的小说作品不但对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更是促进了人们对生命真正价值的反思,实现了对人类生存的真正意义的文化对照。

  • 标签: 萧红 小说创作 生命艺术形态 文学作品 追寻
  • 简介:<正>石天河在《文学的迷宫与理论的穷途》(《当代文坛》89年5期)一文中指出:一座乐山大佛,可算是件艺术品。可是,在善男信女心目中,却只有个法力无边救苦救难的“佛”的观念,与艺术审美无关。在历史学家眼中,这大佛是佛教在某一时期盛行于中国的历史凭证,并可以从而考见印度佛教石刻艺术对中国石刻艺术

  • 标签: 印度佛教 佛教信仰 乐山大佛 审美观念 佛像 石刻艺术
  • 简介:<正>四十多年的书画艺术追求,四十多年的风雨人生路。赵海滨先生,一个具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和海滨城市风景般美丽的名字,其响亮的程度可谓是重量级的。先生是一位执著地热爱艺术的人,是一位用彩笔书写和描绘生活的人,也是一位极力奉献的人。

  • 标签: 风雨人生 书画艺术 热爱艺术 国画家 书画研究会 艺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