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7 个结果
  • 简介:丁芳芳:董老师,您的《跬步斋读思录续集》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尤其是其中谈论教育的部分,更是引起了特别的关注。我想也是因为目前大学教育本身所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的缘故。比如最近人大的“张鸣事件”,就从一个侧面说明大学的官本位、行政化等问题。请您谈谈对中国大学现状的看法。

  • 标签: 大学教育 教育问题 精神空间 董健 中国大学 官本位
  • 简介:作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史学的代表,“新左派”史学往往又被人们冠以“修正主义”史学之名。秉承“新左派”史学修正主义之传统,约翰·罗森博格于20世纪60末在美国内战问题上提出了全新的“新修正主义”观点。对新民族主义者等所谓的“内战合理性”提出强烈的批评。综合观之,罗森博格“新修正主义”观点来源于其对下层民众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强烈关照,而这两个方面也正是美国“新左派”史学的主要学术诉求。

  • 标签: 约翰·罗森博格 新左派 新修正主义 下层关怀 |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共计从外国获取了25笔借款,其中美国对华借款共6次,借款金额总计6.7亿美元,其约定信贷量和实际动用量分别约占中国战时对外信贷总量和实际动用总量的53.4%和70.8%,借款条件不仅大大优于晚清和北洋等时期的外债,也在某种程度上优于同期苏、英等国家的对华借款。尽管美国给中国的借款与其给欧洲各国的借款仍有差距,但在客观上,美国战时对华借款毕竟给了中国抗战极大的帮助,其积极作用和在中国外债史上的进步意义应该予以肯定。

  • 标签: 抗日战争 美国借款 外债 中美关系
  • 简介:面对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国际恐怖主义劫机活动,9.11事件后公开的美国国家档案显示,尼克松政府不仅通过创建空中警察和机场安检系统等措施提高美国自身的民航反恐能力,还通过国际民航组织、联合国、北约等国际组织积极争取国际反劫机合作。这些举措不仅有效地减少了针对美国的劫机事件,而且客观上促进了国际社会在航运安全领域的合作。然而,受冷战思维的影响,尼克松政府的民航安全政策主要着眼于美国的航运利益,服务于冷战时期美国的地区安全战略,因此其争取国际合作的努力常因无法获得其他国家的支持而作用有限。

  • 标签: 尼克松 民航安全 国际恐怖主义 劫机 国际合作
  • 简介:<正>国民党国民政府国防部于1946年6月在南京黄埔路国民党中央党校旧址成立,第一任部长白崇禧,参谋总长陈诚。1948年夏,何应钦继任部长,顾祝同任参谋总长。1948年底徐永昌接任部长。1949年阎锡山继任之,淮海战役后该部迁往广州,后迁重庆、成都,1949年12月大部遣散,接着成都解放,一小部分迁台湾。它在大陆的时间不长,但却是蒋介石发动三年内战的最高军事决策指挥机构;是国民党按美国五角大楼的意愿雕塑的“最理想”、“最科学”、直接受美国顾问团控制的最高军事机关。

  • 标签: 国民政府 国防部 顾问团 国民党 蒋介石 阎锡山
  • 简介:为了管好我两岁的外孙女,女儿最近特意参加了一期幼儿教育培训班。第一堂课讲的就是“教育孩子要遵守的原则”。女儿听后很受启发,兴高采烈地向我讲述了她的学习体会。之后。她在跟很多妈妈交流时,发现这些“原则”在美国非常流行,很多幼儿园都会给家长们讲,育儿网站也能看到类似内容。许多美国人也大体是按照这些原则来管教孩子的。原则大体有10条。具体内容是:

  • 标签: 家长教育 美国人 孩子 十大 幼儿教育 学习体会
  • 简介:冷战在欧洲开始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倾向是支持亲美的国民党政权,希望后者能在中国内战中获胜。从而使中国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但国民党军队的迅速失败令美国政府不得不从1949年初开始调整其对华政策,其着重点在于尽力离间中苏.阻止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而在这一努力失败后,美国立即调整其亚太战略布局,一方面遏制中苏、限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进一步扩张,一方面扶植日本、保护韩国和中国台湾,以在远东建立新的同盟关系。在远东地区中、美、苏三角关系的互动中,中苏结盟这一问题不仅左右了中美关系的走向,也成为美国开始其亚洲冷战战略时的基本战略考量。

  • 标签: 冷战格局 中国内战 对日和约 国民党军队 社会主义阵营 中苏同盟
  • 简介:中国史学界对美国'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的介绍往往是与'史汀生主义'相提并论的,而事实上'不承认主义'并不等于'史汀生主义',它的使用范围远远超过了'史汀生主义'的使用范围.更为重要的是,1932年'史汀生主义'的提出,并非美国政府第一次对华使用'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早在1915年,美国就在对华问题上使用过'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了.

  • 标签: 美国 不承认主义 史汀生主义
  • 简介:美国荒野保护史上,1964年通过的《荒野法》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该法的思想源流可追溯到19世纪美国的荒野思想和自然保护主义,以及浪漫主义和超验主义,它也是美国自然与荒野保护历史积淀的结果。战后美国社会兴起的荒野热为其提供了社会背景。其直接起因是战后美国荒野的急剧萎缩与荒野面临的巨大威胁,以及联邦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保护荒野的低效。该法也是自然保护主义组织和保护主义者借助反对回声谷筑坝斗争胜利的契机,积极努力和推动的结果。《荒野法》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规定建立美国荒野保护体系,将荒野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从法案文本内容来看,该法提出了荒野保护的主旨,对其后美国的荒野保护具有一般性指导意义。不过,从该法颁行以来美国荒野保护的实践来看,值得反思的问题很多,荒野保护主旨的实现,不仅有赖于荒野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变革,更取决于观念上的彻底革命。

  • 标签: 美国 荒野法 荒野保护体系 荒野价值
  • 简介:20世纪50年代之前,由于大多数非洲地区仍处于西欧殖民国家的统治之下,美国政府对非洲的政策主要以资源为中心。随着20世纪50年代欧亚冷战格局的形成以及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美国决策者开始重新评估非洲在其国家安全政策中的地位,非洲的自然资源在美国决策中的地位随之逐渐下降,而其战略利益与意识形态地位日益突出。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对非洲政策也开始逐渐摆脱以欧洲为中心的模式,转向把欧洲与非洲分开考虑的政策。

  • 标签: 美国 非洲 艾森豪威尔 NSC6001
  • 简介:美国内战期间,南部邦联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筹措资金。为达到此目的,南部邦联政府采取了征税和发行国库券与债券等措施。由于通过征税获得的财政收入微乎其微,南部邦联政府的财政资金便主要依靠发行国库券和债券。此举固然使得南部邦联政府短期获得一部分可支配资金,但由于南部邦联没有坚实雄厚的财政基础,又得不到外来有力的资金援助和支持,因此南部邦联财政政策并未实现既定目标,反而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加剧了南部邦联的民心涣散,最终加速了南部邦联的失败。

  • 标签: 美国内战 南部邦联 财政政策 战争努力
  • 简介:1960年底,美国中央情报局号称完成了意义最为重大的一项使命:终于确认了中国核计划的存在。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政府的最高决策班子,在上世纪60年代相当多的时间里,就如何对中国核计划作出反应,以及用军事或外交手段来遏制中国的核计划;中国核计划对东南亚和世界局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谋求苏联合作对付中国的核计划等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估和辩论。使用武力打击中国核计划的方案,不仅被提出,甚至已经有了雏形。

  • 标签: 美国中央情报局 遏制中国 原子弹 内幕 阴谋 核计划
  • 简介:陈亮在新华社离退休干部中算得上是个“知名人士”了。但他的“知名”,与众不同,具有“陈亮特色”。人世的沧桑、生活的跌宕,给陈亮的生涯抹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

  • 标签: 陈亮 打工 美国 离退休干部 知名人士 新华社
  • 简介:20世纪50年代是冷战的高峰期,也是美国插手西藏事务的关键期。美国高层及其重要情报机构都积极卷入到这一活动当中。本文以时间为序,系统阐述了50年代美国的西藏政策的重要变化及其国务院、中情局在西藏的秘密行动。这一时期美国的西藏政策与行动直接导致了达赖出逃国外,并使美国由幕后走向前台,利用联合国公开插手西藏问题。

  • 标签: 中美关系 西藏政策 中情局 秘密行动
  • 简介:美国彩票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彩票业对各个时期美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殖民地时期,彩票收入资助了当时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公共工程建设。在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彩票所得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了当时战争费用紧张的压力。在战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彩票收入成了重要的资金来源。尽管在19世纪早期彩票业的发展进入了“黄金年代”,但由于当时彩票业实行私有化的经营方式,各州政府对其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彩票腐败和舞弊事件层出不穷,最终导致该产业的衰落。直到20世纪60年代,彩票业在美国重新兴起。彩票业有力地支持了各州的公共福利和教育事业,比较完善的监管体制有效地保证了该产业的良性发展。

  • 标签: 美国 彩票业 公益事业
  • 简介: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内部存在的各种力推动着城市的生态组织结构的变迁,而城市交通是城市生态组织结构演变的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力量.美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和城市生态组织结构的演变深刻地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步行城市时代,城市的结构十分紧凑,没有区位功能的分化;城市有轨交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区位功能的分化,大都市区的生态组织初步形成;汽车和高速公路的发展,推动了大都市区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向多中心结构演变,形成了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大都市连绵区.

  • 标签: 芝加哥学派 生态组织结构 城市交通 步行城市 大都市区 大都市连绵区
  • 简介:利用全球性国际组织谋求美国在国际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进而推进美国的国际文化战略是美国筹划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要动因。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谈判和建立过程中,美国发挥了政策设计、议程引领和规则制定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最终促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立。但在主导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后,美国却无法控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运转,更无法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推进美国国际文化战略与对外政策的工具。

  • 标签: 美国 对外政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简介:本文试图将日本经济外交的缘起置于战后初期东亚的整体政治格局中林以考察。认为随着中国成为美国在东亚的主要对手,美国东亚遏制战略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最终形成。阻止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传统贸易往来,同时促使日本经济与东南亚经济进行整合,成为美国东亚遏制政策的核心环节之一。美国东亚政策的这一转型影响了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及贸易模式,并推动了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外交。

  • 标签: 美国 东亚遏制战略 日本 东南亚 经济外交 东亚政治格局
  • 简介:本文利用美国外交文件、中国平叛档案、回忆录等史料,阐明了1952年到1961年西藏叛乱前后美国对藏政策的变化,揭示了政策的制定与具体实施情况,探讨了美国的全球战略、美国与印度、英法和台湾国民党政府的关系对其制定对藏政策的影响。文章在整体分析了这段时期的美国对藏政策之后认为,美国对藏政策基本原则是:只有中国陷入长期分裂,才能视西藏为独立,否则美国只能采取有限暗中援助西藏的办法,不公开否认中国对藏主权。这也是美国插手西藏的最终限制。

  • 标签: 西藏和平解放 台湾国民党 武装叛乱 中央情报局 外交文件 叛乱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