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4 个结果
  • 简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无意引进入侵种对我国农林生产和生态安全威胁进一步加大,但至今鲜有关于我国外来入侵种类群组成、原产地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系统报道。因此,本文对我国234种无意引进外来入侵种进行研究,以期为口岸检疫与监测提供参考。结果发现,这些物种属于7界16门27纲65目122科。昆虫纲和木兰纲入侵种分别占总数28.2%和33.3%。原产于美洲和欧洲入侵种分别占总数51.7%和24.4%。1969~2008年,昆虫纲入侵种每10年增加数量及其在每10年新增所有入侵种中所占比例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分别从1969~1978年2种和12.5%增加到1999~2008年17种和77.3%。1899~2008年,原产于美洲入侵种在每10年新增所有入侵种中所占比例基本稳定在55%~65%。1959~2008年,每10年新增原产于美洲入侵种,昆虫所占比例明显增加,从1959~1969年0增加到1999~2008年81.8%。这表明昆虫已成为我国外来入侵种中最主要类群之一,美洲仍是其最主要原产地之一。

  • 标签: 生物入侵 外来种 无意引进 首次发现 原产地 变化趋势
  • 简介:[背景]红火蚁是我国重要外来入侵害虫。利用其相互清洁和交哺行为等社会性昆虫特有的生活习性,使杀虫剂在巢群内传导,可以达到全巢药剂控制目的。然而,有关茚虫威在红火蚁巢群内传导效应尚未见有详细报道。[方法]采用供药蚁/受药蚁模型,研究了药剂剂量、供药蚁—受药蚁比例、处理时间对茚虫威在红火蚁工蚁间横向传毒影响。[结果]剂量越高,受药蚁死亡率越高,25ng·头-1处理组受药蚁死亡率为14.1%~70.0%,而50ng·头-1处理组受药蚁死亡率最高可达100%;供药蚁—受药蚁比例显著影响茚虫威传毒,比例为1∶1时,50、100、250、500ng·头-1处理组受药蚁死亡率可达100%;随着时间延长,受药蚁死亡率升高,但在12h后,供药蚁死亡率最高仅为8.0%,表明茚虫威具缓效特性。[结论与意义]本研究明确了在红火蚁工蚁间茚虫威横向传毒剂量、时间和供药蚁—受药蚁比例效应,为应用该药剂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红火蚁 茚虫威 横向传毒
  • 简介:[背景]气象因子是制约害虫种群动态重要因素,也是昆虫觅食活动影响因子。【方法】通过系统田间调查分析了红火蚁在华南地区觅食活动年变动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关系。[结果]红火蚁在12和1月份时觅食活动最弱,3—6月出现一个觅食高峰,在下半年9—11月出现另一个高峰,7、8月份受高温影响觅食活动有一定程度回落现象。红火蚁工蚁觅食活动年变化规律又因不同生境类型呈现一定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红火蚁觅食工蚁数与降水量、月平均气温、月最低气温、月最高气温、月最小相对湿度呈正相关,而与月平均气压呈负相关,且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月平均气温、日照时数、月最低气温综合影响红火蚁觅食活动变化。其中,月平均气温可以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红火蚁觅食活动参数。对荔枝园内全年红火蚁觅食活动进行分级,对方程进行求导得到红火蚁在荔枝园觅食活动5个活动级别所对应月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和月平均最低气温实际临界值。[结论与意义]气象因子与红火蚁觅食活动存在密切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红火蚁监测与控制提供依据。

  • 标签: 红火蚁 觅食活动 等级 气象因子
  • 简介:[目的]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柑橘生产上毁灭性病害。探明广东省橘园黄龙病发生与危害影响因素,可为该病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在广东省惠州、肇庆、云浮、江门、阳江、清远、韶关等柑橘产区,调查了不同柑橘品种、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不同种植模式和不同管理水平果园黄龙病发病率,并以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样品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不同柑橘栽培品种发病率:红江橙为78.05%,马水橘为76.04%,砂糖橘为73.20%,贡柑为69.30%,年橘为63.00%,沙田柚为58.68%,柠檬为56.96%;砧木品种发病率:酸橘为15.30%,枳壳为6.57%,柠檬为4.43%;低纬、高温、多台风地区果园黄龙病发病率较高;山地果园黄龙病发病率低于平地果园;连片种植果园黄龙病发病率高于零散种植果园;管理不善果园中黄龙病发病率高于管理较好果园。[结论]除了自然因素(低纬、高温、多台风、平原地形)外,聚集种植和管理不善等因素也有利于黄龙病发生与流行。因此,有针对性地安排果园布局和加强果园管理可以减轻黄龙病危害。

  • 标签: 黄龙病 发病率 流行规律 柑橘品种
  • 简介:随着全球化进程发展,生物入侵危害日趋严重(Painietal.,2016)。生物入侵防控已成为21世纪全球各国政府关注主要问题和科学研究热点。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入侵危害最为严重国家之一(万方浩等,2011)。外来生物入侵已经对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而且还在随着国际交流发展不断增强(万方浩等,2009)。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多样,为不同物种入侵提供了天然生境。因此,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入侵物种,这些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危害。

  • 标签: 外来入侵杂草 入侵危害 可持续治理 外来生物入侵 入侵物种 科学研究
  • 简介:【背景】随着转基因作物大量种植,其环境安全性已成为目前研究热点,其中转基因作物荒地生存竞争能力,是其环境安全性评价重要内容之一。【方法】以2种转双价抗草甘膦抗虫基因(EPSPS+crylAc)棉为试验品种,非转基因棉棉所49为对照品种,分别于4月底和5月底在荒地用地表撒播和3cm深播2种方式播种,并于4~9月份对棉花存活率、株高、真叶数、茎直径、果枝数、蕾铃数等生长参数进行比较,以检测、评价其荒地竞争能力及杂草化风险。【结果】无论是撒播还是深播,荒地中棉花长势均较弱,表现为生长缓慢、植株矮小、生育期延迟。4月底播种棉花有极个别植株能够结铃,但铃数极少且小,无成熟种子;5月底播种棉花长势更弱,至9月底未见蕾铃。【结论与意义】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在荒地中无竞争优势,不能繁殖传代,无杂草化风险。本研究为转基因棉花环境安全评价技术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 生存竞争能力 杂草化风险
  • 简介:【背景】紫茎泽兰潜在化感效应可能是其具有极强入侵性重要原因。目前,针对紫茎泽兰潜在化感活性物质研究主要集中于偏小极性萜烯类化合物,而对大极性化学物质研究相对较少。【方法】采用活性跟踪分析法对紫茎泽兰乙酸乙酯提取物大极性亚组分进行潜在化感活性物质跟踪分离,并用现代波谱技术解析其化学结构,最后就分离获得单体成分与已报道化感活性物质羟基泽兰酮(2)和泽兰二酮(3)以及信号分子JA-Ile在抑制拟南芥种子萌发和幼苗根生长方面进行潜在化感活性对比分析。【结果】分离鉴定出一个具有潜在强化感活性大极性化合物2.香豆酸葡萄糖苷(1),研究发现该化合物虽然对拟南芥种子萌发抑制作用不显著,但在0.1mmol·L^-1浓度条件下对拟南芥幼苗根生长却有着比羟基泽兰酮和泽兰二酮更为显著抑制活性,且其抑制作用浓度一活性关系与信号分子JA-Ile类似。【结论与意义】紫茎泽兰潜在大极性非萜烯类化感活性物质对于紫茎泽兰综合化感效应可能同样具有重要而不可或缺作用,化合物1等潜在大极性化感活性物质逐步揭示对于系统解析紫茎泽兰化感效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紫茎泽兰 2-香豆酸葡萄糖苷 化感 拟南芥 种子萌发 根生长
  • 简介:【目的】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是寄生椰子织蛾蛹期本土天敌。研究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对椰子织蛾功能反应,能为该蜂室内扩繁和室外控害利用提供基础。【方法】在室内观察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寄生行为基础上,研究了营养(10%蜂蜜)、寄主蛹(初、、晚)期对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寄生功能反应影响。【结果】镜下观察1头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可寄生多头椰子织蛾蛹,寄生量随寄主密度增大而增加,但当寄主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增长率随寄主密度增大逐渐减缓,属于HollingⅡ功能反应。在无营养条件下,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对椰子织蛾初、、晚期蛹理论最大寄生量分别为1.5、1.4、1.2头·d~(-1);在10%蜂蜜饲喂条件下,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对椰子织蛾初、、晚期蛹理论最大寄生量分别为1.8、1.7、1.3头·d~(-1)。【结论】HollingⅡ型拟合结果表明,椰子织蛾初期蛹是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寄生最佳时期,补充营养能够提高椰子织蛾寄生力。

  • 标签: 椰子织蛾 功能反应 周氏啮小蜂 海南种群
  • 简介:【背景】转Bt基因抗虫棉已经在我国进行了近20年大规模商业化种植,产生了显著经济和环境效益。但是,靶标害虫棉铃虫抗性是转Bt基因抗虫棉产业健康发展所面临最大问题,而抗性监测是解决这一问题必要管理措施。盐城市是江苏省转基因抗虫棉主产区,但有关该地区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抗性基因频率未见报道。【方法】于2012年在盐城三龙镇和东台镇棉区采集田间棉铃虫种群,检测了初孵幼虫对花铃期转Bt基因抗虫棉30幼嫩叶片敏感性,用区分剂量法检测了2龄幼虫对Bt蛋白抗性基因频率。【结果】取食转Bt基因抗虫棉叶片后,棉铃虫初孵幼虫在9d内全部死亡;三龙镇和东台镇棉铃虫2龄幼虫对Bt蛋白抗性基因频率分别为7.6×10-3和6.9×10-3。【结论与意义】目前,盐城棉区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仍保持很高敏感性,棉铃虫种群对Bt蛋白抗性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仍需持续监测。

  • 标签: 棉铃虫 盐城 BT蛋白 抗性
  • 简介:【背景】在我国,由于Bt棉种植,棉铃虫和红铃虫等靶标害虫得到了控制,但棉田其他鳞翅目害虫如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危害仍较严重。美国商业化种植双价棉BollgardⅡ所表达Cry2Ab蛋白不仅对棉铃虫有较好控制效果,而且对甜菜夜蛾和草地贪夜蛾有较好控制作用。因此,该双价棉在我国被环境释放前,有必要研究其对棉田其他鳞翅目害虫影响。【方法】在人工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浓度为1.25、2.5、5.0、10.0和20.0μg·g^-1Cry2Ab蛋白,采用生物测定方法,在室内研究了其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低龄幼虫存活率和体质量抑制率影响。【结果】随着Cry2Ab蛋白浓度增大,甜菜夜蛾初孵幼虫和1龄幼虫存活率逐渐降低,2龄幼虫和3龄幼虫以及斜纹夜蛾各龄期幼虫存活率在不同浓度处理下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但与对照相比,高浓度处理对这2种害虫各龄期幼虫体质量均有显著影响。【结论与意义】高浓度Cry2Ab蛋白(10.0和20.0μg·g^-1)对甜菜夜蛾低龄幼虫有较好控制作用,但对斜纹夜蛾低龄幼虫控制效果不太理想。这为该双价基因棉花在我国推广提供了依据。

  • 标签: Cry2Ab蛋白 鳞翅目害虫 抗虫性 生物测定
  • 简介:【背景】悬铃木方翅网蝽是仅危害悬铃木外来入侵物种,而红带网纹蓟马寄主广泛,可吸食悬铃木叶片汁液,2个物种客观上发生了竞争关系。【方法】以悬铃木方翅网蝽与红带网纹蓟马共同发生悬铃木种植街区为研究地点,每10d调查15根悬铃木枝条,记录各枝条各叶片上2个物种数量,进而评价悬铃木方翅网蝽入侵对红带网纹蓟马竞争排斥能力。【结果】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整个调查期间种群数量明显高于红带网纹蓟马;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悬铃木上时间生态位宽度和重叠指数均大于红带网纹蓟马,两者时间生态位竞争系数达0.7022,明显高于对悬铃木枝条和叶片竞争强度;悬铃木方翅网蝽和红带网纹蓟马对悬铃木枝条和叶片竞争强度较低,且具有阶段性,空间竞争主要发生在6月旬至7月下旬2个种群发生高峰期;悬铃木方翅网蝽与红带网纹蓟马在悬铃木上繁殖生态位出现了明显时间分化,红带网纹蓟马仅秋季世代产卵于悬铃木叶片上,而悬铃木方翅网蝽所有世代均产卵于悬铃木叶上,但2个物种在悬铃木上共同繁殖期间,红带网纹蓟马选择产卵枝条和叶片均有悬铃木方翅网蝽产卵,表明2个物种对产卵枝条和叶片具有相似的空间需求。【结论与意义】悬铃木方翅网蝽与红带网纹蓟马在悬铃木上整体时空生态位竞争强度较弱,且2个物种营养生态位差异较大;悬铃木方翅网蝽入侵对红带网纹蓟马生存和种群发展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悬铃木方翅网蝽 红带网纹蓟马 悬铃木 生态位 竞争
  • 简介:【背景】福寿螺是危害极其严重入侵我国水生生物,目前利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对福寿螺形态性状变异研究较少。【方法】随机采集7个地区福寿螺(雌雄比例差别很大),测量其壳高、壳宽、口宽、层高4个形态性状和体质量,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方法计算福寿螺各形态指标变异系数、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剔除对体质量影响不显著指标,确定每个地区与体质量最相关指标。【结果】除惠州之外,其余地区福寿螺壳高和壳宽与体质量相关性较高,且口宽与壳高共同作用对体质量直接影响很大。【结论与意义】此结果为研究不同生境、不同温度下福寿螺形态性状变异程度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福寿螺形态鉴定、分类及其灾害预测预报提供了基础数据。

  • 标签: 福寿螺 形态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 简介:【背景】西花蓟马是我国重要一种入侵性害虫,已对多种化学农药产生了抗性。【方法】采用孢子悬浮液喷雾处理生测法,研究了8个球孢白僵菌菌株BbKM030716、BbCG051229、BbJS080625、BbQJ031121、BbXW060615、BbSM090521、BbYY090613和BbMZ051230对西花蓟马成虫毒力,并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供试球孢白僵菌各菌株对西花蓟马成虫侵染致病剂量效应参数值分别为1.43、0.87、0.93、0.98、1.23、0.92、1.07和0.86。用1.25×104~1.25×108个·mL-1孢子悬浮液接种后,连续10d内西花蓟马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4.13%~98.49%、12.63%~78.90%、30.36%~96.92%、51.36%~98.74%、26.14%~98.59%、7.27%~78.71%、49.06%~98.74%和27.67%~87.36%。球孢白僵菌对西花蓟马成虫致死剂量是时间函数,各菌株对西花蓟马成虫致死时随孢子浓度增大而逐渐减小。【结论与意义】球孢白僵菌菌株BbKM030716、BbJS080625、BbQJ031121和BbXW060615对西花蓟马成虫具有较强毒力,可作为西花蓟马生防制剂开发潜力菌株。

  • 标签: 西花蓟马 球孢白僵菌 生物测定 时间—剂量—死亡率
  • 简介:【背景】近年来,全球气候条件不断变化,其对农田生态系统和病虫草害发生影响较大。【方法】于2009~2013年在河南安阳田间小区系统调查了转基因棉田和非转基因棉田主要害虫种群丰度,结合5年间本地气象因素,分段分析了影响棉田主要害虫发生关键气象因子及其关键影响时期。【结果】不同害虫发生危害关键气象因子及其关键影响时期不同,且不同害虫种群丰度与气象因子及其影响时期有不同相关性。影响棉蚜关键性气象因子是1~8月平均气温,与相对湿度和降雨量相关性较低;影响棉叶蝉关键气象因子是1~4月降雨量,其次是1~8月相对湿度,而平均气温与其相关性很低;5~8月降雨量对烟粉虱有一定抑制作用,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对其无显著影响;影响棉蓟马关键气象因子是平均气温,其次是5~8月相对湿度,降雨量与棉蓟马丰度相关性较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降雨量与盲蝽种群丰度相关性很低,其发生危害可能是多种气象因子协同作用结果。【结论与意义】本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条件下棉田主要害虫预测预报和防御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棉田 非靶标害虫 发生丰度 气象因子 关联性分析
  • 简介:【背景】菊科植物新疆千里光原产于欧亚大陆,在北美和澳洲为入侵植物,目前在中国只有新疆有分布记录。新疆千里光一旦成为入侵植物,将对农业、畜牧业和人类健康都可能产生危害,所以需要评估其在中国扩散趋势。【方法】搜集新疆千里光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分布记录,结合当前和未来(2050年)气候条件下19种生物气候变量,应用Maxent模型和DivaGis软件,定量预测新疆千里光在中国目前和未来潜在分布区域;并通过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法对模型进行精度检验。另外,通过Maxent给出新疆千里光在欧洲(原产地)、北美洲和大洋洲(入侵地)以及中国等4个分布区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气候阈值。【结果】用中国和全球分布数据预测结果有些差异。前者结果表明除了新疆地区,其他省份几乎没有新疆千里光适生区;而后者显示在中国其他几个省份也有可能分布,且在甘肃四川交界处有较高适生性。前者模型精确度较高,但2个结果都显示新疆千里光在中国目前和未来分布区大部分还是在新疆地区。中国分布区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阈值比其他2个地区都低。【结论与意义】新疆千里光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在中国未来扩散趋势较弱,基本局限于新疆地区。用中国分布数据预测优于全球分布数据预测结果,新疆千里光不同分布区气候阈值差异揭示分布于中国新疆千里光与其他地区种群生态位有所不同,可能是一个新亚种,希望未来能进行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菊科 入侵植物 入侵风险 最大熵模型
  • 简介:[背景]转基因作物在商业化种植之前,必须评价其环境安全性.其中,荒地生存竞争能力是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性评价重要内容之一.[方法]以转基因(Bn-csRRM2)高产棉为观察品种,受体材料中棉所12及转基因(Bt+CpTI)抗虫棉棉所79为对照品种,分别于2013年4月底和5月底在荒地用地表撒播和3cm深播2种方式播种,并于5~9月份对棉花存活率、株高、茎直径、果枝数、蕾铃数等生长参数进行比较,检测、评价其荒地竞争能力及杂草化风险.[结果]无论是撒播还是深播,荒地中棉花长势均较弱,表现为生长缓慢、植株矮小、生育期延迟.4月底播种棉花至9月底未见棉铃;5月底播种棉花有个别植株能够结铃,但铃数少且小,无吐絮铃.[结论与意义]转基因高产棉在荒地中无竞争优势,不能繁殖传代,无杂草化风险.本研究为转基因棉花环境安全评价技术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转基因高产棉 生存竞争能力 杂草化风险
  • 简介:【目的】近年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获取境外珍贵多肉物种资源已成为一种重要渠道,大量濒危物种通过第三方物流方式非法流人我国.甄别濒危物种并梳理出多肉物种资源重点查验名单,能够为物种资源查验尤其是植物多肉类濒危物种查验提供参考.【方法】以跨境多肉物种资源交易热门平台“多肉之家”为研究对象,基于网络爬虫技术平台,获取电商多肉植物926条种类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筛选和归类分析.【结果】“多肉之家”平台上交易多肉植物共涉及23科878种,其中包含18种CITES附录I以及120种CITES附录n濒危物种,约占16%.进一步对濒危植物进行归类分析发现,濒危植物仙人掌科和大戟科多肉植物种类最多,分别为66和36种,两者占总计濒危植物种类74%.【结论】网络爬虫技术在获取电商类平台交易植物种类数据上具有较好实用性.

  • 标签: 多肉 濒危物种 电商 网络爬虫 CITES
  • 简介:[背景]红脉穗螟是棕榈科植物重要害虫,目前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措施对其进行防控.[方法]采用药膜法和饲喂法研究了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槟榔红脉穗螟幼虫室内毒力.[结果]印楝素、烟碱、鱼藤酮和除虫菊素对红脉穗螟各龄幼虫均表现一定杀虫活性.其中,采用药膜法处理后,除虫菊素和烟碱对槟榔红脉穗螟各龄幼虫毒力最高,LC50分别为3.83~17.01mg·L-1和3.75~24.78mg·L-1,且其毒力随着幼虫龄期增大而减弱.浸叶饲喂法结果表明,烟碱和鱼藤酮表现出较强杀虫活性,LC50分别为7.72~20.69mg·L-1和11.41~25.25mg·L-1.[结论与意义]植物源杀虫剂不同处理方法对红脉穗螟毒力存在差异,生产上应根据药剂作用方式合理选择.

  • 标签: 植物源杀虫剂 红脉穗螟 生物活性
  • 简介:【目的】葡萄花翅小卷蛾是我国禁止进境检疫性害虫,一旦入侵我国,将会给葡萄产业和林果业造成严重损失。开展葡萄花翅小卷蛾入侵我国风险分析可为该虫检疫和预警提供依据。【方法】介绍了葡萄花翅小卷蛾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参照通用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方法,从该虫在国内外发生情况、潜在经济危害性、受害作物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可能性及风险管理难度等方面,对其入侵风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葡萄花翅小卷蛾是一种对我国有很大潜在威胁有害生物,其风险值为2.14,属高度危险性有害生物。【结论】建议新疆等口岸比较多省、自治区口岸检疫部门加强对该害虫检疫力度,杜绝其传入我国。

  • 标签: 葡萄花翅小卷蛾 检疫性害虫 入侵风险 潜在威胁
  • 简介:[目的]松材线虫是我国一种重要检疫性外来入侵物种,给我国林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近年来在松材线虫疫区调查发现,一些年平均温度8℃左右高海拔地区也开始有松材线虫病发生,说明其分布线可能开始向北和高海拔地区移动。因此,在松材线虫低温适应性驯化环境下,对松材线虫在我国最新风险分布区进行了预测。[方法]将松材线虫分为长期(30d)暴露和短期(24h)暴露2组进行低温(3、1、0、-1、-3、-5、-6、-7、-9、-12℃)暴露实验,得出致死温度LT50、LT75和LT99。利用CLIMEX1.0适生性分析软件与ArcGIS10.2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以LT50、LT75和LT99为界限划分风险分布区。利用CLIMEX软件导入新温度数据对松材线虫进行适生性分析,将结果导入ArcGIS,进行IDW插值,以EI值划分松材线虫风险分布区。对有无低温胁迫及不同低温胁迫时间下中度风险分布北线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松材线虫长期冷胁迫(30d)条件下中度风险分布区界线比短期冷胁迫(24h)条件下和无胁迫条件下(以EI值划分)中度风险分布区界线明显靠北。[结论]随着低温胁迫时间延长,松材线虫分布区有向北扩散趋势,即产生一定低温适应性进化。

  • 标签: 松材线虫 ARCGIS CLIMEX 风险分析 低温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