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因面部、躯干皮疹伴轻度瘙痒20年,于2013年8月26日来我院就诊。20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眼睑、额部出现粟粒大小肤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偶有瘙痒,皮疹逐渐增多,

  • 标签: 汗管瘤 发疹型 激光
  • 简介:发疹型汗瘤在临床中相对少见。本病例为青年女性(22岁),全身泛发黄褐色扁平丘疹,密集成片,部分融合,质较硬,对称分布,部分浸润,缓慢进行性发展,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组织病理符合发疹型汗瘤诊断。予维A酸类药物治疗,取得一定疗效。

  • 标签: 汗管瘤 发疹型 维A酸 治疗
  • 简介:1987年9月20日,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成功发出,揭开了中国人通过互联网与世界相连的序幕。人工智能的登场,更是为互联网医疗找到了新的出口。作为皮肤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的皮肤影像,已从起初的放大镜、显微镜辅助诊断,发展到如今的数字影像学技术和智能分析。国内各家医院的皮肤影像数据并非共享资源,于是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这直接阻碍着人工智能所需要的“大数据”的形成。中国人群皮肤影像资源库的建立无疑是破冰之举。通过互联网使皮肤影像数据“流动”起来,通过人工智能使皮肤病诊疗“智慧”起来,在此基础上,让分级诊疗、区域协同等纷纷落地,不断提升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患者、医生、医疗机构等多方共赢。

  • 标签: 互联网医疗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辅助诊断 信息孤岛
  • 简介:患者,女,29岁。主因乳房部位出现丘疹8年余、双下眼睑丘疹2年余,于2014年4月9日就诊。8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双侧乳房部位出现数颗肤色或褐色小丘疹,无特殊不适,未予治疗,皮损逐渐增多。2年前,患者双下眼睑开始出现类似皮损。患者平素体健,否认有其他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者。

  • 标签: 汗管瘤 发疹型
  • 简介:为了增强编辑部与广大读者、作者以及专家的互动交流和信息反馈,《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已正式开通。我们会通过手机微信的形式为大家提供本刊编辑部最新动态以及《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最新的载文信息、优先出版文章、医学科普文章、全国学术会议最新消息等,欢迎广大皮肤科学界同仁加入!如果您有任何关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或微信平台的建议或意见,可直接通过微信留言。

  • 标签: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公众 医学科普文章 信息反馈 皮肤科学 编辑部
  • 简介:建立皮肤镜-显微镜工作平台,将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等环节有机整合,是皮肤疾病精准诊疗的关键。“精准皮肤诊疗室”将诊断室、病原体检查室、病理室等相关功能集中、浓缩与结合,一体化同步完成,主要设备为皮肤镜和显微镜,初衷和最终目的是建立一支学习性临床研究团队。“精准皮肤诊疗室”从概念到实践不断完善其内涵。

  • 标签: 精准治疗 皮肤镜 显微镜 荧光染色 扫描电镜 透射电镜
  • 简介:20世纪80年代末,视之为西方性自由产物的艾滋病刚刚传人我国,尚未引起人们重视。随着感染病例的增多,相关机构和专家开始指出要以他国为鉴,不能等到大规模流行之后再去补救。时至今日,我国艾滋病的防形势相当严峻,这是可以肯定的。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有多种,这里从生命价值体认的角度进行一些讨论。

  • 标签: 生命价值 艾滋病 防控 感染病例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20岁。主因面颈部、躯干、四肢丘疹6年余,于2013年5月就诊。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前胸部出现粟米大淡红色丘疹,无自觉症状。后皮损逐渐增多,累及颜面部、颈项部、双侧腋窝、腹部、背部及四肢。皮损夏季明显发红,冬季色泽变淡。颈部皮损曾在外院行CO2激光治疗,效果不佳,遗留点状增生性瘢痕。患者既往体健;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无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下眼睑、颈项、躯干、双腋窝、双上肢屈侧、双下肢近端皮肤密集分布淡红色或肤色扁平丘疹,直径2~3mm,表面光滑,质硬,互不融合,无触痛。颈部及前胸部可见CO2点激光治疗后遗留多处粟米大凹陷性或增生性瘢痕,部分瘢痕相互融合(图1a-1d)。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生化、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及梅毒抗体均未见异常。上胸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真皮上部多个嗜碱性细胞组成的条索状小团块及腔样结构,管壁为单层或双层上皮,腔内有嗜酸性物质(图2)。诊断:泛发性发疹型汗瘤。由于本例患者为瘢痕体质,既往在外院行CO2激光治疗,术后瘢痕明显,遂考虑行保守治疗:维生素A胶丸2.5万U口服,每日2次;外用0.1%阿达帕林凝胶每晚睡前点涂。治疗6周后效果不明显,遂改为阿维A胶囊20mg、维生素E胶丸100mg口服,每日1次。3个月后原有皮损仍未见明显消退,亦无新发皮损。由于皮肤、黏膜干燥等不良反应,患者拒绝继续口服药物,外用0.1%阿达帕林凝及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外涂颈部瘢痕处,抑制瘢痕增生。定期电话随访,截至发稿时患者自诉皮损无明显消退。

  • 标签: 汗管瘤 发疹型 泛发
  • 简介:56岁男性患者,左侧头皮肿物渐增大5年余。皮肤科检查:左侧颞部见一5cm×4cm×2.5cm大小的暗红色肿物,表面凹凸不平,糜烂、破溃,覆有少量有恶臭的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质硬、触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增大。组织病理诊断:乳头状汗囊腺癌。手术完整切除后随访3年无复发。

  • 标签: 汗管囊腺癌 乳头状
  • 简介:通过分析对比传统课堂和微信公众平台打造下的虚拟课堂在青春期性与性别教育的应用研究中发现,微信公众平台打造下的虚拟课堂有开放式的交流平台、有利于针对敏感话题的探讨与调查,以及能够对传统课堂的不足进行补充和进一步的发展。将网络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用于青春期性与性别教育,对于传统的教与学都是一次重要的变革,虚拟化的青春期性与性别教育课堂不仅可以更快的提升人群素质,拓展传统课堂的深度和广度,还可以推动社会对青春期性与性别教育重要性的重新认识,可以影响教育管理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进而推动青春期性与性别教育在全国的中小学全面开展。

  • 标签: 微信公众平台 青春期性与性别教育 传统课堂
  • 简介: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全麻患者拔期应激反应和耐的影响。方法:110例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复合全麻。对照组:手术前无超前镇痛,观察组:在手术前给予患者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结果:在拔时,观察组患者HR、MAP低于对照组患者HR、MA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手术结束和拔时,两组患者的血糖和皮质醇均高于用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血糖和皮质醇浓度低于对照组患者血糖和皮质醇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耐评分和拔后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耐评分和拔后疼痛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全麻患者中采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糖和皮质醇浓度,减少患者拔后疼痛,提高患者预后。

  • 标签: 氟比洛芬酯 超前镇痛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 应激反应 全麻
  • 简介:患者,男,23岁。主因左肩皮损20余年,于2010年4月来我科就诊。患者述出生时左肩即育小水疱,初为指甲盖大小,后不断扩大。2009年5月,在肩出现核桃大小黑色肿块,在外院诊为“血.瘤”,予手术切除。2009年9月,左肩尢叫显诱因出现火片红肿,伴高热,体温39~40℃,

  • 标签: 淋巴管瘤 Becker
  • 简介: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及其相关疾病的科学,皮肤病的皮损具有可视化特征,因而皮肤病是一门最适宜应用各种图像技术的临床二级学科。随着图像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出现了一系列皮肤影像诊断方法,显著提升了皮肤科医生的诊断水平和工作效率,改变了皮肤病学的发展格局和面貌。皮肤病学的另外一个特征是病种众多,加之我国的皮肤病患者数量庞大,使得皮肤影像数据呈指数性增长,迫切需要构建适用于我国人群的皮肤病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近十多年工作基础上,“中国皮肤影像资源库项目”(ChineseSkinImageDatabase,CSID)于2017年正式启动,已开展了系列颇具影响力的工作,如设立CSID开放研究课题(OpenResearchFundingofCSID,CSID-ORF)、成立CSID皮肤影像学院、开发CSID工作平台及相关应用技术等。CSID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皮肤影像研究、教育与应用的系统平台,将继续为我国皮肤影像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 标签: 皮肤影像 研究 教育 应用 平台
  • 简介:乳头状汗囊腺瘤是一种少见的外泌汗腺错构瘤。该文报道1例29岁女性乳房表现为丘疹、结节形态的乳头状汗囊腺瘤患者。该例患者成年期发病,皮损位于乳房部位,临床表现不典型,但组织病理较为经典。同时,对该病的疾病特点、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进行了文献复习。

  • 标签: 汗管囊腺瘤 乳头状
  • 简介:目的探讨皮肤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ISM)诊断汗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为扁平疣、脂溢性角化病但不排除汗瘤的患者,选定典型皮损做CLSM检查,后取该处皮损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CLSM图像显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或中层可见圆形、卵圆形的高折光性结构,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提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多数导管、小的囊腔及由上皮细胞所组成的小细胞巢及索,这与CLSM图像下的高折光性结构一致。结论CLSM是诊断汗瘤及鉴别扁平疣、脂溢性角化病等皮肤病非常有用的辅助工具。

  • 标签: 汗管瘤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20岁。主因面部水肿性红斑6余年,左手及左前臂结节1余月,于2007年11月来我科就诊。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水肿性红斑,伴发热、乏力、多关节间歇性疼痛和雷诺氏征阳性

  • 标签: 孢子丝菌病 红斑狼疮 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