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应用大直径陶瓷/陶瓷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3年内收治的23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实施单侧大直径陶瓷/陶瓷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53.5岁。平均随访26个月,手术前后评估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进行X线检查评价假体位置情况及主观满意度调查。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监测患者肾功能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在随访期内影像学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Harris评分由术前50.7分改善为术后91.2分,优良率为95.7%,总体满意率为95.7%。手术前后及随访时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大直径陶瓷/陶瓷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获得较好的安全性和近、中期疗效。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陶瓷制品 骨坏死
  • 简介: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临床以突发心悸、头晕、胸闷等症状为多见,治疗包括机械刺激、药物、电学等多种方法。有心脏基础病的患者发生频发顽固性室上速无论用药物复律或电复律均易复发,导管射频消融虽疗效好,但在县级医院仍未推广。我院用心律平静推复律后再维持静滴和小剂量口服治疗52例有基础心脏病的频发顽固性室上速患者,疗效较满意,且可明显减少其复发。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心律平 频发顽固性室上速 复律
  • 简介:目的观察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74例,卡马西平治疗41例,奥卡西平治疗33例。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卡马西平组和奥卡西平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82.9%和84.8%,生活改善评分分别为2.89±1.58.2.91±1.3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卡马西平组出现9例,奥卡西平组5例,2

  • 标签: 三叉神经痛疗效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奥卡西平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66例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均采用PTA和(或)支架植入术进行介入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踝/肱指数(ABI)。结果66例患者成功完成介入治疗,共植入支架73枚,其中髂动脉植入27枚,股浅动脉植入32枚,髂-股动脉植入14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患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ABI由术前0.39±0.12上升至0.72±0.15,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10例患者因复发而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因其创伤小、可重复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已成为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手段。

  • 标签: 下肢 动脉闭塞性疾病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支架
  • 简介:胫骨骨折的发生率很高,约占长骨骨折的10%,胫骨远端骨折,由于局部软组织覆盖薄弱,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对骨折部位血供破坏大,容易导致骨折延迟愈合、伤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胫骨近端的严重粉碎骨折多由高能量外伤引起,致伤暴力大,常伴有严重的局部软组织挫伤。

  • 标签: 胫骨骨折 小切口技术 疗效观察 LCP 切开复位内固定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固定后外侧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上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我院2001年3月~2009年8月共收治上胸椎结核32例。年龄17~67岁,平均41.2岁。胸2~3椎体3例,胸3~4椎体9例,胸4~5椎体11例,胸5-6椎体9例;23例出现脊髓神经功能损害,按ASIA分级:B级3例,C级12例,D级8例,E级9例;

  • 标签: 上胸椎结核 经椎弓根固定 植骨治疗 病灶清除 后外侧 后路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16例输卵管妊娠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58例行腹腔镜下保留输卵管手术,术中患侧输卵管注射甲氨蝶呤25mg。对照组58例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比较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率、再次异位妊娠发生率和宫内妊娠率。结果:术后2年内观察组宫内妊娠率23例(60.53%),对照组宫内妊娠率13例(3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次异位妊娠发生率观察组9例(23.68%),对照组7例(18.9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保守性治疗输卵管妊娠安全、有效、宫内妊娠率高,不增加持续性宫外孕及再次异位妊娠发生的风险。

  • 标签: 腹腔镜 输卵管妊娠 保守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环孢素A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方法所有MDS患者均接受十一酸睾酮基础治疗;治疗组35例,予以沙利度胺联合环孢素A治疗;对照组32例,予以环孢素A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有效率为74.3%,对照组为5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发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沙利度胺联合环孢素A治疗MDS疗效明显,且用药安全。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环孢菌素A 沙利度胺
  • 简介: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性综合征,常伴有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arterylesion,CAL)如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目前我国KD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内黄国英等上海地区1998至2002年所作的住院患儿KD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 标签: 冠状动脉病变 川崎病 IVIG 并发 小儿 治疗
  • 简介: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的特点表现为发病快、病情重、疗效差,是较为多见的一种急腹症,而治疗方法主要集中在手术治疗上[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已有许多医院开展了腹腔镜手术治疗上消化道穿孔,但是对于腹腔镜手术治疗与常规开腹治疗的效果众说纷纭。

  • 标签: 上消化道穿孔 腹腔镜 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DCO)理念在骨盆骨折院前急救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采用自行研制的骨盆允气式固定止血兜、心用DCO理念进行院前急救及治疗的85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并以2005年7月至2007年12月末应用DCO理念进行院前急救及治疗的82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对照。治疗组男48例,女37例;年龄19~67岁,平均34.7岁;骨折按Tile分型:A型18例,B型33例,C型34例。对照组男45例,女37例;年龄18~69岁,平均35.3岁;骨折按Tile分型:A型18例,B型32例,C型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骨折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死亡3例(3.5%),对照组死亡10例(12.2%),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6,P=0.037)。治疗组(82例)和对照组(72例)患告术后分别获平均18.3、18.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分别为(3.1±0.7)、(3.3±0.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0.P=0.062)。临床疗效根据刘利民等的评价标准评定:治疗组优49例,良27例,可6例,优良率为89.4%;对照组优40例,良23例,可9例,优良率为7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5,P=0.030)。结论应用DCO理念并按照骨盆骨折院前急救及治疗的规范化流程对骨盆骨折进行院前急救及治疗,可以极大地提高骨盆骨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 标签: 骨盆 骨折 急救医疗服务 损伤控制骨科
  • 简介:上消化道出血需要止血药物及抑酸药物进行止血治疗,如药物止血效果欠佳,有时需行急诊胃镜检查以明确出血原因,必要时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如喷洒医用生物蛋白胶、止血夹止血等。医用生物蛋白胶可局部止血,并能促进创面修复,因此在外科手术伤口恢复、出血的止血等方面都有研究报道。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以来,我院在胃镜直视下行喷洒医用生物胶技术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已有60例,效果满意,现以此论文报告如下。

  • 标签: 医用生物蛋白胶 消化性溃疡 消化道出血 胃镜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大出血的原因及介入栓塞治疗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1287例,术后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血尿患者8例,外院PCNL术后出血转院5例。均为男性。年龄27—79岁,平均45.1岁。13例患者均行介入治疗。对介入治疗时机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肾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肾动静脉瘘2例,肾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肾动静脉瘘者8例。13例患者栓塞15min后,复查肾动脉造影显示病变均完全栓塞。术后3d肉眼血尿均消失。13例患者栓塞前后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4.60个月,平均29个月,患者血肌酐、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均正常,无再发出血,1例患者49个月后右肾结石复发。结论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术中肾血管损伤致假性动脉瘤和(或)动静脉瘘。保守治疗无效者,及时行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经皮肾镜取石术 出血 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融合内固定结合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重度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6月,我科收治伴严重后凸畸形的重度胸腰椎结核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16~65岁,平均39岁。入院时血沉66~128mm/h,平均为89mm/h;18例患者椎体病变范围超过50%;伴有严重腰大肌脓肿16例;5例为结核复发二次手术;

  • 标签: 胸腰椎结核 后凸畸形 植骨治疗 前后路 联合入路 前路病灶清除
  • 简介:目的探讨TAC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接受4~6个周期TAC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的63例三阴性乳腺癌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近远期化疗疗效.结果化疗后随访时间16~30月(中位30.6月).63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6.83%,其中完全缓解率57.14%(36/63),部分缓解39.68%(25/63).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36例(57.14%),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25例(39.68%),恶心呕吐33例(52.38%),腹泻14例(22.22%),口腔黏膜炎13例(20.63%),乏力虚弱10例(15.87%).术后死亡7例,局部复发8例,远处转移21例,3年生存率88.89%.结论应用TAC新辅助化疗方案能提高TNBC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3年生存率.

  • 标签: TAC方案 三阴性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 简介:慢性光化性皮炎(chronicactinicdermatitis,CAD)是常见的特发性光照性疾病,起病方式因人而异,且不同阶段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易与其他皮肤疾病相混淆,容易误诊或漏诊。该病治疗起来比较棘手,常规抗过敏治疗后仍持久不愈或反复发作,日晒后加重。为提高CAD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对收治的60例CAD患者给予药物及心理疏导联合治疗,报道如下。

  • 标签: 慢性光化性皮炎 心理疏导治疗 临床分析 药物 DERMATITIS 皮肤疾病
  • 简介:目的探索一种更合理的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方式。方法采集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完成的Millikan网塞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32例共35侧疝,其中急诊疝修补术2例。术后近期尿潴留2例(6.25%),无切口感染、血肿、睾丸炎等并发症;住院时间3~5d,平均3.5d。随访2个月至2年,无复发及慢性疼痛发生。结论Millikan网塞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符合无张力疝修补原则的术式,适用于各型腹股沟疝的修补。

  • 标签: 腹股沟 疝修补术 无张力
  • 简介:目的评价经皮穿刺激光腔内闭合小腿交通支静脉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合并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全组36例(42条肢体)下肢大隐静脉曲张伴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均行大隐静脉全程加下肢浅表曲张静脉穿刺激光烧灼闭合,同时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激光腔内闭合有病变交通支静脉。结果全组42条肢体术前检查有82支病变交通支静脉,术后随访1~18个月内彩超检查证实82支交通支静脉闭合。C6级的10条小腿溃疡肢体,于术后2~8周全部愈合。结论经皮穿刺激光腔内闭合小腿交通支静脉,是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合并交通支静脉病变可行的微创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创伤小,对于合并有小腿溃疡的患者尤为适宜。

  • 标签: 大隐静脉曲张 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 激光 微创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对传统的中药熏蒸疗法治疗RA作出客观评价,进一步阐明中药熏蒸对RA的治疗机制。方法收集2009年2月至2011年3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中医科住院的RA患者60例,按照随机开放性原则将60例RA患者分为中药熏蒸组(熏蒸组)与非中药熏蒸组(非熏组),非熏组采用常规治疗,熏蒸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熏蒸治疗治疗1个疗程(20d)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和两组之间关节症状、体征、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0d后两组疼痛VAS评分、关节肿胀度、压痛程度、关节疼痛数目、晨僵持续时间、关节屈伸度、局部温度、ESR、CRP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P〈0.05),熏蒸组在总有效率及达到ACR70改善的百分比上明显高于非熏组(P〈0.01)。熏蒸组在患者的关节压痛程度、关节疼痛数、晨僵持续时间和关节局部温度的改善明显优于非熏治疗组(P〈0.05),在关节肿胀度和关节屈伸度改善方面与非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ESR、CRP,熏蒸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中药熏蒸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明显的抗炎消肿及镇痛作用。

  • 标签: 关节炎 类风湿 蒸汽浴 中草药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病程、疗效及安全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Library、MEDLINE、EMbase、CBM、CNKI和WanFangData,纳入所有比较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短疗程(≤6个月)与长疗程(〉6个月)疗效及安全性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观察性研究,由两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其中3个为RCT(共计7475例患者),5个为队列研究(共计12744例患者)。对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长疗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的死亡或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较短疗程组低[OR=0.74,95%CI(0.56,0.98),P〈0.0001];短疗程组出现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较长疗程组低,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29,95%CI(0.99,1.69),P=0.06]。对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长疗程组的死亡或心梗发生率较短疗程组低[OR=0.7,95%CI(0.45,1.08),P=0.11],应用Meta回归探讨队列研究间的异质性,结果提示研究年限、随访时间对异质性有贡献(Z=3.61,P=0.000);而且长疗程组的晚期支架内血栓也较短疗程组发生率低[OR=0.40,95%CI(0.15,1.07),P=0.07]。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长疗程(〉6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降低患者死亡或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而不会明显增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同时,长疗程组还有降低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的趋势。但更长疗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2月)则未见明显优势。

  • 标签: 经皮冠脉介入术 抗血小板治疗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 队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