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喜炎注射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9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喜炎注射加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巴韦林注射加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症状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退热、咽痛、咳嗽症状改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喜炎注射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非常好,可以明显减少症状改善时间,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喜炎平注射液 小儿 上呼吸道感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喜炎注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16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青霉素钠和病毒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喜炎注射。两组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采用喜炎注射辅助治疗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注射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疗效显著,真实,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喜炎平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喜炎注射治疗急性细菌性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0月在本院诊治急性细菌性肠炎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西咪替丁治疗,观察组采用喜炎注射治疗,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共有39例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对照组为77.50%共3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4例,对照组不良反应10例,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对急性细菌性肠炎患者采取喜炎注射治疗,可以使患者相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使炎症反应明显降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喜炎平 西咪替丁 急性细菌性肠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喜炎注射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利巴韦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喜炎注射,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体温恢复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喜炎注射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应用效果显著,症状得到改善,缩短了愈合时间,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 标签: 小儿手足口病 喜炎平注射液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喜炎注射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50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儿使用利巴韦林注射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患儿使用喜炎注射静脉滴注治疗,两组患儿都进行3-5d的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而且观察组患儿的退热、咳嗽缓解和咽痛缓解时间都明显比对照组患儿短(P<0.05)。结论喜炎注射用于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明显缩短患儿的退热、咳嗽缓解和咽痛缓解时间。

  • 标签: 喜炎平注射液 小儿 上呼吸道感染 利巴韦林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喜炎注射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共收治78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随机分2组,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加用喜炎注射(0.2-0.4ml/kg.d,疗程7天)。结果治疗组在退热时间,咳喘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喜炎注射为95.0﹪,对照组为8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注射可明显提高常规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

  • 标签: 毛细支气管炎 喜炎平 疗效观察 治疗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喜炎注射应用于小儿肺炎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小儿肺炎患者共7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5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增加喜炎注射。比较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炎症指标、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炎症指标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不良反应均比较轻微,仅有1例腹泻,P>0.05。结论:常规药物联合喜炎注射对于小儿肺炎的治疗效果确切且安全。

  • 标签: 喜炎平注射液 小儿肺炎 治疗价值
  • 简介: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口服注射也会起到注射的效果。而实际上绝大多数的注射都是不能口服的。因为药物的剂型是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通过特定的工艺制作而成的.这就决定了不同剂型的药物必须按照其特定的给药途径使用。

  • 标签: 注射液 口服 给药途径 药物 剂型
  • 简介:患者男,60岁,有乙型肝炎病史10余年.于2001年1月27日因纳差,乏力加重1周;门诊以慢性乙型肝炎收入院.查体:T36.5℃,P78次·min-1,R20次·min-1,BP135/83mmHg.神志清,精神可,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双肺未见异常,心律齐,HR78次·min-1,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余(-).

  • 标签: 黄芪注射液 少尿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优选法莫替丁注射的制备工艺,以期提高其稳定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有关物质、pH为评价指标,对样品进行影响因素和稳定性实验,考察在不同浓度条件下不同种类缓冲盐溶液(pH=5.7)对法莫替丁注射的影响。结果:加入0.05mol/L乙酸-乙酸钠缓冲可有效提高法莫替丁注射的稳定性。结论:该优选工艺简单有效,稳定性好,质量可控。

  • 标签: 法莫替丁注射液 工艺制备 缓冲盐溶液
  • 简介:丹参注射是由丹参经提取、纯化等现代化工艺而制成,临床证实其对于心脑血管相关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由于其起效迅速,治疗效果显著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急、重症患者的治疗。研究表明,丹参注射中含有丹参中的水溶性成分及微量的脂溶性成分,其中丹参素、丹酚酸、原儿茶醛、迷迭香酸、咖啡酸等水溶性化合物是丹参注射发挥疗效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丹参注射的文献报道,本文从丹参注射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质量控制研究3个方面对其进行综述,以期为丹参注射的药理学研究、临床合理使用以及质量控制方法的开发提供参考。

  • 标签: 丹参注射液 药理学 药代动力学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丹红注射可缓解心绞痛,治疗冠心病、心机梗塞、瘀血型肺心病、缺血性脑病、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对于一些肝肾疾病、糖尿病并发症,甚至妇科疾病方面都颇有疗效,临床许多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丹红注射液 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 简介:目的:对黄芪注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进行综述.方法:通过查阅近期国内部分期刊杂志,对黄芪注射在肺心病、老年肺结核、脑中风、冠心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心肌炎、甲亢、肝病及肾病等临床应用新进展进行综述.结果:黄芪注射辅助治疗上述疾病疗效满意.结论:黄芪注射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肝病等的有效药物.

  • 标签: 黄芪注射液 临床应用 综述文献
  • 简介:摘要目的规范吗啡注射对于痛病人止痛的使用。方法对150例中晚期痛病人肌肉注射吗啡,观察痛患者的疼痛控制情况。结果治疗后150例患者疼痛都能得到缓解。结论合理使用吗啡注射,能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癌痛 吗啡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丹红注射合血栓通注射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用30ml的丹红注射与252mg的血栓通注射和5%葡萄糖混合,静脉滴注。1次/d,治疗15d。对照组43例采用500ml的低分子右旋糖酐与300mg的血栓通进行混合,静脉滴注,1次/d,治疗15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日常能力等评分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有效率为60.5%,并且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能力等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中,采用丹红注射联合血栓通注射的治疗效果较好。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丹红注射液 血栓通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