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康惠尔伤口护理敷料在糖尿病足伤口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糖尿病足患者在基础治疗、一般护理的基础上,选用不同组合敷料,进行伤口换药。对照组(n=50)采用基础治疗+常规的惰性敷料进行伤口换药,治疗组(n=50)采用基础治疗+康惠尔伤口护理敷料,观察比较6~8周后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糖尿病足痊愈率90%(45/50),远高于对照组痊愈率33.5%(16/50),两组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康惠尔伤口护理敷料较常规的惰性敷料促进糖尿病足伤口愈合。

  • 标签: 糖尿病足 康惠尔伤口敷料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淤积性皮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淤积性皮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病程与转归。结果13例全部治愈。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淤积性皮炎疗效满意。

  • 标签: 下肢淤积性皮炎 中西医结合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降压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将55例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氯沙坦(50mg,1次/日)组,培多普利(4mg,1次/日)组,结果:服药后2,4,6,8,12周,(1)二组病人的立,卧位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较基值明显降低,均有显著差异(P<0.05)。(2)舒张压正常率:氯沙坦组92%,培多普利组87.5%,(3)不良反应;氯沙坦组仅1例轻度头晕,培多普利组9例咳嗽(30%),被迫中断治疗6例(20%),结论:氯沙坦和培多普利均能有效地降压作用。然而,氯沙坦的耐受性远优于培多普利,将成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的一线理想药物。

  • 标签: 高血压 氯沙坦 培多普利 疗效对比研究
  • 简介:按1978年WHO诊断标准,选择60岁以上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20例按1;1随机分成两组,氨氯地平(AM)组60例,尼群地平(ND)组60例,剔除未按方案服药或未按时诊查者,列入分析的共100例,其中AM组50例,ND组50例;AM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ND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两组年龄60—86(平均68.39±3.78)岁,高血压病程平均10.7年;AM组与ND组合并脑血管

  • 标签: 治疗 氨氯地平 尼群地平 老年高血压 男性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不同抗Hp治疗方法对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Hp阳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抗Hp治疗方法将其分为A、B、C三组,A组采用序贯疗法进行治疗,而B、C两组采用常规三联疗法即PPI+2种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疗效。结果三组患者经治疗后均取得一定疗效,但相比于B、C两组,A组经治疗后其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三组经治疗后胃黏膜慢性炎症修复程度,A组虽高于B、C两组,但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序贯疗法及常规三联疗法对Hp阳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均能取得效果,但进行序贯疗法能够取得提高根除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 抗Hp治疗 三联疗法 不良反应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克痉方湿热敷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克痉方湿热敷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30d采用Ashmorth痉挛量表(MAS)评定肢体痉挛状态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30d后两组Ashmorth痉挛量表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0d后治疗组Ashmorth痉挛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克痉方湿热敷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偏瘫的痉挛状态。

  • 标签: 中风 痉挛性偏瘫 克痉方 湿热敷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运用。方法:选择86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纯训练组和联合训练组,每组43例。单纯训练组接受吞咽训练,联合训练组接受吞咽训练的同时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训练,两组患者其他康复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均完全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视频荧光成像法(VFG)和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QQL)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联合训练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训练组(95.35%比69.77%,P=0.006)。与单纯训练组比较,联合训练组治疗后VFG评分[(5.74±1.86)分比(6.88±2.32)分]明显提高,SWAL-QOL[(762.66±27.22)分比(648.22±29.62)分]评分明显减少(P=0.025,0.001)。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训练比单独的吞咽训练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吞咽功能恢复。

  • 标签: 卒中 吞咽障碍 电刺激疗法
  • 简介:室性心动过速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健康人群和各种心脏病患者。由于其可造成严重的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因而需要积极处理,目前导管射频消融已逐渐成为首选治疗。我院近2年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1例,现报道如下,以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标签: 导管射频消融 室性心动过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传统观念和新观念对治疗脊柱截瘫并褥疮的疗效。方法将45例脊柱高位截瘫并褥疮患者,随机分为传统观念与新观念治疗组(N分别为24,21),疗程4周。结果两组在治愈率无显著差异(87.5%,85.7%;X2=0.794,P>0.05),且在平均治愈时间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3.15,14±2.65;t=2.461,P>0.05)。结论传统观念与新观念的治疗方法对治疗脊柱截瘫并褥疮都能达到较好的疗效疗效无显著差异。

  • 标签: 传统观念,新观念,褥疮,脊柱截瘫,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90min未通补救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02例AMI患者分别行直接PCI术(38例)和64例接受rtPA(爱通力)或尿激酶静脉溶栓,限定自溶栓开始后90min内仍未再通者立即行补救性PCI,溶栓再通者则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选择治疗方案。对以上两种方法的再通率、并发症、一个月后的左室射血分数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静脉溶栓和90min内补救PCI顺序疗法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直接PCI组再通率为94.7%(36/38),静脉溶栓+补救PCI组90min溶栓再通率为31.3%(20/64),补救PCI再通率为95.5%(42/44);直接PCI组2例于支架置入后出现无再流现象,补救PCI组1例出现无复流,静脉溶栓再通到择期介入治疗前无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闭塞;直接PCI组消化道出血1例,补救PCI组2例出现血尿。延迟PCI组1例出现脑出血后死亡。1个月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直接PCI组平均为58.2%,静脉溶栓未通+补救PCI组57.4%,溶栓再通+延迟PCI组为61.3%(P〉0.05)。12h以内再通者LVEF为63.2%,12h以后再通者LVEF为51.3%(P〈0.05).结论静脉溶栓失败后补救性PCI是合理有效安全的方法。

  • 标签: 心肌梗塞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形成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辅治心绞痛型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0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西医形式常规型疗法开展治疗工作,实验组的患者在西医形式常规型疗法的基础上,采用血栓通注射液开展辅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通过心电图检测,对照组患者的心电图有效率低于实验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有心绞痛型冠心病的患者,在西医形式常规型疗法的基础上,采用血栓通注射液开展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出现情况较少,值得在临床治疗当中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心绞痛 血栓通注射液 冠心病
  • 简介:目的分析磷酸肌酸钠在小儿心肌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小儿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肌炎治疗方法)35例,研究组(采用磷酸肌酸钠治疗)27例。观察小儿心肌炎患者的心功能测定情况、生命体征变化、心肌酶变化和临床症状。结果两组小儿心肌炎患者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研究组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28%,对照组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75%。两组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值〈0.05,具有可比性。结论小儿心肌炎患者采用磷酸肌酸钠进行治疗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治疗效果,帮助患者保护心肌细胞,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磷酸肌酸钠 小儿心肌炎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不能耐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NYHA分级Ⅲ~Ⅳ级,射血分数〈40%)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治疗和长期规律随访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长期随访23例不能耐受ACEI的CHF患者接受ARB治疗和31例应用ACEI治疗患者的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ARB组生存患者治疗5年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1)ARB组与ACEI组5年死亡率无明显差别(52.17%:48.39%,P〉0.05);(2)ARB组中高龄、肌酐清除率(Ccr)降低的患者死亡率高(P〈0.01);(3)ARB组中NYHA分级Ⅲ~Ⅳ级、射血分数〈40%的患者大多死于心力衰竭恶化(75%),而猝死和明确死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占死亡总数的25%;尽管规范地进行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5年死亡率仍高达52.17%。长期接受ARB治疗的生存患者,其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加[(32.5±1.6)%:(44.5±3.2)%,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减[(66.3±2.0)%:(60.2±2.9)%,P〈0.05],NYHA分级显著改善(P〈0.05)。结论:部分不能耐受ACEI的CHF患者可能从ARB长期治疗中获益。

  • 标签: 心力衰竭 充血性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死亡率
  • 简介: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支架内慢性完全闭塞(in—stentchronictotalocclusion,ISCTO)病变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的技术及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ISCTO135例的临床、介入手术资料及术后长期随访结果,总结PCI治疗技术及经验。结果PCI病变成功率93.2%(136/146),病例成功率94.1%(127/135)。单纯经皮腔内球囊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coronaryangioplasty,PTCA)23例(17.0%)。再次置人支架112例(83.0%)。置人的112枚支架中药物洗脱支架94枚(83.9%)。具有支架内闭塞时间超过6个月、绝对性闭塞、闭塞部位呈刀切状、有分支发出、闭塞长度在15mm或以上、病变近端或病变处弯曲在45。或以上特征的ISCTO病变较不具备这些特征的病变PCI成功率降低(88.2%与97.4%,89.7%与98.3%,81.8%与98.0%,82.9%与97.1%,87.8%与98.6%,86.2%与97.7%,P〈0.05)。8例患者10处病变PCI操作失败,其中导丝不能通过ISCTO病变7处,球囊不能跨越病变2处,开通血管后发生无复流1处。术中发生心室颤动1例,急性左心衰竭1例,均处理成功。术后住院期间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心绞痛症状缓解率为89.0%。临床随访4~78个月,造影随访72例(53.3%),发现心绞痛复发23例(17%),靶血管重建16例(11.9%),心脏性猝死4例(3.0%)。结论ISCTO成功PCI因素包括合适的手术时机、适当的手术器械选择及术者的经验及决策。手术难度虽大,但一旦成功,患者将明显受益。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慢性完全闭塞 支架 再狭窄 血管成形术 经腔
  • 简介: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类型,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病情多较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治疗不及时,极易恶化为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及时合理的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本文观察奥扎格雷钠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UAP的疗效及安全性。

  • 标签: 奥扎格雷钠 阿司匹林 心绞痛 不稳定型
  • 简介: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性病变患者支架置入前、后的血管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采用CDFI检测39例患者78支椎动脉,其中对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狭窄率≥50%)患者置入支架41枚。记录支架置入前、后血管内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椎动脉起始段与椎间隙段血管搏动指数(PI)等参数,综合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的狭窄率,并对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可能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随访时间(11±8)个月。结果支架置入术前、后椎动脉起始段内径分别为(1.3±0.4)mm和(2.7±0.7)mm(P=0.000),狭窄率从(64±9)%降至(23±17)%(P=0.000),术前PSV异常高流速(242±102)cm/s,术后降至(87±45)cm/s(P=0.000)。术前患侧椎动脉椎间隙段的PI值为0.77±0.19,健侧为0.96±0.17(P=0.011),术后患侧与健侧椎间隙段比较,PI值差异无显著性(P=0.494)。随访期间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占29.3%(12/41),表现为PSV等于或高于术前水平。高脂血症患者支架术后再狭窄多发,OR=5.7,95%CI:1.3~25.9(P=0.024)。结论CDFI可作为客观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狭窄和支架置入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远期随访的重要手段。高脂血症可能是引起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椎动脉 支架 血液动力学过程 再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反搏(EECP)对女性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PCI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3例CHF行PCI术的绝经后女性患者,随机分为EECP组和药物治疗组。EECP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做EECP8周,药物治疗组只进行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检测6min步行距离及Tei指数。结果两组6min步行距离(m)(589.00±47.17、556.00±48.17)及Tei指数(0.38±0.11、0.45±0.12)与治疗前(465.50±41.80、467.75±40.76,0.57±0.12、0.56±0.1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ECP可提高女性CHF患者PCI术后的心肌缺氧能力,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体外反搏 冠状动脉疾病 超声心动图
  • 简介:达纳康(Tanakan)是法国博福——益普生制药集团从银杏叶中提取的一种多环节对抗脑缺血及继发性损伤的药物。为观察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我们从1995年12月~1996年10月用达纳康加常规方法(简称治疗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42例,并用常规方法作对照,治疗36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治疗组 达纳康 缺血性脑血管病 疗效观察 继发性损伤 抗脑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