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直肠阴道瘘(congenital rectovaginal fistulas,CRVF)的诊断、手术治疗及排便功能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普外科行肛门成形术的12例CRVF女患儿的临床资料。本组均为足月出生,出生体重为(2 981±575)g。初次入院年龄为1 d至7岁;初次肛门成形术时中位年龄为205 d,范围在111~2 661 d。入院时有排便困难、腹胀4例,有排便前后会阴部疼痛1例。入院时经简单查体诊断CRVF 2例,诊断无肛前庭瘘7例,无肛会阴瘘2例,泄殖腔畸形1例。伴发泌尿生殖系统或脊柱畸形8例,双子宫/双阴道畸形5例。对患儿进行Rintala评分评估排便功能。结果行常规三期手术3例,肛门成形术同期行肠造瘘3例,一期成形肛门6例。采用前矢状入路6例;后矢状入路(Peña术)5例,其中1例开腹辅助;腹会阴肛门成形术1例。术中发现直肠汇入阴道平面位于阴道上部2例,位于中下部10例。合并双阴道畸形的5例患儿中,汇入平面位于左侧阴道3例,阴道中隔2例。围手术期12例患儿除1例术后伤口感染、直肠回缩外,余11例均顺利恢复。7例患儿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00个月。出现继发性巨结肠1例,后行经腹经肛SOAVE术治愈;出现直肠黏膜脱垂1例,后行脱垂黏膜裁剪术治愈;直肠严重回缩并发膀胱阴道瘘、阴道狭窄1例,行2次经腹经肛成形肛门、阴道并修补瘘口,现仍有直肠狭窄。剔除未关瘘患儿2例,5例患儿末次随访时进行Rintala评分,结果显示排便功能良好2例,一般2例,不良1例。可控制排便4例,完全没有排便控制能力1例。有4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便秘和(或)污粪。结论CRVF属于罕见畸形,容易误诊。该病伴发畸形比例极高。直肠多汇入阴道中下部和左侧重复阴道,手术时可重点关注。手术方式首选Peña术并行保护性肠造瘘,必要时经腹部入路辅助。术后大部分患儿可自主排便,但便秘和污粪问题常见。

  • 标签: 肛门闭锁 直肠阴道瘘 肛门成形术
  • 简介:相对直肠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术而言.直肠肿瘤局部切除因同时兼有手术创伤小、风险低、康复快、能保肛且术后无性功能和泌尿功能障碍等多项优点而受到患者和医生的欢迎。然而,由于直肠特殊的解剖位置,某些部位的直肠肿瘤采用局部切除术在技术上有一定的困难和风险。

  • 标签: 直肠肿瘤 显微手术 肛门内镜 局部切除术 应用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黛力新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患者45例,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22例采用常规温水坐浴治疗,观察组2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黛力新治疗,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理职能对比(P>0.05),观察组的其他项目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抑郁及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黛力新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效果显著。耐受性好,且药物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黛力新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治疗直肠下段较大广基占位性病变(良性病变,和原位癌)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强生吻合器切除广基占位性病变。结果16例患者术后经病理学诊断确诊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8例,直肠炎症性息肉2例,直肠腺瘤恶变2例,直肠癌3例,直肠类癌1例,均未发生远处和局部转移;16例患者经治疗后,门诊随访1年,均无复发,治愈率为100%。结论吻合器技术治疗直肠广基占位性病变疗效安全、可靠。

  • 标签: 肛门 直肠下段 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的磁共振诊断价值。方法:2020年2月至2021年3月,共有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患者91例在本院就诊、治疗。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磁共振检查以及临床综合检查,分析并对比结果。结果:临床综合诊断显示,35例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共有47处病灶,56例肛瘘患者有56处病灶。直肠周围脓肿磁共振准确检出率100.00%,大于超声85.11%(P<0.05)。肛瘘磁共振准确检出率100.00%,大于超声85.71%(P<0.05)。结论:对肛周疾病患者实施磁共振检查,可明确脓肿数量,肛瘘部位,诊断准确性达到100%,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肛瘘 超声 磁共振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实施磁共振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 64例病例均筛选自本院2018年4月-2020年3月收治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患者。对其实施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磁共振对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的诊断价值。结果 本次磁共振检查共诊断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20例,检查出肛周脓肿36处,诊断准确率为100.0%,诊断出肛瘘42例,瘘管49个,内口52个以及外口56个,诊断准确率为95.5%。磁共振诊断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见病灶部位脓腔样改变,内壁较厚,形状为类圆形。扫描时,将不规则或者马蹄形状,与周围组边界不清。周围脓肿型表现为TIWI、T2WI见稍低信号或等信号,周围型见TIWI稍低信号或高信号,T2WI高信号。磁共振诊断肛瘘,瘘管呈TIWI管状低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见明显强化。结论 磁共振诊断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及肛瘘,诊断准确性高,且可有效提升病灶检出数量、累计范围以及瘘管走向,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的证据。

  • 标签: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肛瘘 磁共振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 总结1例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直肠皮肤瘘患儿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儿住院期间的治疗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内容,包括灌肠前准备及造瘘口护理、饮食指导、皮肤护理及家属的健康宣教等。结果 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直肠皮肤瘘患儿经会阴肛门成形术、直肠部分切除术等治疗,在术后1~10d内各种护理注意事项,包括胃肠道护理、营养干预及精神护理等,经精心全方位干预后,患儿手术后收到满意疗效,顺利出院。结论 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直肠皮肤瘘在术后需予以保肝护肾及对症护理,有效的护理干预能促进其康复,并提高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先天性肛门闭锁 直肠皮肤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的磁共振诊断与应用效果。方法:以回顾性分析形式,选取本院在2018年9月—2020年9月间,经金标准确诊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总结1例肛门闭锁伴直肠前庭瘘术后的护理体会。做好术后管路、疼痛和伤口的管理,可有效预防或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和宣教,可以缓解焦虑,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 标签: 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直肠前庭瘘 新生儿护理 个案
  • 简介:【摘要】总结1例肛门闭锁伴直肠前庭瘘术后的护理体会。做好术后管路、疼痛和伤口的管理,可有效预防或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和宣教,可以缓解焦虑,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 标签: 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直肠前庭瘘 新生儿护理 个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实施磁共振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共计选取87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患者,时间节点为2020年09月至2022年09月。所有患者均实施基础诊断检查、磁共振诊断检查,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分析两种诊断检查的结果、诊断效能的差异性。结果:87例患者检查后,基础诊断检查结果中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25例,漏诊6例,肛瘘48例,漏诊8例;磁共振诊断检查结果中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31例,漏诊0例,肛瘘55例,漏诊1例。磁共振诊断检查的诊断效能好于基础诊断检查(P<0.05)。结论:为研究患者实施磁共振诊断检查的效果较好,能够提高诊断效能,真实反映病灶情况,便于日后参考使用。

  • 标签: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肛瘘 磁共振诊断检查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直肠前突合并直肠内套叠的患者实施部分吻合器经肛门直肠切除术联合Bresler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76例直肠前突合并直肠内套叠的患者以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STARR术联合Bresler术治疗,对照组给予直肠切除术,分析两组的Wexner便秘评分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和Wexner便秘评分均较对照组好,组间数据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直肠前突合并直肠内套叠给予部分吻合器经肛门直肠切除术联合Bresler术治疗的效果较好,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肛门直肠切除术 Bresler术 直肠前突 直肠内套叠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近30年临床实践证明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已经成为直肠癌根治的标准术式。在中低位直肠癌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无论是采取传统开腹还是腹腔镜手术方式,直肠肿瘤远端的分离,特别是前侧壁的分离仍然有一定挑战,尤其在肥胖、骨盆狭窄、男性等“困难骨盆”患者。经肛门直肠系膜切除术(transanaltotalmesorectalexcision,taTME)提出了自下而上操作的手术理念,改变了传统的从上向下分离方式,在克服“困难骨盆”和降低获得远端直肠安全切缘方面具有优势,从而有望提高标本质量、保护器官功能。在保证肿瘤根治与安全性的前提下,taTME也是未来发展经肛门自然腔道手术的起点。本文对taTME术式的背景、操作路线、安全性、肿瘤学效果及对功能性结局的影响进行简要论述。

  • 标签: 直肠癌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下直肠肛门拖出式手术与直肠前切除术对低位直肠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低位直肠癌(2018年4月-2019年4月,共30例)分为二组,即观察组(n=15)与对照组(n=15)。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直肠肛门拖出式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直肠前切除术。分析两组临床各项指标及炎性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各指标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炎性指标显著较低,P<0.05。结论临床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我们建议采用腹腔镜下直肠肛门拖出式手术,可促进患者更快康复。

  • 标签: 腹腔镜 直肠经肛门拖出式手术 切除术 低位直肠癌 应用价值
  • 简介:1999年日本内镜专家小野裕之及後藤田桌志等人首先开发出一种先端带陶瓷绝缘头的新型电刀(IT刀),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直径大于2cm的早期癌病灶,切除深度包括黏膜全层、黏膜肌层及大部分黏膜下层,这一手术被称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良性肿瘤,其治疗效果与外科相近,又可避免开腹手术带来的创伤和并发症,已逐渐成为治疗消化道癌前病变的一种标准微创治疗手段。

  • 标签: 侧向发育型肿瘤 ESD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消化道癌前病变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围手术期处理方法,降低手术死亡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以来诊治的45例先天性肛门闭锁的临床资料。结果按照直肠盲端至肛门皮肤的距离分为高位、中位、低位闭锁三类,其中行肛门成形术治愈25例,行结肠造瘘术或直肠瘘管扩张术解除梗阻出院13例,死亡7例,死亡率15.6%。结论先天性闭肛无瘘者属低位完全性梗阻,死亡率与手术延误成正比,因此必须尽快利用简单的手术方式解除梗阻,抢救患儿生命。

  • 标签: 新生儿 先天性 直肠肛门畸形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本研究分析2006年至2021年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RM)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ARM患儿术后排尿异常的相关因素。共纳入患儿60例,其中男51例、女9例,年龄4~15岁。其中,43例排尿正常,17例排尿异常。通过尿动力学检查随访发现中-高位临床分型(OR=6.732,95%CI:1.854~24.443)、多次手术(OR=3.712,95%CI:1.133~12.160)、合并脊柱畸形(OR=3.297,95%CI:1.029~10.566)和术后排便异常(OR=4.971,95%CI:1.387~17.816)是ARM术后排尿异常的危险因素(均P<0.05)。因此ARM术后患儿应进行尿动力学随访并给予早期干预治疗。

  • 标签: 儿童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 排尿异常 尿动力检查 危险因素 横断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