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真核细胞中细胞分裂周期蛋6(CDC6)与颅咽瘤(CP)的相关性,探讨其对CP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CP标本中CDC6的表达情况,并合成CDC6小的干涉核糖核酸(siRNA)片段,转染CP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干扰CDC6表达后CP细胞生长水平,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正常脑组织与CP组织中CDC6表达存在明显差异,而生长曲线显示下调CDC6的表达之后,CP细胞增殖变慢,曲线变缓,与未转染的细胞相比细胞生长被明显抑制。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发现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合成后期(G2)明显缩短,提前进入合成(M)期。结论CDC6在CP细胞中表达量较正常细胞高,而且参与了CP细胞的增殖调控。

  • 标签: CDC6 CP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 简介:目的探讨合并结节性硬化复征的室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l临床、影像学以及病理学表现特征。方法对1998—2005年收治的9例合并结节性硬化复征的室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点、治疗原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例室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均位于室间孔周围,符合结节性硬化复征的临床诊断标准;男女之比为8:1。CT检查肿瘤实体部分呈等或稍高密度,肿瘤边界清楚,瘤内有钙化灶。MRI扫描T1WI肿瘤实体部分多呈等信号,少数可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呈均匀强化。其中8例同时伴室膜下结节,5例伴有皮质结节。其中6例经额叶皮质入路,3例经胼胝体一穹窿间入路切除肿瘤;肿瘤完全切除者7例,次全切除(〉90%)者2例,无一例手术死亡。随访2—8年,肿瘤完全切除者无复发。结论室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结节性硬化复征的特征性病变,手术完全切除者预后良好。结节性硬化复征所伴室膜下病变如位于室间孔周围,引起脑积水或呈现逐渐生长趋势者。应考虑室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 标签: 结节性硬化症 巨细胞室管膜 星形细胞瘤 神经外科手术(学)
  • 简介: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合并室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以便及早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史、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其中合并室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结果48例中4例患者合并有室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其中2例合并梗阻性脑积水.4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发病年龄5岁(1~12岁);均有癫痫发作及皮肤损害,其中3例患者伴有智力低下.室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在CT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有些瘤内可见钙化,呈高密度影;MRI上T1WI呈等低混合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FLAIR序列呈高信号,合并钙化则信号强度不均匀,增强后常有明显强化.结论部分结节性硬化患者可合并室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肿瘤生长缓慢,常邻近室间孔周围,易发生梗阻性脑积水.对于结节性硬化患者应进行长期追踪,以尽早发现肿瘤.

  • 标签: 结节性硬化 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癫痫
  • 简介:目的探讨血肿腔钻孔联合侧脑室置引流治疗老年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3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168例老年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血肿腔钻孔联合侧脑室置引流加尿激酶溶解血肿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根据GOS评分评价患者治疗效果,并分别对患者术前意识分级、出血量大小与预后程度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患者预后良好91例,轻残41例,重残及植物生存13例,死亡23例,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前意识分级Ⅰ~Ⅱ级组和Ⅲ~Ⅳ级组、出血量30~70mL组和70mL以上组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秩次比较显示Ⅰ~Ⅱ级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Ⅲ~Ⅳ级组,30~70mL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70mL以上组。结论血肿腔钻孔联合侧脑室置引流加尿激酶溶解血肿是治疗老年性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脑出血 高血压性 血肿腔钻孔 侧脑室引流 尿激酶 老年人
  • 简介:目的研究贾氏微创法侧脑室穿刺联合腰大池置脑脊液双向持续外引流术治疗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2例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贾氏微创法侧脑室穿刺及腰大池置脑脊液双向持续外引流术,观察治疗结果。结果此方法能明显提高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 标签: 侧脑室穿刺 出血临床研究 引流术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室膜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测方法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4例室膜型PCNSL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结果4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3d-5个月。临床表现为头痛、脑膜刺激征,分别伴有脊神经根征(2例)、多组脑神经麻痹(1例)和偏瘫(1例);病程中有间断低热(3例)。其中2例于发病2和4个月时死于脑疝。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压力(2例)、白细胞计数(4例)和蛋白定量(4例)升高,葡萄糖降低(3例)。4例患者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均发现淋巴瘤细胞或异形淋巴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大多数细胞呈现B细胞标记物阳性。头部MRI增强扫描第三和第四脑室、侧脑室壁异常强化,合并脑室周围强化病灶(2例)和鞍区病变(1例)。PET扫描和骨髓穿刺检查未发现颅外或脊髓受累证据。结论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是诊断室膜型PCNSL的重要方法。室膜及脑室周围病变应考虑PCNSL的可能,尤其MRI增强扫描发现结节样强化者更应提高警惕。

  • 标签: 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 室管膜 脑脊髓液 细胞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