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2 个结果
  • 简介:2005年法国骚乱凸显了法国政府在移民问题上的治理危机,作为其移民政策的共和模式亦受到广泛质疑。本文以2005年法国骚乱为切入点,研究法国政府在2005年法国骚乱这一少数族裔群体性事件爆发后,做了哪些政策调整,以及这些调整能否有效地应对2005年骚乱凸显的问题。2005年法国骚乱后的法国移民政策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在对外的入境与入籍政策上进一步收紧,在对内的移民社会融入政策上注重从移民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促进移民的社会融入。但总体而言,新政策虽有局部微调,但本质不变且还有加强,技术层面上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价值层面上的变革。

  • 标签: 2005年法国骚乱 移民政策 共和模式 移民控制政策 移民社会融入政策
  • 简介:国内外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取决于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国家政策的投入。区域政策是为了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资源空间配置,调整地区间经济社会的非均衡发展,对某一特定地区实施的特殊政策。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政策投入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 标签: 西部大开发 中国 地方经济 宏观政策
  • 简介:2000年6月25日是朝鲜战争爆发50周年。50年前的这一场战争对于战后的中国、美国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国际形势,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而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共党史、新中国外交史、战后中美关系史、中苏关系史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史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中朝鲜停战,尤其是苏、中、朝方面

  • 标签: 国际关系史 中美关系史 中苏关系史 政策方针 朝鲜战争 中共党史
  • 简介:利用全球性国际组织谋求美国在国际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进而推进美国的国际文化战略是美国筹划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要动因。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谈判和建立过程中,美国发挥了政策设计、议程引领和规则制定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最终促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立。但在主导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后,美国却无法控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运转,更无法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推进美国国际文化战略与对外政策的工具。

  • 标签: 美国 对外政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简介:本文利用美国外交文件、中国平叛档案、回忆录等史料,阐明了1952年到1961年西藏叛乱前后美国对藏政策的变化,揭示了政策的制定与具体实施情况,探讨了美国的全球战略、美国与印度、英法和台湾国民党政府的关系对其制定对藏政策的影响。文章在整体分析了这段时期的美国对藏政策之后认为,美国对藏政策基本原则是:只有中国陷入长期分裂,才能视西藏为独立,否则美国只能采取有限暗中援助西藏的办法,不公开否认中国对藏主权。这也是美国插手西藏的最终限制。

  • 标签: 西藏和平解放 台湾国民党 武装叛乱 中央情报局 外交文件 叛乱分子
  • 简介:为发展西藏的近代教育,国民政府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并为此进行了诸多努力。但由于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的不正常状态,这些政策很难在西藏推行下去,大部成为一纸空文。然而在政策的实践上,国民政府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设立了许多教育设施,对于挽救在藏汉人的民族意识、推动汉藏文化交流、抵制英国的文化渗透等方面发挥了较为积极的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以同化为主旨、构建民族国家为归宿的教育政策注定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的。

  • 标签: 国民政府 西藏 教育 政策
  • 简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私人资本主义,既是一个极端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十分棘手的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对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张闻天作出了开创性的理论贡献。他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提出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的党的高层领导人,“利用私人资本主义”是他最富于创见的思想之一。时值张闻天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认真回顾、仔细研究他的这一思想及政策主张,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内 张闻天 中国共产党人 政策思想 对待
  • 简介:"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已明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1937年2月,宋庆龄等向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讨论恢复孙中山三大政策议案。潘汉年是提案最初起草人1936年7月,受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遣回国担任国共联系人的潘汉年到达上海,在沪会见宋庆龄、沈钧儒等人,向他们介绍中共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

  • 标签: 宋庆龄 孙中山 冯玉祥 国民党 提案 何香凝
  • 简介:西部国有土地私有化是美国西部开发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美国联邦政府导引和规范西部开发的主要手段.私有化的主要途径是出售和赠予,在此过程中所出现的土地投机现象和宅地法等在当时和后来均备受争议.有必要将这些现象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考察.

  • 标签: 美国 西部开发 土地政策 土地投机
  • 简介:西藏的语言政策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自治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经过50年的发展,西藏的语言政策围绕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围绕我国通用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两大主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贯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范例。

  • 标签: 语言政策 藏语文 民族政策 语言文字 通用语言 社会用字
  • 简介:16—17世纪是英国史上的多事之秋,期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涉及改革、内战、革命、复辟和政变等内容。虽然17世纪英国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茶,但由于盲目性和消极性因素的作用,革命后的英国人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残酷现实,即克伦威尔护国摄政下的军事独裁,以及随之而来的王政复辟。但是,从查理二世到詹姆斯二世的斯图亚特复辟君主并没有接受革命的教训,他们推行的宗教政策,不是极端化就是前后矛盾,又将英国政局推上了革命的风口浪尖。这不仅表明了专制主义的顽固性,也折射出革命的局限性。1688年的光荣革命本质上只是一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抑或是一场代价小而影响深刻的政治变革。借助于它,英国最终抛弃了复辟王朝过时的专制主义和不得人心的宗教政策,大步走上了宗教宽容和信仰自由的政治现代化之路。

  • 标签: 王政复辟 宗教政策 信仰自由 政治民主化
  • 简介:1689年,噶尔丹死后,准噶尔部进入策妄阿拉布坦的统治时期。随着统治地位的巩固和实力的增强,策妄阿拉布坦积极向青藏高原发展势力,与清朝的摩擦增多,最终酿成军事战争。如何解决准噶尔问题,康熙帝则提出以汉代赵充国治羌方略平定准噶尔。清朝一方面是屯田筑城,以待时机战胜对手;另一方面是进军西征,实现以兵相逼、遣使招降的策略。康熙帝的准噶尔方略无疑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其部分政策也被继承下来。

  • 标签: 准噶尔部 康熙帝 清朝 政策 统治地位 青藏高原
  • 简介:20世纪初美国已经跃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地位,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在对外政策上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该政策的初衷虽然主要是分割列强在华利益,但很快就发展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全方位指针,当然也包括其对外石油政策。为了打破英国对中东石油的垄断,美国打着“门户开放”的旗号,先是鼓励本国石油企业积极夺取海外石油,进而又确立了政府主导的“美国对外石油战略”,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夺得了中东石油利益的主导权,为战后遏制苏联、控制欧洲经济命脉、统治世界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美国 门户开放 中东石油战略
  • 简介:经过对日本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局势的认真分析研究,中共中央认为有可能打破中日关系的僵局。应积极利用有利时机。大力开展对日工作,至少能改善中日关系的现状。1954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加强对日工作,并拟定了分四个阶段恢复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初步设想:1、在日本国内大选和新内阁成立后,扩大中日经贸交流,通过与日方谈判协商。

  • 标签: 中日关系 中国共产党 大选 正常化 日本政治 国际局势
  • 简介:西域在地理概念上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汉代西域泛指今天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以西今天中国境外的一些地方。早在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对其进行必要的统治和管理。东汉王朝建立初期,朝廷无暇西顾,对西域采取了闭门政策,而此时对西域早有企图的匈奴贵族见有机可乘,加紧扩大势力范围。此后随着东汉政治、经济实力的变化,

  • 标签: 东汉王朝 西域 政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三通 地理概念
  • 简介:为了全面了解民族政策、法规在我省的贯彻落实情况,总结评价民族政策、法规在民族自治县、民族聚居县(市)和民族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辽宁省民委决定对全省民族自治县和少数民族聚居县进行调研。调研组由省民族研究所和省民委办公室组成,省民委副主任赵佐贤带队,先后于8月3日至8月7日,9月14日至9月16日分别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北宁市、兴城市、宽句满族自治县、清原满族自治县进行调研,在调研中听取了各县有关部门工作汇报,并对县内的经济、文化和民族教育进行了考察。调查组将通过此次调查,总结民族政策、法规贯彻落实的经验,分析部分政策、法规难以贯彻落实的重要原因,提出进一步发展完善民族政策、法规的具体措施,给民族自治县、民族聚居县和民族乡带来更多的政策优惠和实惠,促进民族自治县、民族聚居县(市)和民族乡经济文化及社会全面发展。

  • 标签: 宽甸满族自治县 民族政策 辽宁 法律法规 少数民族教育 调查研究
  • 简介: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回族的政策李荣珍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行动。红军长征经过的12个省,有一半以上是少数民族聚居、散居地区,红军先后接触了藏、壮、回、苗、瑶、白、侗、裕固等10多个少数民族,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制定了...

  • 标签: 回族地区 长征时期 党的民族政策 少数民族 红军长征 中国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