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传统国际法向当代国际法的变迁,体现了其价值本位从主权本位向社会本位的演变.传统国际法的主权本位建立在绝对主权观念上,给国际法体系带来了内在弊端,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社会本位与国际社会利益的大量涌现密不可分,在当代国际法的诸多领域得到了反映.主权平等原则仍然是当代国际法的基础,与国际法的社会本位并行不悖.

  • 标签: 主权本位 社会本位 国际体系 国际社会 主权平等原则
  • 简介:<正>引言本文分析的是电子邮件国际监管与跨境执行方面的国际法律秩序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基于垃圾邮件的社会危害性和给网络服务提供商与用户带来的成本,为了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自2003年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开始通过立法来监管电子邮件的发送与邮件内容。但是,不论是哪一种监管思路和法律方法,其立法的执行效果都不理想,原因之一在于网络的无国界性和电子邮件的全球性。

  • 标签: 国际监管 反垃圾邮件 邮件内容 国际法律秩序 监管思路 网络服务提供商
  • 简介:国际商事仲裁的立法、规则制定和实践中,证据开示制度构成了仲裁庭庭前准备步骤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实施符合国际商事仲裁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特点,满足国际商事仲裁追求效率的价值取向。证据开示制度直接推动了仲裁程序的进行,同时它便于双方当事人认识和确定双方争议焦点,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双方达成和解。与诉讼相比较,国际商事仲裁中证据开示范围和保障有其特殊之处。我国的仲裁立法和规则可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同时,适当吸收相关规则,以完善和发展仲裁中的证据制度。

  • 标签: 国际商事仲裁 证据开示制度 仲裁立法 当事人意思自治 仲裁庭 仲裁程序
  • 简介: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为达成特定政治目的和社会目的而进行恐怖活动屡禁不绝。当前,随着国际上各种矛盾斗争的发展,作为一种特异现象的国际恐怖活动也日益蔓延,以劫机爆炸、绑票与劫持人质、劫船、劫车、暗杀、袭击等形式的恐怖活动急剧增多。相比于中国民国时期的恐怖活动,它有其特定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并呈现出独特的行为特征:攻击目标的确定与不确定并存,实施手段的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活动的有组织性与无组织性并存,作案的连续性和残忽性。

  • 标签: 国际恐怖活动 社会基础 行为特征
  • 简介:<正>一、解决国际海洋争端的政治方法和法律方法国际争端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国家与其他公认的国际法主体之间有关法律权利或政治利益的观点、主张上的矛盾、分歧和对立。国际海洋争端或称海洋法争端是国际法主体间在拥有或管辖或利用海洋各海域时有关法律权利或政治利益的观点、主张上的矛盾、分歧和对立。由于海

  • 标签: 国际海洋 法律方法 国际争端 仲裁法庭 法律权利 当事方
  • 简介:在当前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私人反竞争行为在目的、内容、方式、影响等方面呈现出国际化态势。仅依托于竞争法域外适用遏制愈演愈烈的私人反竞争行为国际化趋势,显然力不从心,采取国际层面的协调措施势在必行。在没有进入到相对深层及平稳的协调阶段,应以私人反竞争行为的国际协调实际出发,以wTo核心原则为基础进行微调,以差别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和程序公正原则作为构建私人反竞争行为国际法制的基本原则;并且,在原则制定、概念界定、内容侧重、争端解决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化WTO框架下的私人反竞争行为的国际法规制。

  • 标签: 私人 反竞争行为 竞争法 国际法
  • 简介:从1998年至2003年,国际法院陆续审理了三个与违反《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有关的案件,其中以1999年的拉格朗案最为典型。拉格朗案牵涉到若干重大国际法问题,国际法院对这些问题的判决从国际法的角度看是前所未有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国际法院在该案中的判决不仅对国际法,而且对国际实践和国际关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国际法院 拉格朗案 《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
  • 简介:国际法虽为天下之公器,但无往不具有民族文化之特征。国家的立场与理论是国际法良性发展的基础。当代世界国际法组织化、宪政化的客观趋势使得展示中国国际法理论具有可能性。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逐渐提高、在政治经济上的影响逐渐加强,导致了对于国际法话语权和理论的需求,而这与国际法中国理论的实际欠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鉴于中国通过国际法律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并且通过学术积累初步形成了自身研究的根基,所以有可能通过理论界的自觉努力,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界的制度性沟通而构建中国国际法的特色理论、形成中国国际法实践的鲜明立场;与此同时,需要在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制度设计、行为方式、语言的国际沟通、系统互动等各方面为形成中国国际理论进行努力。

  • 标签: 国际法 中国理论 构建 路径
  • 简介:一、导言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以下简称南斯拉夫),与国际因素相联系的法律关系受冲突法规范、直接适用规范和特别实体规范的调整。这些规范被规定在联邦法令和国际条约中。南斯拉夫的国际私法大多被编篡进1982年《国际私法法令》(以下简称“PILA”(见《南斯拉

  • 标签: 实体规范 国际条约 法律关系 外国法 法院地法 外国公法的适用
  • 简介:法科学生的国际竞技是国际交流的新形式.该竞技具有竞争和教育的双重性.此教育模式能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对资料查阅、学术探讨、组织协调、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等都有助益.问题式教育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其实践性能提升学习兴趣,并实现从知识教育向方法教育的转型.但该教育模式也存在过于精英化惠及面不足的缺陷,知识传授不够高效,运作中过于注重形式.

  • 标签: 法学教育 模拟法庭 竞技性教育
  • 简介:长期以来,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问题在国际法理论上颇有争议。而且,由于它涉及国际法的法律性质、效力等重大方面,因而成为国际法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实质上,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是各国的宪法问题,而不是国际法问题。目前,国际习惯法入完或通过判例确定其在国内法的效力成为各国的普遍做法。我国宪法应根据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特点,以及有利于国家利益的原则,通过混合模式,科学合理地确定国际习惯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相应地位。

  • 标签: 国际法 国内法 国际习惯法 入宪
  • 简介:本文根据现代契约理论认为融资模式影响着公司的治理模式,并从现代三种特色鲜明的融资模式出发,探讨了其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异同。最后本文认为随着资本市场和贸易的国际化,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公司融资与治理结构有着趋同、结合和互补的趋势。

  • 标签: 融资 公司治理 国际比较
  • 简介:国际法层面,社会权利这一范畴已经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并且几个重要的国际条约中也做了详细的规定,如《美洲国家组织宪章》(148)、《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66)和《欧洲社会宪章》(1961)。然而基于国际条约执行上的局限性,社会权利在实然意义上的保护还有赖于各个缔约国的良好意愿。在许多国家的宪法上都确立了社会权利作为基本权利的地位,尽管表述有所不同。社会权利的正当性基础在理论上可以追溯到国家目的理论,其实质上是作为国家第三个目的的"社会均衡"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而已。这里不可避免地要解决社会均衡与作为国家目的的另两个价值目标——和平与自由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而在不损害和平和自由的价值目的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社会权利的保障,则涉及到社会权利的结构性问题和各国实践中如何具体进行社会权利相关立法的问题。

  • 标签: 社会权利 社会均衡 结构性问题 社会权利立法
  • 简介:<正>目次一、通过司法互助协定进行双边监管合作与协调二、通过谅解合作备忘录进行双边监管合作与协调三、实证研究:内地香港证券监管的合作与协调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随着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资产选择理论在国际范围的运用,以及金融市场国际化趋势的加强,证券市场国际化也迅猛发展。然而,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如何对跨境证券融资和投资活动的监管问题,为此,世界各国(地区)和有关国际组织进行了双边、多边监管合作与协调的探索。本文拟对国际证券双边监管合作与协调做一初步研究。

  • 标签: 监管合作 司法互助协定 市场国际化 中国证监会 香港创业板 请求人
  • 简介:2005年8月31日,加拿大最高法院宣布拒绝受理赖昌星一家的上诉。自此,这起中国人在海外最受关注的大案在加拿大的司法程序告一段落。可以预言的是,即使还有一段程序可以拖延,此案终将以赖昌星被驱逐出境、遣返回国为结局。但赖昌星案件充分暴露:中国外逃人员利用加拿大等西方法治国家的司法和难民程序,长期逃避法律惩罚的问题,到底何以应对呢?

  • 标签: 驱逐出境 最高法院 联邦法院 国际合作 难民 加拿大政府
  • 简介:学者个人在符合学术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其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某种怕与爱的情绪,是正当而无可指责的;而且,对特定理论和实践立场的赞成或批判,赞成中所流露的爱,批判中所表示的怕,正是学者学术研究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 标签: 中国国际私法 “爱” “怕” 学术研究 学者 批判
  • 简介:浦伟良教授,1936年12月生,江苏无锡人,民盟盟员。1953年至1955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1955年出国留学,先后就读于列宁格勒大学和莫斯科大学。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于西北政法学院、杭州大学和上海市政法管理干...

  • 标签: 国际法学家 中国国际私法学 国际条约 国际私法典 实体规范 冲突规范
  • 简介:随着跨国公司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从事国际犯罪的行为越来越突出,国际社会追究跨国公司国际刑事责任的态度也更为积极。近年来,学术界和司法实务界对于跨国公司国际刑事责任在国际法层面和国内法层面的认识和理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究竟应当采取何种途径确保跨国公司的国际犯罪行为得以追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 标签: 跨国公司 国际刑事责任 国际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