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3 个结果
  • 简介:专题摄影的兴起和逐步走向深入,一方面体现出摄影家对摄影社会责任的重新确认,一方面又与摄影家的情感体验和信仰生成相关。在此,摄影已不仅仅是光影和构图法则;图像的力量在于,它把被习常经验和世俗眼光所忽略的生存状态展示出来,平实而认真地体验拍摄对象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持续的关注和表达,达到思考的深度。

  • 标签: 专题摄影 边缘 文化人类学
  • 简介:艺术及其创作一直就是人类关注的对象,文化人类的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确立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艺术拥有同等的价值。而随后展开的跨文化研究方法则是处理此类问题的重要方法。文化相对主义与跨文化研究方法两者的结合,催生出的"艺术-文化体系"框架,一方面挑战了殖民主义及文化中心主义的人文观,另一方面也深化了文化人类对于艺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的研究。

  • 标签: 文化相对主义 跨文化研究方法 人类关系区域档案 艺术-文化体系 原始主义
  • 简介:进入21世纪,回族古籍文献不仅成为对回族进行全方位研究的基础文献,而且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始信息。文章侧重就回族古籍文献对研究回回民族族源问题、宗教信仰问题、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史料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回族古籍文献不仅是研究和认识回族历史文化发展全貌的基础史料,而且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具有科学价值的系统工程,它对回族学学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回族古籍 史料价值 回族学
  • 简介:《明室》是罗兰·巴特的摄影研究札记,也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在他的作品星系里显得尤为独特。《明室》中罗兰·巴特从主观私我出发,迎向摄影的现象世界。本文首先论述了《明室》中所呈现的现象视角下的摄影研究,再分析了摄影的本质与“爱与死”的双重主题之间的关系,最后回到罗兰·巴特在言语之间所针砭的现代社会的病症,这些病症至今仍拷问着我们所生存的数码摄影时代。

  • 标签: 罗兰·巴特 摄影 现象学 情感 时间
  • 简介:文章根据形态的理论和方法,对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的诗歌,音乐作文化价值探讨的同时,亦对它们各自的构成特征作层次的或类型的简简释,即用相应的方法和技术对研究对象的生存现实-包括其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方式-作科学的描述。

  • 标签: 少数民族 民间传统艺术 构成特征 形态 诗歌
  • 简介:一代又一代的潮剧人为潮剧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陈希就是其中一代潮剧人的代表,他是伴随着“春天的故事”成长起来的。人们可以如数家珍似地数出他扮演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本文奉上的,就是他舞台生活以外亮丽人生的一页……

  • 标签: 潮剧 艺术形象 舞台 故事 扮演 诗篇
  • 简介:线条是先民造字的主要因素。中国文化的线性思维与农业文明的思维特点有着很深刻的内在联系。线条可以用来作为分隔平面或空间体积的界定线,也可以表现静止或运动,中国画进行绘画造型的根本问题是线条运用的技法问题。骨法是中国书画笔线的核心。

  • 标签: 线条 形迹 纹理 思维方式
  • 简介:笛子的“揉弦”技法是笛子演奏中很具特色的技巧之一,它以“人性化”的特征常被笛子演奏家和作曲家所运用。无论是高亢粗犷、热情豪迈的北方音乐风格还是委婉低沉、抒情柔美的南方音乐风格,无论是歌唱性的旋律还是如泣如诉的哀愁场景,无论是模仿京剧中人物的唱腔还是吹唱委婉奔放的“碗碗腔”,无论是表现大自然的空旷神秘和神秘幽远的气氛还是营造幽怨阴森、魂魄飘渺的场景,都是笛子“揉弦”技法的魅力所在。作为一名优秀的笛子演奏者一定要苦练笛子的各项基本功,牢固掌握笛子“揉弦”技法,同时还要巧妙地使用好它。

  • 标签: 笛子 “揉弦”技法 艺术魅力 掌控要点 合理使用
  • 简介:从民族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研究现状来看,主要呈现出注重“音乐本体”的研究、注重“音乐中的文化”的研究和注重音乐与跨学科研究融合等研究趋势。当下中国民族音乐则注重的是后两个方面的研究,至今已有一大批在该学科领域中学术性突出的学者,并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具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跨地域”等丰富多样的研究内容的学术成果。但是在学科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当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中,民族音乐的研究也呈现出了诸如学科“离界”“泛化”“去音乐化”“音乐与文化的两张皮现象”“一地一题模式化”等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与民族音乐的学科本质特征——“音乐中的文化,文化中的音乐”相悖而行的。

  • 标签: 民族音乐学 回溯 反思 研究动态
  • 简介:台词教学改革的设想,旨在强化台词专业课的本体要旨,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更集中的精力去学习台词课的表现技巧。在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与吐字归音的技能之后,为学生学习丰富多彩、生动感人的言语表达能力创造科学的学习范畴,以期达到教会学生说好台词的最终目标。

  • 标签: 台词课教学 呼吸原理 胸腹式呼吸法 言语表现力
  • 简介:艺术社会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若偏于艺术;进行审美介入,就可能成为主观的艺术批评;若偏于社会,恪守审美中立,就可能与其他社会无异,并且遗漏事实的审美层面。要解决这样的两难困境,只有小心翼翼地保持艺术与社会的平衡:对偏于艺术的来说,要在审美介入之前,加入社会研究,使主观评判有客观基础;对偏于社会的来说,要在社会研究之中,加入艺术分析,既保留艺术社会的特质,也不致遗漏事实的一个重要层面,即审美层面。

  • 标签: 艺术社会学 审美介入 审美中立 阿多诺 贝克尔
  • 简介:苗族服饰纹样,至今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图腾意象,其中“蝴蝶纹”是施洞地区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苗族图腾符号。以“蝴蝶”为母题的纹样造型丰富多变,被大量的运用在服饰中,是对“母亲”始祖和生殖崇拜的象征物,这与当地流传的“蝴蝶传说”以及《苗族古歌》中的“妹榜妹留”“蝴蝶妈妈”形象相互呼应。服饰“蝴蝶”图腾纹样和《苗族古歌》中的“蝴蝶”形象,组成了对女性始祖崇拜的信仰体系。“蝴蝶”符号在施洞苗族地区尤其是女性群体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人类意义,它促使女性完成了从个体到社会化“母亲”角色的转变,同时也加强了族群认同的意识,并且使刺绣和制衣工艺开始向专门化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 标签: 蝴蝶图腾 苗族服饰 《苗族古歌》 教育人类学
  • 简介:《偷洒一滴泪》是意大利歌剧家唐尼采蒂《爱的甘醇》男主角内莫里尼在第二幕时演唱的著名抒情男高音咏叹调,此首作品中体现了唐尼采蒂抒情性音乐创作的天赋。

  • 标签: 咏叹调 音乐学 诠释 意大利歌剧 音乐创作 抒情性
  • 简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是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主持、中国国家图书馆具体承办的一项旨在“继绝存真,传本扬”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由文化部、财政部部长担任工程规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并由众多古籍版本专家组成编纂出版委员会。该工程于2002年7月正式启动,以“系统性、权威性、高质量、高品位”为指导思想,拟将分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各省、自治区、

  • 标签: 《中华再造善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 传本 财政部部长 集部 文化工程
  • 简介:中国传统元素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了中国独特文化的代表,在国际多元化的影响下,只有把传统元素和现代多种元素相结合,中国传统元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进而作为独特的文化发展延续。设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设计师们一直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加工,使中国博大的文化精神在设计的各个领域中体现。

  • 标签: 传统文化 海报设计 标志设计 室内设计 数字媒体设计
  • 简介:红山文化中玉鸟图像在整个东夷地区数量最多,体现了高度的集体宗教、礼仪等意识,证明了《山海经》等古籍文献中神话传说部分史料的可靠性。鸟图像所反映的不仅仅是美术的审美、造型等问题,从体量上考虑更主要的是礼仪活动。这是源于宗教的意识转化为礼仪的活动。随后逐渐形成了带有强烈宗教意识的独立审美观念,构成了一种风格基本一致又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鸟图像的造型样式,显示了红山文化独特的艺术风格。

  • 标签: 红山文化 玉鸟 东夷 太阳神鸟
  • 简介:近些年,学界运用人类的理论与方法对传统仪式及音乐的研究日渐兴盛,但这些研究更多指向于宗教、丧葬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婚嫁仪式及音乐,鲜有把目光投向汉族地区的婚嫁仪式音乐。而事实上,相对于前者,汉族传统婚嫁仪式受社会发展变迁的影响更大,消失速度更快,因此更需要研究者关注。由此笔者拟对汉族聚集地中传统婚嫁仪式最为著名的湘南嘉禾伴嫁哭嫁仪式进行研究,通过史料记载、音像素材、本人亲身经历与调查采访,从仪式的溯源、仪式的过程、仪式的角色、仪式的道具、仪式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切入,试图展现嘉禾婚嫁仪式并阐释其蕴含的人类意义。

  • 标签: 嘉禾 伴嫁 哭嫁 仪式 音乐
  • 简介:以社会角度梳理刘、蔡交往史实,可以发现:刘、蔡二人共同的文化交游圈,正是晚清上海两种知识空间并存交叉的显例,一个人既可以生活在新知识空间,也可以生活在旧知识空间。将刘、蔡的知识结构放大,正是清末民初海上文化人所赖以栖息的两种知识空间。反过来看,也正是民国初期海上这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情境.使得刘、蔡的交往成为可能,并得以深化,进而成就了民国文化史上一段佳话。

  • 标签: 刘海粟 蔡元培 交往 知识空间
  • 简介:本文立足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项目奠基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项目的设立和单列与艺术学者独立的学科意识的联系出发,回顾其设立和单列的历史过程,着眼于本时期立项的七个项目及其重要学术成果,详细探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项目在新时期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设、艺术学学术研究、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系统地论证这一时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项目对新时期中国艺术发展的建构意义。

  • 标签: 艺术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艺术学项目 20世纪80年代 建构
  • 简介:以伊斯兰教为信仰本位的回族人,在长期的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二元特征的回族文化。本文所要研究的宁南山区回族人的"精灵鬼怪观"就是其中之一,它在伊斯兰教原有的精灵观的基础上,与中国本土语境中的鬼怪观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回族特色的"精灵鬼怪"观。

  • 标签: 宁南山区 回族 精灵鬼怪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