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纤维分别进行了酸、碱、盐处理,测量获得了处理前后PET纤维的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当拉曼频移在200~1750cm~(-1)时,经NaOH处理的PET纤维的拉曼峰强度高于未经处理的PET纤维,当拉曼频移大于1750cm~(-1)时,经NaOH处理的PET拉曼峰强度低于未经处理的PET纤维,且荧光背景减弱;经H_2SO_4处理的PET拉曼峰强度显著低于未经处理的PET纤维;经CuSO_4处理的PET拉曼峰强度较未经处理的PET纤维明显增高。同时,NaOH、CuSO_4和H_2SO_4对PET纤维的拉曼光谱强度及不同振动模式所对应的拉曼峰寿命有影响。

  • 标签: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酸、碱、盐处理 拉曼光谱
  • 简介:对黑曲霉木聚糖酶同工学性质及圆二色谱(CD)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曲霉木聚糖酶粗液经离心、超滤及SephadexG-75凝胶层析后,分离得到了两个黑曲霉木聚糖酶同工组分XⅠ,XⅡ,其最适反应温度均为45℃~55℃,最佳反应pH值均为4.8~5.5,SDS-PAGE法测得XⅠ,XⅡ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2×104和4.0×104.XⅠ与XⅡ的CD光谱表明,XⅠ,XⅡ分别在218和215nm处有最大负峰,说明β-折叠结构是组分XⅠ,XⅡ具有木聚糖酶活性的主要结构,也是它们发挥催化功能的结构基础.

  • 标签: 黑曲霉 组分 木聚糖酶 反应温度 相对分子质量 凝胶层析
  • 简介:用分子对接和三维全息原子场作用矢量方法对36个来曲唑类衍生物和34个阿那曲唑类衍生物与芳香化的作用模式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模型,并在分子水平上阐述了其结合机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建模,同时采用内部及外部双重验证的办法对所得模型稳定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和检验.MLR建模的复相关系数(Rcum)、留一法交互校验复相关系数(QCV)和外部样本校验复相关系数(Qext)分别为0.863,0.782,0.796和0.931,0.825和0.641.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采用AutoDock4.2软件对药物与受体之间的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运用这些信息能为进一步设计合成强效芳香化抑制剂,或筛选潜在的具有更强抑制活性的天然化合物提供帮助.

  • 标签: 芳香化酶抑制剂 定量构效关系 三维全息原子场作用矢量 多元线性回归 分子对接
  • 简介:运用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探讨了Co2+对槲皮素(Quercetin,Que)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SerumAlbumin,BSA)结合作用的影响,初步分析了影响二者结合作用减弱的因素.Co2+的存在使Que与BSA作用的猝灭常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均减小,但Co2+没有改变二者的猝灭机制,仍为静态猝灭.Co2+与Que的竞争作用及BSA-Co和Que-Co复合物的形成,抑制了Que与BSA的结合.

  • 标签: 槲皮素 牛血清白蛋白 Co2+ 结合作用
  • 简介: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圆二色谱和荧光光谱等方法对一系列阳离子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阳离子卟啉通过静电引力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作用,作用位点位于BSA表面.较高的正电荷有利于增强卟啉与BSA的作用力.

  • 标签: 阳离子卟啉 BSA 静电引力
  • 简介: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四溴荧光素、四氯四溴荧光素、二碘荧光素、乙基罗丹明B、健那绿B等5种荧光染料探针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这5种染料探针同牛血清白蛋白结合时,疏水作用力起决定性作用,静电力起次要作用,相比之下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阴离子的能力最强,其次为中性分子,最后为阳离子.通过疏水作用力,5种染料均是以非极性苯基进入BSA疏水性腔体中同色氨酸残基发生作用,弱氢键的形成加强了这种作用力,且使得光谱间能量转移效率明显提高.5种染料探针的极性部位由于极性和空间效应的原因难以进入腔体内部,致使反应均按接近1∶1的方式进行.

  • 标签: 荧光染料探针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 反应机理
  • 简介: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甘氨酸与镧(Ⅲ)作用形成配合物.利用同步荧光光谱和荧光光谱探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和甘氨酸镧(Ⅲ)配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可知甘氨酸镧(Ⅲ)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根据双对数方程处理荧光猝灭数据得到了甘氨酸镧(Ⅲ)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b和结合位点数n.热力学数据表明配合物与BSA作用主要是疏水作用力.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甘氨酸镧(Ⅲ)配合物对于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影响.

  • 标签: 甘氨酸镧(Ⅲ)配合物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猝灭 相互作用
  • 简介:建立了用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抗氧化剂DLTDP纯度的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DLTDP产品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通过对其中十二醇杂质的定量来确定DLTDP的纯度,在2—50μg/mL范围内,质量浓度与响应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3)。十二醇的检出限为0.15μg/mL。采用外标单点法确定两个批次的DLTDP产品中十二醇含量分别为2.13%,0.15%,RSD小于4.6%。该方法结果准确、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抗氧化剂DLTDP纯度的分析。

  • 标签: DLTDP 十二醇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热重分析
  • 简介:建立了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抗氧化剂DLTDP纯度的方法。对产品中的主要产物及副产物进行定量检测。采用SymmetryC18(150×3.9mmID,5μm)色谱柱,甲醇作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0℃。采用外标法对十二醇定量以确定DLTDP的纯度,在0.1—100mg/mL范围内,质量浓度与响应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检出限为20μg/mL。确定两个批次的DLTDP产品中十二醇含量分别为2.38%,0.22%,RSD不高于3.8%。分别采用带有示差折光检测器和蒸发光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主产物DLTDP含量,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小于算术平均值的10%。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方法结果可靠、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抗氧化剂DLTDP纯度的分析。

  • 标签: DLTDP 十二醇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对测量血清中Na+含量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不确定度的来源主要包括血清样品的消化、制备、定容,Na+标准工作液的配制过程、标准曲线拟合等引入的不确定度,计算出各分量的不确定度,通过合成得到测量结果的合成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及测试结果的报告形式。

  • 标签: 血清 Na+ 不确定度
  • 简介:用紫外、荧光、圆二色光谱法研究了氨基黑10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氨基黑10B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猝灭作用,其猝灭类型属于静态猝灭;得到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利用Gibbs-Helmholtz方程计算得到该猝灭反应的热力学参数,表明氨基黑10B主要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与BSA相互作用;圆二色和同步荧光光谱显示氨基黑10B对BSA构象产生了影响.

  • 标签: 氨基黑10B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法
  • 简介:为准确地测定硫代二丙酸二月桂(抗氧剂DLTDP)的纯度,对各种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包括化学法、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化学法是通过对产品的皂化值和羟值的测定,表征出硫代二丙酸二月挂的纯度。气相色谱法采用气-质联用仪,通过测定样品中的醇含量计算出产品的纯度,此外,还对标的产物进行了热分解的分析研究。液相色谱法使用示差折光检定器和蒸发光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对产品的主成分和杂质进行了分析检测,并初步确定了有效的测定方法。

  • 标签: 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 皂化值 羟值 气相色谱-质谱 液相色谱
  • 简介:采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方法,考察了硝基类二肽类化合物抑制剂的侧链结构对嗜热菌蛋白(TLN)的抑制效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侧链基团为异丁基时,抑制剂与TLN的活性部位之间形成的氢键数目最多,并可以提高抑制剂与TLN的结合能力.理论计算的结合自由能大小与抑制剂的抑制常数相吻合.以上结果从理论上进一步揭示了硝基类二肽化合物侧链结构对TLN的抑制能力的影响复杂性,即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疏水作用外,侧链结构的变化导致氢键的形成能力变化也不可忽略.

  • 标签: 抑制剂 嗜热菌蛋白酶 硝基 构效关系 氢键
  • 简介:用荧光、紫外等分子光谱法研究了美他环素(MC)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考察了不同温度下MC与HSA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同时研究了Cu^2+,Al^3+,Pb^2+,Ca^2+和K^+等金属离子对MC与HSA的结合性质的影响.基于Fo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确定了荧光给体HSA与受体MC间的结合距离.

  • 标签: 人血清白蛋白 美他环素 荧光光谱法
  • 简介:通过紫外差谱方法研究金属Fe离子不同形态与不同类别血清白蛋白分子的别构效应,并比较分析分子作用机理.考察氧介导条件对Fe离子不同形态分别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serumalbumin,HSA)、牛血清白蛋白(Bovineserumalbumin,BSA)别构效应的影响,建立定量模型方程.结果表明,Fe离子不同形态与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体系中存在Fe(Ⅱ)-HSA/BSA~Fe(Ⅲ)-HSA/BSA的动态平衡,Fe(Ⅱ)-HSA/BSA~Fe(Ⅲ)-HSA/BSA电子转移效应是别构效应的关键影响因素,导致Fe离子不同形态与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别构效应迥异,呈现形态显著性差异.氧介导及无氧条件下的Fe(Ⅱ)-HSA/BSA~Fe(Ⅲ)-HSA/BSA电子转移效应机理不同.无氧条件下,Fe(Ⅲ)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遵循动力学一级反应规律,计算得到结合反应体系的速率常数k及自由能变ΔG≠.

  • 标签: Fe(Ⅱ) Fe(Ⅲ) 别构效应 荷质传递 动力学方程
  • 简介:双[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三甘醇(抗氧剂3354)是一种对称型受阻酚类抗氧剂,其结构中间链较长,含有醚键,能与热稳定剂复配,用于聚合物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效果。在高密度聚乙烯和PVC加工过程中,抗氧剂3354的热稳定性,与树脂相容性好,不易着色,抗氧性能优予传统受阻酚类抗氧剂1010。

  • 标签: 受阻酚类抗氧剂 二叔丁基 醇酯 丙酸 苯基 羟基
  • 简介:基于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技术,建立了体液中血管紧张素转化抑制剂的离子色谱分析方法。采用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和离子色谱联用技术,对中空纤维萃取条件进行优化,优化的萃取条件为以正辛醇为萃取溶剂,供体相中pH值为6.0,在供体相中未添加NaCl,接受相为HCI(0.01mol/L),萃取时间为50min,搅拌速度为430r/min。雷米普利、盐酸贝那普利、盐酸喹那普利和福辛普利钠的富集系数分别为10.8、15.5、12.2和20.8倍。方法操作简单,环境友好,提高了离子色谱检测芳香胺类物质的灵敏度。

  • 标签: 液相微萃取 离子色谱 中空纤维 芳香胺
  • 简介:近年来,以聚多巴胺球支撑的纳米复合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聚多巴胺球有表面功能化基团如-OH、-NH4等,决定了聚多巴胺球可以充当多种纳米复合材料的活性载体。利用聚多巴胺良好的还原性制备并负载银纳米粒子于聚多巴胺球表面,制备出的新型复合材料银纳米粒子一聚多巴胺球(以下简写为Ag@pdop)。Au修饰电极和银纳米粒子对过氧化氢的还原反应均具有很好的催化性能,利用两者特点将其复合制备修饰电极实现对H2O2的无传感,检测灵敏度达到了14.7μA/(mm01·L。),检出限可达11.8〉mol/L,线性范围0.2~6.0mmol/L,检测结果及抗干扰能力均令人满意。

  • 标签: 聚多巴胺球 银纳米粒子 无酶传感器 过氧化氢
  • 简介:以1,3-丁二醇、柠檬酸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以1,3-丁二醇为核心的柠檬酸-1,3.丁二醇-柠檬酸(cBc)爪状物小分子;再用酯化反应依次与带有功能化集团的硬酸、十六醇接枝合成了多元酯类爪形大分子柠檬酸-1,3-丁二醇-柠檬酸-硬酸-十六醇(CBC-SH).采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对合成的两种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表明合成的CBC和CBC-SH与所设计的分子结构相吻合.元素分析确定了CBC和CBC-SH的化学组成依次为C16H22O14和C98H184O15.合成的CBC-SH溶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将CBC-SH按600μg/g的加剂量添加到不同的轻柴油中,柴油的冷滤点可降低6℃.

  • 标签: 1 3-丁二醇 柠檬酸 硬酯酸 十六醇 爪形大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