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2016年4月7日至9日,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君子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君子与家风文化”高端论坛在天津召开,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各大院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上海社科院哲学所成素梅研究员主持论坛开幕式。

  • 标签: 上海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 上海社科院 君子人格 科研机构 科学院哲学所
  • 简介:《文心雕龙》中的《宗经》一篇围绕以圣王及其经典调教文人的主题,教育的落足点尤其在于引导文人的心性也即文心。刘勰的主张乃针对文人时代开启以降,个体性文心偏离经典所导致的文弊状况,提倡回到圣王经典中汲取教化,通过个体文心在经典的涵泳体味中被塑构,文人个体体性与重树圣王经典权威两种诉求得以综合起来,以是,纯粹个体文人也相应被塑造为君子—文人。

  • 标签: 《文心雕龙》 文心 文人 圣王
  • 简介:《周易》之《谦卦》第一次把谦德纳入一个近乎神秘又非常严格的知识架构(卦体、卦位、爻位)中,并借助于特殊的叙事方式和解读路径(卦象、卦辞、爻辞、传解),予以阐发,逐步推证,使之获得可靠的理性根据与信念力量。再经《易传》的诠释与演绎,又注入了更为丰富的人文价值蕴涵。《周易》之后,谦的品格更被世代社会精英所倡导和推扬。关于谦的评议与论述,经久不息,其思想内容也逐步呈现出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饱满的态势,最终使谦之为德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项有机构成,是古今中国人公、私生活的一项重要品格,进而也催生出一整套行谦、致谦的实践工夫。

  • 标签: 周易 谦卦 儒家 谦德
  • 简介:如果要对三十年左右的伦理学研究做反思性概括,我最强调的是两个概念:一是“伦理”,一是“精神”,其集中表达和标志性话语就是二者同一所生成的“伦理精神”。在问题意识方面,“伦理”相对于“道德”,“精神”相对于“理性”,“伦理精神”相对于“道德理性”或所谓“实践理性”。在相当程度上,它们是在宗教型文化与伦理型文化两大文明的宏观视域下,试图发掘伦理型中国文化的独特资源优势,建构当代伦理道德的中国话语与中国理论所做的努力,也是试图为中国学术所做出的

  • 标签: 樊浩 黑格尔哲学 哲学形态 现代伦理学 实践理性 君子好逑
  • 简介:一介先生为人儒雅敦厚,为学博大精深,有一代大儒之风范。我与一介先生接触虽不多,但在收到“一介研究会”约稿函后,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回函表示愿意撰写一篇纪念性的文字。能以这种方式缅怀我所敬仰的学界前辈,是我的荣幸。

  • 标签: 中国诠释学 汤一介 纪念性 为学
  • 简介:一、会议概况2014年9月10日到12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和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莱布尼兹研究所、科学哲学与伦理中心发起创办,汉诺威大学哲学系、比勒菲尔德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马格德堡大学哲学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共同主办,

  • 标签: 科学技术哲学 社会科学学 哲学系 上海社会科学院 莱布尼兹 马格德堡
  • 简介:加拿大哲学家瑞比通过反省一些哲学咨询师的理论及其应用,提出了哲学咨询的阶段法.“自由漂浮”是哲学咨询的第一阶段,哲学咨询师在此阶段鼓励来访者随意自在地说出任何想说的话语,使用苏格拉底式的“助产术”方式帮助来访者将问题浮现后,随即就进入到了“即刻问题解决”的第二阶段.哲学咨询师协助来访者找到澄清问题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发展出一套哲学理性的思维能力,从而能解开困扰其自身问题的症结.当来访者对即刻问题的解决获得满意时,哲学咨询师与来访者都要进入哲学咨询的第三阶段,即“有意向性的教与学”.哲学咨询师在此阶段不仅要与来访者讨论哲学问题,而且还要帮助来访者将哲学推理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从而进入哲学咨询的第阶段,即“超越”阶段.来访者通过与哲学咨询师的多次对话后,发展出推理能力和对话技巧,学会如何超越个人目前的状况,使自己不再沉溺于过去的痛苦,建立起一套属于自我的价值体系.哲学咨询作为哲学践行的一种社会应用形式,其方法及其实践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自由漂浮 即刻问题的解决 意向性的教导行为 超越
  • 简介:2014年,我刊两位顾问北京大学的一介先生和斯坦福大学的帕特里克·苏佩斯(PatrickColonelSuppes)先生和一位编委复旦大学的俞吾金先生相继辞世。这不仅是我刊的巨大损失,更是哲学界的巨大损失。在本刊进入新一年的工作周期之际,编辑部的全体成员以沉痛的心情缅怀三位哲人,感谢他们在本刊创立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奉献与真诚帮助,相信他们的学思与精神会永远留存于世。

  • 标签: 帕特里克 汤一介 俞吾金 哲人 哲学家 斯坦福大学
  • 简介:樊浩教授所提出的"西方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意志’;中国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情感’"的两命题,经讨论或许可以得出:西方德智、义、勇、节的主体依序是"理智、意志、愤情、欲情",或"理性、理性欲望、2感性欲望"或"理性、3非理性"或"理性、3欲望",未必可归结为"理智/理性+意志"。关于中国德(或儒家德,或孟子德),樊教授归结出"德—心之中,3/4的是情感,1/4的是理性,是一种‘理性+情感’的并以情感为主体的特殊人性结构",对孟子哲学来说大抵是合理的,唯儒学各家的说法细节不一,无法一概而论、一体适用。

  • 标签: 樊浩 道德哲学 中西四德 智德
  • 简介:皮尔士认为信念的对象是命题.信念表现了当事人进行特定行动的倾向。人们为了消除怀疑,意图通过探究来确定信念。一个信念是应当持有的,当且仅当它能够免除怀疑。通过与固执方法、权威方法和先天方法的比较,皮尔士认为科学方法是唯一正确的方法,进而持有信念规范主张:一个信念是应当持有的.当且仅当它是通过科学方法得到的。当代信念伦理学的证据主义、实用主义和兼容主义都面临着理论困境,而皮尔士的外在主义走出了“第条道路”。出于科学方法的实在性、普遍性与可操作性,皮尔士的主张能够解答普遍性问题。

  • 标签: 皮尔士 实用主义 信念规范 信念伦理学
  • 简介:在春秋综合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12月4日,“第届《哲学分析》讲堂”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本次讲堂特邀加拿大国家技术哲学讲席教授、西蒙·弗雷泽大学教授安德鲁·芬伯格(AndrewFeenberg)主讲,报告题目为《技术社会中的行动能力与公民权》。报告会由《哲学分析》常务副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助理成素梅研究员主持,哲学所副所长何锡蓉研究员点评。本综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讲人的报告内容.第二部分是讨论与点评。

  • 标签: 哲学分析 行动能力 技术社会 公民权 讲堂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