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早产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3年6月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浙江大学金华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生后24h内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治疗的6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早产儿是否为BPD,将其分为BPD组(n=22)和非BPD组(n=38)。两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构成比、生后5minApagar评分、肺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次数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于在气管插管拔除之前采集BALF,采集时间点分别在生后第1,3,7,14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BALF上清液中HGF、VEGF及sIgA水平,并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金华市中心医院(浙江大学金华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育英儿童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BPD组患儿接受呼吸机治疗时间明显较非BPD组长(Z=3.283,P=0.001)。②早产儿生后2周内不同时间点,BPD组患儿BALF中HGF及VEGF水平均低于非BPD组(P〈0.05),且随着日龄的增加,BPD组的HGF水平逐渐下降,而VEGF水平逐渐升高。③出生后第3天HGF及VEGF水平与BPD转归呈负相关关系(OR=0.806,95%CI:0.764~0.851,P〈0.01;OR=0.288,95%CI:0.189~0.439,P〈0.01)。结论BPD早产儿BALF中HGF、VEGF水平明显低于非BPD早产儿。出生后第3天的HGF、VEGF低水平表达与BPD发生具有相关

  • 标签: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肝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婴儿 早产
  • 简介:目的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清、脑脊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水平的变化及相关,探讨IGF—I在新生儿HIE发病机制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41例HIE组新生儿生后12h~24h及10d~12d血清、脑脊液及1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对照组)血清中IGF—I的水平变化。结果①生后12h~24h,轻、中、重度HIE组血清IGF—I的水平分别为(32.94±8.43)ng/ml,(22.56±5.51)ng/ml,(15.77±3.60)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79.28±13.28)ng/ml(P〈0.01);且HIE程度越重,IGF-I的水平越低(P〈0.05)。②生后10d~12d,轻、中度HIE组及重度HIE无症状组血清中IGF-I的水平分别为(67.22±21.52)ng/ml,(68.54±22.88)ng/ml,(52.58±14.11)ng/ml,分别较各组生后12h~24h的水平增高(P〈0.01),仍低于对照组(P〈0.01),其脑脊液中的水平分别为(6.18±0.87)ng/ml,(5.74±0.94)ng/ml,(5.08±0.87)ng/ml,也较生后12h~24h时的水平,分别为(4.43±1.16)ng/ml,(3.19±0.84)ng/ml,(1.97±0.45)ng/ml均明显增高(P〈0.01);重度HIE有症状组血清和脑脊液的IGF—I水平分别为(22.49±10.58)ng/ml和(2.26±0.70)ng/ml,虽较生后12h~24h增高,分别为(14.22±3.37)ng/ml,(1.87±0.80)ng/ml,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然而却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的水平(P〈0.01)。③HIE组血清与脑脊液的IGF-I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84,P〈0.05)。结论IGF-I是一种重要的神经保护因子,其水平的改变可能与新生儿HIE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 标签: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脑缺氧 脑缺血 新生儿
  • 简介:近年来,幼儿园不断有孤独症儿童出现,且大多来自知识分子家庭。2003年至今我园出现的5例孤独症幼儿中就有3例是来自双博士家庭。面对自己孩子在语言、记忆、思维、社会等方面都表现出与同龄人明显的差异,几位家长尽管心急如焚,但谁也不愿面对孩子罹患儿童孤独症的事实。宁宁的家长认为像他们这样有着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及有较高文化程度的父母,孩子不会有问题;而丽丽的家长在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后,送孩子来园时匆匆离去,不愿和老师正面接触,亲子活动时也不愿与自己孩子呆在一起。

  • 标签: 儿童孤独症 教育环境 幼儿园 西北工业大学 沟通问题 孤独症儿童
  • 简介: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释人的心理现象,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的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研究积极的心理品质,如对美的感受力、爱的能力、宽容等;研究积极的组织环境,建立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原理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管理视角。

  • 标签: 心理学原理 管理 幼儿园 心理品质 心理现象 主观体验
  • 简介:目的探讨膜相关蛋白Numb在上皮卵巢癌(EOC)中的表达及其与耐药相关蛋白P糖蛋白(P-gp)及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1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住院治疗的136例卵巢肿瘤患者及同期因子宫病变而无卵巢肿瘤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的2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摘除卵巢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EOC组(n=92)、卵巢交界肿瘤(BOT)组(n=23)、卵巢良性肿瘤组(n=21)及正常卵巢组(n=22)。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患者卵巢组织的Numb蛋白、P-gp及MRP-1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Numb蛋白在4组中及在EOC组不同临床特征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EOC组患者3种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及相关关系,以及与化疗敏感及耐药的关系。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4组患者年龄,身高及体质量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卵巢组织中Numb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EOC组较卵巢良性肿瘤组及正常卵巢组高,BOT组较正常卵巢组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OC组与BOT组比较、BOT组与卵巢良性肿瘤组比较及卵巢良性肿瘤组与正常卵巢组比较,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EOC组不同临床特征患者卵巢组织Numb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FIGOⅠ~Ⅱ期患者显著低于Ⅲ~Ⅳ期患者,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显著低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临床病理学类型、组织病理分级及残留灶大小之间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EOC组患者卵巢组织的Numb蛋白与P-gp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表达无相关(r=0.117,P=0.109);而Numb蛋白阳性�

  • 标签: 卵巢肿瘤 Numb蛋白 人类的 P糖蛋白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 免疫组织化学 抗药性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64号“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将于2009年6月1日施行。“办法”要求,诊疗科目中设有产科或儿科的医疗机构,应按照"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开展遗传代谢病血片采集及送检、新生儿听力初筛及复筛工作。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目前包括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等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和听力障碍。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

  • 标签: 新生儿疾病筛查 筛查管理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中华人民共和国 遗传代谢病 卫生行政部门
  • 简介:目的探讨医务人员对孕产妇体质量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流程态度及管理行为现状,明确该项工作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共计28家四川省妇产专科医院的妇产科医务人员562名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通过《医务人员对孕产妇体质量管理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问卷》(以下简称为《调查问卷》),了解其对孕产妇体质量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流程态度及管理行为的现状。该《调查问卷》的调查项目包括:被调查医务人员的一般资料(所在科室、性别、职称及年龄等)及涉及医务人员对孕产妇体质量管理的项目。涉及医务人员对孕产妇体质量管理的项目包括:①管理知识掌握情况:共计33个条目,针对条目进行评分。②对管理流程的态度:共计30个条目,分别以"认同度低","不确定"和"认同度高"进行评定。③管理行为:共计14个条目,将其分为"未管理","对≤50%孕妇进行管理,除外未进行管理","对〉50%~75%孕妇进行管理"和"对〉75%孕妇进行管理"4个等级进行评定。统计学分析医务人员对孕产妇体质量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流程态度、管理行为等级。结果本研究发放《调查问卷》共计562份,回收合格问卷530份,合格问卷回收率为94.3%。涉及医务人员对孕产妇体质量管理的项目的研究结果包括:①管理知识掌握的平均得分(百分制)为(66.5±15.5)分。其中,44.1%医务人员得分低于平均分,得分较高的条目为孕产妇体质量管理不良的危害,得分较低的条目为体质量管理的具体实践方法。②管理流程态度认同度中,对孕产妇体质量管理带来的好处的认同度高,但是,关于自身进行孕产妇体质量管理能力为不确定。③管理行为的4个等级中,超过50%项目对孕产妇进行了指导,但是在孕产妇体质量出现异常时的跟踪

  • 标签: 体重增长 知识 行为 态度
  • 简介:目的探讨预警监控管理在具有医源性皮肤损伤高危人群和高危环节特征的新生儿中的皮肤损伤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患儿中,1157例具有医源性皮肤损伤高危人群及高危环节特征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2014年6~12月入院的557例患儿纳入对照组,对患儿采取医源性皮肤损伤普遍预防;将2015年1~6月入院的600例患儿纳入观察组,除进行医源性皮肤损伤普遍预防外,还采用本研究自行设计的《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高危人群监控表》及"医源性皮肤损伤记录单",对容易发生或已经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患儿进行重点预警监控和防治。分析两组不同出生体重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及主要类型发生率差异。两组患儿性别构成比、胎龄构成比及出生体重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与患儿家属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对照组超低出生体重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93.3%)分别较正常出生体重儿(25.9%)、低出生体重儿(29.6%)及极低出生体重儿(55.9%)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68、25.02、7.69,P=0.000、0.000、0.006)。2观察组超低出生体重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71.4%)分别较正常出生体重儿(19.6%)、低出生体重儿(15.2%)及极低出生体重儿(29.7%)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90、23.57、7.82,P=0.000、0.000、0.005)。3两组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主要类型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药物外渗伤、尿布皮炎、鼻塞式氧疗所致压伤及黏贴伤;观察组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21.2%)、药物外渗伤发生率(6.5%)及黏贴伤�

  • 标签: 高危人群 高危环节 医原性疾病 皮肤病损 婴儿 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