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心肌肌钙蛋白I(cTnI)检测试剂盒的检测结果和相关性。方法选取100例血液样本,分别用南京基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TnI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和SIEMENS公司cTnI检测试剂盒进行cTnI定量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和临床验证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种试剂盒的检测值呈正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临床验证分析发现,以对照组试剂盒检测结果为对照,试验组检测试剂盒诊断符合率、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均达到100%,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为0%。结论两种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关联性好,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临床应用性能上等效。

  • 标签: 心肌肌钙蛋白I 胶体金法 双放大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献血者进行核算检测技术的筛查分析,并探讨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上的成效。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5年3月-2015年12月本站无偿献血者的标本作为研究标本,共计55186份。酶免阴性及单试剂阴性的标本作核酸检测,采用RocheCobass201检测系统和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的仪器及试剂开展HBVDNA、HCVRNA及HIVRNA联合NAT检测。符合送检要求的部分反应性标本送至江苏省血液中心进行确证。结果在所有血液样本中,拆分阳性标本例数为42份,阳性率则为0.076%。送检的36份标本,有25份确认HBVDNA阳性。所有标本HIVDNA、HCVRNA检测均为阴性。25份HBVDNA阳性标本乙肝两对半血清标志物的检查结果显示,24份HBcAb阳性,7份HBeAb阳性,2份标本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阳性。结论通过ELISA联合核酸检测能够降低输血感染疾病的风险,对提高输血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核酸检测 血液标本 血液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核酸检测与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结果,对血站开展核酸检测在血液筛查的重要性进行探究。方法以2014年7月到2015年5月我站采集的16808名献血者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利用ELASE法对血样进行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TP-抗体检测,对无反应性及谷丙转氨酶(ALT)合格标本进行核酸检测(NAT),并将NAT检测有反应性标本送往中国输血研究所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检中心进行确认。结果16808份样本中ELASE法初检和复检均为阴性且ALT合格标本16454份,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NAT)检出HBV-DNA阳性标本27份。将27份阳性血样送往中国输血研究所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检测,其中溶血拒收1份。最终结果为HBVDNA阳性9份,阳性率为56.25%(9/16),包括隐匿性感染8份,窗口期1份。结论核酸扩增检测技术(NAT)灵敏度较高,可弥补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ASE法的缺陷,减少对窗口期病毒或变异病毒漏检的可能,降低了临床用血的风险,可以推广应用于血站血液的筛查。

  • 标签: 无偿献血 ELASE 核酸扩增检测技术(NAT) 血液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微量尿蛋白检测技术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监控的价值研究。方法:研究开始时间:2022年11月,结束时间:2023年8月,参考对象从以上阶段内抽取4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实验组)、42例同期健康体检人员(对照组),将两组研究样本开展微量尿蛋白检测技术检测,对比2组监控结果。结果:两组研究样本尿蛋白水平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比较,实验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水平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P<0.05;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比较,实验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P<0.05。结论: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鉴别诊断过程中,采取微量尿蛋白检测技术,具有较高的监控应用价值。

  • 标签: 早期糖尿病肾病 微量尿蛋白检测技术 监控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200例医院收治腹泻患者,所有患者均采集粪便样本行荧光PCR法检验,统计检验结果。结果:200例患者的粪便样本中检出致泻性大肠杆菌42份,总检出率为21.0%;在检出致泻性大肠杆菌42份样本中,以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所占比重较高,分别为31.0%、26.2%、21.4%。结论:分子诊断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能够辅助临床诊断,尽早明确病因;其次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在致泻性大肠杆菌中的检出率高。

  • 标签: 分子诊断技术 致泻性大肠杆菌 临床检测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病原微生物检测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尤其是多重PCR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病原微生物检测的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本文主要阐释了多重PCR技术的概念原理以及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实际运用等问题,希望给相关的病原体微生物检测领域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 标签: 多重PCR技术 病原体微生物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滤膜分离技术应用对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微生物检测阳性的样本60份进行检测,按照随机抽取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分别采用样本平板培养和微滤膜分离技术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检出率和样本污染率等。结果:观察组检测灵敏度和检出率比对照组显著较高p

  • 标签: 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 微滤膜分离技术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食品安全问题是近些年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食品安全监督或管理的失控都将会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为社会民生带来不良影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所以牵动着社会公众的心。为了控制食品安全,为人们营造健康的食品环境,就要做好食品检验检测。气相液相色谱技术是目前食品安全检测应用率较高的方法,了解该技术的具体应用领域,并推广气相液相色谱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食品安全检测 气相液相色谱技术 食品包装 农产品 添加剂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母血游离胎儿DNA检测在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产前早筛的可靠性及其临床价值研究。方法:选取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B超异常孕妇外周血样本120例,利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技术进行出生缺陷的筛查。结果:通过NIPT 检查120例发现,,109例正常,,11例异常,占比9.1%,21三体6例,18三体3例,13三体2例。结论NIPT在21-三体综合征的检测中灵敏度高于 18和13-三体综合征及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可以作为21三体综合征的协助诊断方法。

  • 标签: 胎儿基因组病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孕妇产前ToRCH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共纳入研究对象968例,入选时间为2020年1月-2022年1月,采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总结孕妇ToRCH免疫球蛋白M抗体(IgM)、免疫球蛋白G(IgG)测定结果。结果:孕妇弓形虫(ToX)- IgM、风疹病毒(RV)-IgM、巨细胞病毒(CMV)-IgM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21%、3.41%、0.52%,ToX-IgG、RV-IgG、CMV-IgG、疱疹病毒Ⅰ+Ⅱ(HSVⅠ+Ⅱ)-IgG的阳性率分别为1.65%、91.01%、97.21%、92.77%。结论: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进行孕妇产前ToRCH检测的效果显著。

  • 标签: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 孕妇产前检测 ToRCH检测
  • 简介: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中的应用优势,接着分析了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 标签: 信息化技术 食品药品 检验检测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微生物检测技术在生活饮用水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1月46份丰水期样本和46份枯水期样本展开研究,分别进行滤膜法检验(对照组)和多管发酵法检验(观察组),比较两组检验效果。结果 丰水期和枯水期观察组的耐热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在生活饮用水检验中应用多管发酵法效果明确,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微生物检测 生活饮用水 多管发酵法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质量与安全,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则成为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介绍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中的实践应用,并阐述了其在食品产业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体包括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主要检测方法、检测技术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 标签: 食品安全 检测技术 质量安全 发展趋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声导抗检测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收治的30例(56耳)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经鼓膜检查为正常的30例(60耳)健康婴儿为对照组,均行声导抗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鼓室导抗图异常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声反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龋齿的检测方法和治疗手段的效果影响。方法将我院48例要进行龋齿治疗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疼痛程度、单牙治疗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牙齿填充物的完整率、继发性龋齿发生率、充填物脱落发生率以及牙髓炎的概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无痛23例,无痛率95.8%,对照组无痛21例,无痛率87.5%,实验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龋齿治疗上,相较于传统高速牙钻机械去腐技术,微创去腐技术更具优势,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减轻患者痛苦,临床价值值得被认可。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