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原发性肝癌(HCC)在我国发病宰占世界首位。约80%病例由慢性乙肝演变而来。我科近3年来收治中晚期肝癌41例,原发性肝癌24例,经肝动脉灌注化疗后乙肝抗原(HBsAg,HBcAg,HBeAg)转阴者5例,临床观察情况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共收治41例,原发性肝癌24例,继发17例;男40例,女1例;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者31岁,乙肝抗原阳性者21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药物治疗 乙肝抗原 HCC
  • 简介:X蛋白(HBx)被认为是乙型肝炎病毒(HBV)致原发性肝癌(HCC)的重要物质,具体机制不明,己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对HBx致肝癌机制的研究显示,HBx是一种多功能的病毒蛋白,有转录调控作用,对肝细胞内许多癌基因和/或抑癌基因的表达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可影响细胞的生存、增殖和凋亡,调节转录因子活性,促进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等,在肝癌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X蛋白 原发性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 机制
  • 简介:目的观察肿瘤抑素慢病毒载体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在肝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建立人肝癌细胞株SMCC-7721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当肿瘤直径达到0.3~0.5cm时分别在瘤周及瘤体内多点注射100μl磷酸盐缓冲液(PBS组)、5×109TU慢病毒绿色荧光蛋白(Lenti-GFP组)和5×109TU肿瘤抑素重组慢病毒(Lenti-Tum组)。观察3组的肿瘤体积变化,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ting法分别检测3组肿瘤组织中肿瘤抑素的mRNA和蛋白水平,并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注射21天后,Lenti-Tum组的肿瘤体积为(702.1±143.7)mm3,小于PBS组的(1622.2±253.8)mm3和Lenti-GFP组的(1538.5±284.9)mm3(P〈0.05);Lenti-Tum组的抑瘤率为56.7%,显著高于Lenti-GFP组的5.2%(P〈0.05);Lenti-Tum组中肿瘤抑素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高于其他两组。Lenti-Tum组小鼠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00天,明显高于PBS组的58天和Lenti-GFP组的59天(P〈0.05)。结论肿瘤抑素经慢病毒转染能够明显抑制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延长荷瘤裸鼠的生存时间。

  • 标签: 肝癌 肿瘤抑素 慢病毒 血管生成 肿瘤抑制
  • 简介:目的探讨洛阳市N-乙酰化转移酶2(NAT2)基因多态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96例肝癌患者和173例对照的NAT2基因型,并分析NAT2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等位基因NAT2*4、NAT2*6和NAT2*7的频率分别为71.9%、10.9%、17.2%和74.7%、14.0%、11.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16,P>0.05);基因型NAT2*4/*4、NAT2*4/*6、NAT2*4/*7、NAT2*6/*6、NAT2*6/*7和NAT2*7/*7的频率分别为59.4%、9.4%、15.6%、2.1%、8.3%、5.2%和57.8%、13.3%、16.2%、3.5%、6.9%、2.3%,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2.94,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NAT2快型和慢型的频率分别为84.4%、15.6%和87.3%、12.7%,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x^2=0.44,P>0.05)。NAT2与吸烟、肉食、油炸食品和职业暴露等环境危险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洛阳市NAT2基因多态与肝癌无关联。

  • 标签: NAT2基因 基因多态 肝癌 遗传易感性 肿瘤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探讨扶绥县2004-2008年肝癌发病率变化趋势。方法利用扶绥县肿瘤防治研究所登记处肿瘤登记资料,分别计算肝癌粗发病率、中国标化率、世界标化率。结果扶绥县2004-2008年肝癌发病率为67.26/10万,中国标化率45.93/10万,世界标化率60.74/10万。结论扶绥县肝癌发病率有下降趋势。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发病率 趋势分析 扶绥县
  • 简介:目的:评价高尔基蛋白73(Golgiprotein73,GP73)作为肝脏疾病尤其是原发性肝癌(primaryhepaticcarcinoma,PHC)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肝占位患者的血清GP73及甲胎蛋白(AFP)的水平以确定肝占位性质。同时选取PHC患者组、肝硬化患者组及健康体检组作为对照进行GP73水平测定。对PHC患者,进一步分析血清GP73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肝占位组GP73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7.27%和85.71%,P〈0.05。PHC组、肝硬化组及健康体检组GP73数据比较:PHC组患者GP73值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肝硬化组GP73血清含量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PHC组各数据分组比较分析:GP73血清含量与性别、年龄、肿瘤数目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肿瘤直径、肿瘤转移情况、Child分级及肝炎感染情况具有相关性。结论:作为新型血清标志物,GP73与AFP一样,临床检测效果良好,与AFP临床诊断上具有互补性,可用于临床肝占位性质的判定、PHC的诊断,并且对于PHC病情分析、恶性程度判断乃至预后评估等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肝脏疾病 原发性肝癌 高尔基蛋白73 肿瘤标记物 临床应用
  • 简介:由美国EliLily研制成功的健择(吉西他宾),于1998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胰腺癌一线药物,我们自2003年起用健择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胰腺癌30例,分析了其客观有效率及改善肿瘤的相关症状的情况。

  • 标签: 晚期胰腺癌 化疗治疗 疗效观察 介入化疗 健择 全身
  • 简介:探讨磁共振在评价局部中晚期子宫颈癌放疗联合介入治疗疗效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行介入治疗再行放疗的子宫颈癌患者29例,分别于介入治疗前、第1次、第2次、第3次放疗后行盆腔MRI常规序列扫描和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检查,记录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和肿瘤体积大小。完成介入治疗后,根据是否有效分为介入治疗有效组和介入治疗无效组,比较两组不同治疗时间段ADC值的变化。完成所有治疗后,比较不同ADC值变化幅度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计划,其中治疗有效20例,无效9例。常规MRI图像特征:子宫颈癌在T1W1图像上呈等或低信号,在T2W1多呈均匀或欠均匀稍高或高信号;DWI图像表现:病灶呈不均匀高信号,边界显示清晰,ADC图像上呈不均匀低信号。第1次、第2次、第3次放疗后,介入治疗有效组ADC值均显著高于介入治疗无效组(P<0.05)。ADC值变化幅度≥35%组的生存时间显著长于ADC值变化幅度<35%组(P=0.021)。结论MRI、DWI检查及ADC值可用于子宫颈癌放疗联合介入治疗后的疗效评估,为临床疗效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 标签: 子宫肿瘤 子宫颈癌 磁共振成像 疗效评价
  • 简介:背景与目的:髓母细胞瘤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本文通过对24例儿童髓母细胞瘤显微外科治疗分析,总结儿童髓母细胞瘤的显微手术经验。方法:收集1999-2007年我院经手术证实的儿童髓母细胞瘤2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8例,平均年龄7.5岁,常见症状和体征为高颅压征和共济失调,全部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放射治疗。19例随访6个月至6年。结果:全组病例中,肿瘤全切21例,大部分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手术死亡率4.2%(1/24),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儿生存质量得到提高。结论:掌握显微手术方法和手术中注意事项,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及减少手术并发症.手术后辅助放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 标签: 髓母细胞瘤 显微外科手术 放射治疗
  • 简介:目的介绍开展15例腔镜辅助下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方法与体会。方法对15例甲状腺瘤患者均在全麻下行腔镜辅助下甲状腺叶切除术或腺瘤切除术。结果本组患者创伤明显减轻、美容效果理想。结论在微创理念的指导下,行腔镜辅助下甲状腺叶切除术或腺瘤切除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 标签: 腹腔镜 甲状腺腺瘤 微创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乳腺癌手术可行性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1996年月1月至2003年11月,对36例合并糖尿病的乳腺癌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并发皮下积液3例,无因手术因素而致糖尿病失控者,均康复出院。结论合并糖尿病给乳腺癌的手术治疗带来了不利的因素;强调术前检查血糖,尿糖,尿酮的重要性;根据血糖水平调节应用胰岛素,从而控制糖尿病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 标签: 乳腺癌 糖尿病 手术治疗 肿瘤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靶向药物伊马替尼或舒尼替尼联合外科手术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白2007年6月至2010年2月接受靶向药物治疗后进行手术治疗的局限晚期和复发转移性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瘤组织进行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共24例晚期GIST患者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接受手术,其中局限晚期患者6例,复发和/或转移患者18例.术前药物治疗反应分别为疾病控制13例(54.2%),局限性进展4例(16.6%),全面性进展7例(29.2%).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2.5%.疾病控制、局限性进展和全面性进展患者术后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9%、24%和0%(P<0.001),术后2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100%和27%(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只有术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治疗反应是术后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5).结论靶向药物联合手术治疗晚期GIST安全有效,且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有效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生存获益最显著:术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反应是手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靶向治疗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讨论胃镜引导下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术式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电子胃镜引导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胃间质瘤患者在胃镜引导下利用腹腔镜成功切除,肿瘤切除完整,周围无残留。手术切口长3-6cm,手术时间40-110min,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4-7d,平均5.5d。随访3-36个月,未发生复发或转移。结论单纯腹腔镜下难以定位的胃间质瘤,可以在电子胃镜引导下进行手术,并且可以使切除范围更加精确完整,避免切除过多正常胃组织和肿瘤残留。

  • 标签: 胃间质瘤 腹腔镜和内镜联合技术
  • 简介:微创手术是神经外科的基本理念。本文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探讨锁孔手术治疗颅底及脑深部肿瘤的手术技巧和适应症。方法:对25例颅底及脑深部肿瘤行锁孔开颅显微切除术,其中部分使用内窥镜及术中超声辅助技术。结果:22例实体瘤中19例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其余3例囊实性肿瘤全切除,无手术死亡、致残及相关并发症。结论:锁孔显微手术治疗颅底和脑深部肿瘤的微创治疗技术,恰当选择适应症、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案尤其重要,神经内窥镜及术中超声的应用可帮助提高手术疗效。

  • 标签: 锁孔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脑内肿瘤 神经内窥镜手术 术时超声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Pauwels3型股骨颈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2011年1~11月手术治疗Pauwels3型股骨颈骨折46例,采用空心螺钉(cannulatedscrews,CS)固定的35例,动力髋螺钉加空心螺钉(DHS+CS)固定8例,近端股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compressionplates,LCP)固定3例。根据Haidukewych标准评价复位质量,术后定期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和髋关节一般情况,分析骨折移位、断端粉碎、内固定方式与股骨颈骨不连和股骨头坏死发生的关系。结果46例中,31例有完整的随访资料。1例DHS+CS治疗的患者术后发生深部感染,经清创、抗感染治疗,术后6个月骨折畸形愈合后取出内固定。其它30例随访(20.1±5.9)个月,其中CS固定的22例,DHS+CS固定5例,LCP固定3例。29例复位质量为优良,1例一般。8例出现股骨头坏死,2例骨不连,1例同时存在股骨头坏死和骨不连,19例骨折愈合且维持了良好的髋关节形态(63.3%)。不同的骨折移位、断端粉碎程度及内固定方式与股骨头坏死、骨不连的发生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头坏死和骨不连是Pauwels3型股骨颈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CS、DHS+CS、LCP均可作为Pauwels3型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案。骨折移位、断端粉碎和内固定方式对股骨头坏死、骨不连是否有影响,需要更大样本的病例验证。

  • 标签: 股骨颈 股骨骨折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8例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n=49)和对照组(n=49)。腹腔镜组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行开腹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手术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测量手术开始时、手术1h、手术结束时血液IL-1β水平,以及术前和术后7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癌胚抗原(CEA)水平,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1h、手术结束时血液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前及术后7d的IGF-1、CE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10.20%)低于对照组(2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创伤小,对免疫系统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应用于临床。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早期子宫内膜癌 免疫 术后并发症
  • 简介:背景与目的:脑胶质瘤常在首次手术后8—9个月复发。肿瘤复发后,其治疗方法不一。本文旨在探索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再手术治疗的指征,以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总结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间我科再手术治疗复发脑胶质瘤患者资料35例,并对其两次手术时间间隔与术后生存时间,再次手术前后的KPS评分进行分析。结果:(1)肿瘤分级低者两次手术间间隔及再次术后生存时间较长;分级高者再次手术前后KPS评分提高较明显;(2)两次手术时间间隔长者再次手术后生存期延长。结论:对于复发脑胶质瘤患者,为了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或改善生存质量。应积极选择再手术治疗

  • 标签: 复发性脑胶质瘤 再手术治疗 2004年6月 KPS评分 生存时间 生存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四脑室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2年8月60例四脑室肿瘤显微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四脑室肿瘤显微手术治疗操作技巧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结果60例中手术全切除52例(86.7%),次全切除8例(13.3%)。术后并发脑积水3例,缄默症2例,头皮下积液2例,脑脊液漏5例,颅内感染4例,1例出现术区血肿致脑疝,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四脑室肿瘤接近脑干或直接来源于四脑室底,手术解剖部位特殊,周围组织结构复杂,其并发症十分常见且严重。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是提高手术质量,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 标签: 脑肿瘤 手术 第四脑室 并发症 显微外科
  • 简介:儿童后颅窝肿瘤出现临床症状较晚,肿瘤一般较大,而儿童后颅窝空间狭小,其周围结构重要,肿瘤常累及第四脑室-小脑脚-脑干区域,故切除困难。本文对儿童后颅窝肿瘤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回顾分析我院儿童(15岁以下)后颅窝肿瘤30例,术前头颅CT及MRI确定肿瘤位置,分别采用咬骨窗开颅(21例)和骨瓣开颅(9例)显微镜下切除肿瘤。肿瘤全切除20例,近全切除10例,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证实:星形细胞瘤9例,髓母细胞瘤14例,室管膜瘤4

  • 标签: 后颅窝肿瘤 儿童 肿瘤全切除 回顾分析 显微镜下 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