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许多濒危石质文物表层劣化现象严重。但是,以往使用的表层加固材料很难令人满意,探索新的疏松岩石表层加固材料已是当务之急。由于天然生物矿化物耐候性优越,与基底岩石相容性良好,具有较好的加固作用,本工作依据生物矿化的原理,以不同生物大分子溶液作为有机模板,分别控制草酸钙、磷灰石和碳酸钙过饱和溶液于室温下在疏松岩石仿制样品的表层及孔隙内结晶生长。通过抗压强度、表面硬度和耐水浸泡等试验进行了加固效果评价,以考察仿生物矿化材料对含钙疏松岩石的加固能力。实验结果表明,仿生合成的生物矿化材料均具有一定的加固效果,其中以磷灰石仿生矿化材料的加固强度最大,以硫酸软骨素为模板的加固效果为佳。并且,在考察的3种加固方式中,以“直接混合”的加固强度更好,以“表面渗透”的耐水浸泡能力更强。本工作为开发濒危石质文物表层加固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生物矿化 石质文物 加固 草酸钙 磷灰石 碳酸钙
  • 简介:摘要:采用分光测色仪、差式扫描量热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研究碱催化原位复合纳米级SiO2-丙烯酸酯无机/有机复合材料的颜色、分解温度、分子结构以及耐老化性能等变化,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考察复合材料无机相和有机相的分散状况;测试将复合材料用于陶质文物样品的抗压强度、透气性、孔分布和微观形貌等加固保护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加入5%-10%正硅酸乙酯材料的复合材料成膜透明,提高原有材料的热稳定性和耐光老化性能,水解缩合形成的纳米级SiO2分布于丙烯酸材料内部,有机材料包覆无机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加入提高了陶质文物样品的力学性能,同时又不堵塞陶胎内部孔隙,使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

  • 标签: 脆弱陶质文物 原位复合材料 加固保护
  • 简介:为了研究水硬性石灰在贺兰口地区的稳定性,以贺兰口岩石为试验对象,在实验室里分别用水硬性石灰和环氧树脂加固试块,并且做了耐冻融、耐热、耐高低温交变等一系列的耐候性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水硬性石灰与环氧树脂相比有较好的耐热性能;在冻融环境中,水硬石灰没有环氧树脂性能稳定,容易产生脱落现象。

  • 标签: 岩画 加固 水硬石灰 耐候性
  • 简介:为了延长古代壁画的寿命,保护工作者通常将一些现代高分子材料渗透到壁画颜料层,用以黏结加固濒危的壁画。这些材料对壁画的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材料已经开始劣化,逐渐丧失作用,有的甚至会加速壁画的破坏。因此,古代壁画表面失效加固材料的清除技术已经成为文物保护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本项研究针对中国古代壁画4种常用黏结加固高分子材料,聚醋酸乙烯乳液、纯丙烯酸乳液、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乳液和ParaloidB72树脂,开展了清除技术的实验室模拟研究。本工作使用目前最环保和高效的水凝胶清洗技术,设计制备了4种凝胶材料,制成16个凝胶配方,结合乙酸乙酯、对二甲苯、正戊醇、碳酸丙烯酯等清洗剂,从凝胶的工作性能、凝胶与清洗剂的相容性、清洗剂对壁画表面层的破坏性、对4种粘结加固材料的清除能力,以及粘结加固材料老化对去除率的影响等方面,在瓷板、玻片和模拟壁画上开展了系列实验研究,从中筛选出分别适合于清除这4种常用高分子材料的凝胶清洗方法,计算了去除率,初步摸清了相关技术数据。

  • 标签: 壁画 凝胶 可剥离性 加固材料 可逆性
  • 简介:胶矾水是书画装裱和修复中常用的材料,但同时也是导致纸张酸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探讨改性胶原蛋白用于书画粉化颜料加固的适用性,以鱼胶、壳聚糖及魔芋葡甘聚糖等为原料,考察了固色剂对宣纸及着色颜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固色剂处理后,固色剂在纸张纤维表面形成薄膜,明显改善了纸张的力学性能,并且固色剂对颜料的老化起到一定的延缓作用。本研究将对书画装裱中传统工艺的科学化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书画 固色 高分子材料
  • 简介:古代木材的发掘和保护已成为当今考古学研究的又一重大研究领域。本研究基于海门口遗址的实例,利用荧光、偏光技术对木材解剖学的分析,从而得到古木腐朽等级的划分及加固方法的可行性直观分析。结果表明:古代针叶材的腐朽初步分为4个等级;酚醛树脂加固古木较之天然树脂有更为理想的支撑细胞壁骨架的加固效果。

  • 标签: 荧光 偏光 腐朽等级 加固程度
  • 简介:宁家坡新石器遗址出土陶窑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保存最早最完好的庙底沟二期竖穴陶窑。由于地处黄河小浪底水库淹没区,我们对陶窑采用分块切割、套箱包装运输,最后异地复原陶窑的保护性搬迁修复方案。陶窑切割搬迁与修复时采用改性环氧树脂WB-1型和WB-2型加固保护用高分子材料;修复复原采用从Y501陶窑火膛底部开始、吊装陶窑切割搬迁块拼对复原的方式;最后窑体内侧切割缝采用石膏色泥封补,外侧围裹建筑用砖,再调制石膏浆浇注固结整个窑体,最终完成陶窑的异地搬迁保护修复。

  • 标签: 新石器遗址 陶窑 切割搬迁 修复复原
  • 简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公共文化机构引入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理事会制度被不少地区列为今年文化工作的重点内容。博物馆作为公益类丈化事业单位,按照中央和国家对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文件精神,积极探索法人治理之路。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不仅能够明确博物馆的自主权,把行政主管部门对博物馆的具体管理职责交给决策层,以激发博物馆的活力,而且通过吸收博物馆的外部人员进入决策层,扩大参与决策和监督的人员范围,此外,通过明确决策层和管理层的职责权限和运行规则,还可以完善博物馆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运行效率,确保公益文化目标的实现。这是推动我国公益性丈化事业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这对于探索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都具有示范意义。

  • 标签: 文化事业单位 博物馆 法人治理 结构 理事会 示范意义
  • 简介:2015年1月《博物馆条例》出台,使博物馆治理有了基本遵循,博物馆行业愈发融入国家法治体系。然而在博物馆治理中树立法治思维,成为博物馆的组织行为,依然任重道远。2016年9月北京市委巡视组针对首都博物馆下达了对“超范围设机构,超编制用干部”的巡视整改通知,限期于2016年12月完成整改任务。首都博物馆通过合法依规开展机构设置工作,既使过程本身合法,又使机构设置合规,且根据实际总结了近年来困扰首博的一些治理问题,重新规划了业务架构与运行体系。希望引发社会、特别是当下中国博物馆人关于强化法治思维的思考。

  • 标签: 博物馆组织 法治思维 博物馆治理 首都博物馆
  • 简介:长期以来,关于潮湿环境下土遗址加固保护的适用材料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文物保护和考古界的难点,至今尚没有成熟的规范可以参考。福建昙石山遗址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典型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近年来在遗址本体加固保护过程中,在加固材料的选取上,按照基础成分的不同分别对四类主要加固剂进行施工试验,通过大量的室内和现场局部试验,证明基本成分为长链烷基、烷氧基硅氧烷小分子和主要成分为含有乙氧基团的聚硅酸乙酯混合物以及主要成分为水玻璃和硅氧烷共聚物的加固剂材料加固效果较好,可用于潮湿环境下昙石山遗址的本体加固保护,这对推进我国潮湿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工作的全面发展无疑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 标签: 潮湿环境 昙石山遗址 加固 保护 材料筛选
  • 简介:住博物馆建筑的保护下,尽管避除了由于风蚀、雨淋、日晒等有害因素所导致的土遗址裂隙、崩塌等病害现象,但是可溶盐迁移及霉菌滋生导致的表层风化等一系列危害会造成土遗址本体破坏和信息损失,所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晕要且迫切:本文主要综述了可溶盐、霉菌的破坏作用、产生原因、影响因素、防治措施等,并探讨了遗址博物馆内土遗址防治可溶盐及霉菌危害的可行性保护研究方法。

  • 标签: 遗址博物馆 土遗址 可溶盐 霉菌
  • 简介: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部分佛像风化开裂严重,为了有效地保护这些佛像,探讨微裂隙造像加固封护的方法,采用羧甲基纤维素封护法对其中一尊开裂严重的宝冠佛像进行了试验性加固。结果表明,用这种材料进行封护不仅能够满足微裂隙造像加固的需要,而且操作简便,安全性好,是一种可行的加固封护方法。

  • 标签: 龙门石窟 佛像 封护 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