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公共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重新思考公共艺术的定位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从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特点入手,引出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探索公共艺术如何与城市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及象征性空间相融合。本文具体引用《杭城九墙》的案例,希望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实例直观的认识公共艺术本体如何与城市空间融合。

  • 标签: 公共艺术 城市公共空间 融合
  • 简介:《红楼梦》的一些异文与诠释问题息息相关,例如,秦可卿死后贾府众人“都有些伤心”,有的版本作“都有些疑心”,此异文引发各种揣测:秦氏有婚外情、她的出身有隐情、她的死影射清室内注,等等。这类外缘研究涉及《红楼梦》的“微言大义",有赖“本事”来证实。本文从另一个角度探讨异文问题:异文对人物形象塑造产生什么影响?人物的对话用词有何微妙之处?呈现什么心态?从《红楼梦》异文的字音、内涵入手,再参考语用学的概念,我们注意到书中人的话中微意和人情小说的特质此外,有些异文实属讹文,不能契合小说情节,应该弃用

  • 标签: 版本异文 微言大义 汉语史料 语用学 文学特质 金瓶梅
  • 简介:随着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共享空间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空间和服务方式,对我国教学、创作及科研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分析信息共享空间的定义、构建理念以及服务模式,并提出在信息共享空间构建背景下图书馆员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

  • 标签: 信息共享空间 图书馆 综合素质 要求
  • 简介:作为近三十年间持续写作的重要诗人,翟永明的作品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这点已得到不少批评家的辨认,诗人也曾现身说法,梳理个人的写作史。以代表作为坐标,从1984年确立了诗人地位的《女人》到1990年代以来的《落水山庄》《咖啡馆之歌》等作品,“翟永明渐渐放弃了早期那种声嘶力竭的写作风格,代之以一种感觉相对平缓的、

  • 标签: 翟永明 公共空间 运行 90年代以来 写作风格 现身说法
  • 简介:摘要陆机《羽扇赋》是一篇独特的象喻性文本。这篇赋隐喻了陆机的现实遭遇及其相应环境下产生的文化心态、政治意图。它的形式结构隐喻了南北文化的隔阂,赋中的章华台是陆机士族心态的托喻,陆机借饶有趣味的结尾隐晦地吐露了自己的政治意图。但在西晋门阀制度下,陆机的政治理想终究无法得到实现。

  • 标签: 陆机 《羽扇赋》 隐喻
  • 简介:摘要防火分区是指在建筑物内部采取防火墙及其它防火分隔措施分隔,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物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它是控制建筑物火灾的基本空间单元,各类消防技术规范均对防火分区划分做了严格规定。体育馆等大空间建筑防火分区设计历来是建筑防火设计的重点,本文根据工程实际和有关规范的要求,结合性能化设计的基本思想,总结出大空间建筑防火分区设计的六种方法,以求解决大空间建筑防火分区设计中存在的难点和重点。

  • 标签: 大空间建筑 防火分区 问题 设计方法
  • 简介:摘要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品中大量的空间叙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从“生存式”、“道路式”和“宗教式”三种类型空间意象出发,映射出小说人物命运的悲剧性,揭示了空间意象背后深层的社会文化和宗教制度是小说人物悲剧性的根源。

  • 标签: 德伯家的苔丝 空间意象 叙事空间
  • 简介: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消费观念改变,开始丰富精神世界。而在现代社会,以文化空间这样一种新型文化交流、文化消费平台的出现,满足了部分群体的需求,在喧嚣的高压社会给予人们精神慰藉。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以文化传播为属性的文化空间该作何发展?本文以西安知无知文化空间为例,通过对其现存状况分析,发现其发展形式与规模不尽完善,如何在商业性与文化传播之间找到平衡点是这类文化空间的探索方向。

  • 标签: 市场经济 文化空间 知无知
  • 简介:《龙门客栈》和《新龙门客栈》是香港武侠电影的代表作,两部影片拍摄于不同的年代,分别由胡金铨和徐克掌镜。本文试图从空间角度切入,对比新旧《龙门客栈》在空间建构上的差异。本文认为《新龙门客栈》推进了《龙门客栈》在空间叙事上的表现潜力,使得空间更积极地参与到叙事中去,推动叙事进程,同时使得空间与人物特质互相映衬。但正由于对空间叙事性的强化,《新龙门客栈》液化了《龙门客栈》在空间表现上的文化意蕴。

  • 标签: 空间 叙事 隐喻 意境
  • 简介:1993年,当陈虻接手中央台“生活空间”栏目的创立任务时,他同时接到一本“生活知识大全”的资料书。也就是说,最初的“生活空间”栏目的本意,只是让陈虻办成一个大众生活服务性的节目。后来,这8分钟的有限时间,变成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情感纪实片,观众的热烈反响,给栏目打了高高的分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这么定下来了。

  • 标签: 生活空间 观众 镜头 人格 制片人 摄像机
  • 简介:作为奥古斯特·威尔逊的第一部戏剧作品,《廉价汽车站》讲述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于美国工业城市匹兹堡汽车租赁站的故事。本文以列式空间理论为研究框架,探究非裔美国人在白人主导的社会空间下,对寻求身份定位所做的努力与挣扎,从而进一步揭示出在多重空间的禁锢下,积极寻求自我身份的重新建构,重塑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是非裔美国人获得独立心理空间的有效途径。

  • 标签: 《廉价汽车站》 物理空间 心理空间 身份建构
  • 简介:一个忧伤的故事。《爸爸的故事》是一个含蕴着忧伤的故事,然而这份忧伤在文字的最后一段才骤然地、叠加地弥漫开来,我们在最后一刻才听到忧伤骤然冲破时的炸裂之声。之前,刘玉栋甚至有意地赋予它一种喧哗的、夸张的喜剧面目。他精心而刻意地维持着,虽然,有些小小的忧伤在之前的文字中已有铺垫。

  • 标签: 刘玉栋 故事 巫术 空间 忧伤 文字
  • 简介:渭城曲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送别诗[1],一首因人们对其太过熟悉,以至于听不见其真妙之音的诗——它呈现的乃是汉语文化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别离,一次至今尚未真正结束、亦尚未被真正领会的别离。“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以一座今日早已声名不彰的城市名开端,邀我们与他一道进入体味这场注定要在中文世界里永恒的送别。王维邀别的地点乃是在今咸阳市东北的渭城,一座与泾水和渭水密切相关的小城。我提及此点,是因为普通的中文读者对“渭”一词的唯一文化记忆,可能就源自那个道德味儿十足的成语——“泾渭分明”,该成语可上溯至一个远古弃妇的幽怨之语“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诗经·邶风·谷风》)[2],最终由杜甫的诗句“浊泾清渭何当分”(《秋雨叹》其二)[3]而定形,不过成语中的“泾水”与“渭水”因清浊品质的不同,虽“东流”至此处“汇聚”却仍然“分明”。换言之,二者的本质“汇聚”从未发生过,或者说二者的“汇聚”乃是为了更好认清自身,进而更能“彼此分明”。但本诗中的王维与友人元二,则因彼此心性气质的某种契合,虽“西别”于此处,却因肉身的“分离”而更加体验到二人惺惺相惜的精神之“汇聚”。无疑,对于相互契合的心灵,肉身的“分离”反倒会使他们体味到一种日渐浓郁生长的精神之“汇聚”。

  • 标签: 《渭城曲》 空间性 时间 送别诗 文化记忆 王维
  • 简介: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出版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一种是肯定性的,“湖北作家陈应松近几年的‘神农架系列’中篇小说则以高度的概括力和深刻的思想蕴含给当下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雄健的山野气息。在‘欲望化叙事’已呈泛滥之势的今天,陈应松介入现实的勇气,反思生活的写作姿态,面向底层民众生活的精神立场就显得尤为可贵。

  • 标签: 陈应松 神农架 系列小说 叙事特征 空间化 民众生活
  • 简介:从1993年开始读刘再复先生的《漂流手记》,到今天读刘再复先生的《我的写作史》,一如既往,我为书中的澄澈与明净震撼。这种感觉来自书的内容,也来自“一格一格只是生命”的文字。这篇时间跨度四十多年的写作史,

  • 标签: 刘再复 写作 第三空间 时间跨度
  • 简介:乡土叙事是鲁迅所开创的现代小说支脉的一大遗产,这一叙事的基本倾向可以用"尖锐"、"沉痛"等词语加以概括。"尖锐"是指它对现实的解剖一般而言是不留情面的,以致于有些作品在描写上达到了狰狞惨厉的地步;"沉痛"则是就风格而言,乡土叙事对悲剧事件和悲剧人物的发现、展览是其一段时间内

  • 标签: 王二 乡土 人格 小说空间 短篇小说 基本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