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有癫癎高危因素的热性惊厥患儿应用丙戊酸钠与托吡酯口服治疗4年的临床与脑电图改变情况。方法对2004~2005年的132例有应用抗癫癎药物指征的热性惊厥患儿给予丙戊酸钠与托吡酯口服治疗,每半年随访一次病情变化、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每一年随访一次睡眠脑电图,共随访4年。结果随访时间1~10年,丙戊酸钠口服液单药治疗110例,长期控制率为98.2%,95例已停药,10例正处在减药过程中。托吡酯单药治疗13例,均发作控制,顺利停药。无一例出现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异常表现。治疗后睡眠脑电图恢复正常者102例,出现局灶性改变者8例,两侧同步性棘慢波4例,3Hz棘慢波及多棘慢波2例。结论对于癫癎高危因素的热性惊厥患儿,早期使用抗癫癎药物丙戊酸钠或托吡酯,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抗癫癎药物治疗后大部分患儿睡眠脑电图恢复正常。

  • 标签: 热性惊厥 癫癎 睡眠脑电图 随访 儿童
  • 简介:肺炎支原体(MP)是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多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且以学龄儿童多见。近年来其感染率呈逐年增多趋势。婴幼儿MP肺炎发病率亦明显增高。既往有效的治疗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阿奇霉素
  • 简介:目的总结婴幼儿感染巨细胞病毒(CMV)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17例CMV感染病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过程及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以“发热、咳嗽、鼻塞”就诊者5例,占29.4%;以“听力障碍”就诊者2例,占11.8%;以“全身皮肤黄染”就诊者6例,占35.3%;以“早产”就诊者2例,占11.8%;以“纳差”就诊者1例,占5.9%;以“肌张力增高”就诊者1例,占5.9%。结论CMV感染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故对原因不明的黄疸、视听力障碍、血小板减少、运动系统发育迟缓等情况,应警惕CMV感染。

  • 标签: 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 传染病 婴儿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胆道闭锁、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肝组织活检病理表现,明确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相关性及不同病理表现。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因黄疸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疑为胆道畸形并行胆道探查、胆道造影患儿的肝活检标本32例,其中胆道闭锁25例,婴儿肝炎综合征7例,分别就两者肝活检HE染色切片肝细胞淤胆、变性,毛胆管淤胆,汇管区胆管增生,胆管内胆栓,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肝脏纤维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虽然婴儿肝炎综合征胆道造影存在胆道形态异常,但同年龄段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肝细胞淤胆、变性,毛胆管淤胆,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等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胆道闭锁患儿汇管区胆管增生,肝脏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婴儿肝炎综合征组(P〈0.05)。结论婴儿肝炎综合征与胆道闭锁病理表现明显不同;汇管区胆管增生、肝纤维化程度是鉴别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理依据;婴儿肝炎综合征能否最终发展为胆道闭锁尚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 标签: 胆道闭锁 肝炎 综合征 病理 婴儿
  • 简介:目的总结非典型川崎病的诊疗经验。方法对25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中,10例误诊为咽结合膜热,5例误诊为淋巴结炎,1例误诊为猩红热,1例误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8例拟诊为川崎病。25例患儿均有持续发热,误诊患儿中临床症状、体征可有多变性,体征非持续性。血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均升高。心脏彩超2例出现冠状动脉改变。经使用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25例患儿预后良好,随诊1年无冠状动脉异常发现。结论对于持续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儿,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等明显升高,结合多变的临床症状、体征,应警惕川崎病的可能性。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联合应用是川崎病的标准治疗方法。

  • 标签: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诊断 阿司匹林 丙种球蛋白 儿童
  • 简介:目的总结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方法对220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呕吐、腹胀和胃潴留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呕吐发生比例最高,胃潴留发生比例最低。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以出生体质量越低和胎龄越小,其比例越高。胎龄、出生体质量较低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时以腹胀多见,而较大的早产儿则以呕吐多见,胃潴留的发生则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表现明显。单一症状中,呕吐发生比例最高,胃潴留发生比例最低;复合症状中,呕吐和胃潴留、胃潴留和腹胀、呕吐和腹胀、呕吐胃潴留和腹胀发生的比例差异不大。

  • 标签: 婴儿 早产 喂养不耐受 呕吐 胃潴留
  • 简介:目的评估母亲孕期使用抗生素与儿童发生哮喘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Ovid等数据库中关于母孕期使用抗生素与儿童哮喘的队列研究,采用Stata12.0软件,通过Meta分析方法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纳入有儿童哮喘患病率和儿童哮喘暴露因素关联性结果(OR、RR或HR)的文献,共纳入9项研究,均调整了母亲哮喘、吸烟等混杂因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母孕期抗生素的使用增加了儿童哮喘的风险(OR=1.14,95%CI:1.13~1.15),I2=96.5%,逐篇去除行敏感性分析,再次汇总OR=1.27(95%CI:1.17~1.38,I2=0),未对最终结果造成明显影响;临床异质性分析:以3岁为界行亚组分析,<3岁和≥3岁亚组文献汇总OR分别为1.85(95%CI:0.80~4.29,I2=78.8%)和1.19(95%CI:1.08~1.31,I2=96.8%);以不同孕期行亚组分析,孕早、中和晚期OR分别为1.29(95%CI:1.23~1.34)、1.30(95%CI:1.25~1.35)和1.26(95%CI:1.21~1.31),I2均为0;以不同暴露因素获取方式行亚组分析,自我报告(采访)和来源于数据库文献汇总OR分别为1.27(95%CI:1.10~1.48,I2=71.2%)和1.20(95%CI:1.08~1.32,I2=98.6%);以不同抗生素行亚组分析,β-内酰胺类OR=1.18(95%CI:1.08~1.30,I2=0),磺胺嘧啶OR=1.19(95%CI:0.78~1.83,I2=83.5%)。②以同胞为亚组分析,文献汇总OR=0.91(95%CI:0.79~1.06,I2=93.3%)。分别采用Begg秩相关法和Egger直线回归法未发现明显发表偏倚。结论本Meta分析显示母孕期使用抗生素可增加后代哮喘的风险,但同胞对照组研究显示母孕期使用抗生素与后代哮喘不关联,家庭环境、遗传等残余因素可能是重要的混杂因素,孕期抗生素使用与后代哮喘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抗生素 哮喘 母孕 后代 儿童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总结圆锥位置正常型小儿脊髓拴系综合征(occulttetheredcordsyndrome,OTCS)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OTCS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手术治疗效果等。结果3例患儿术前MRI均显示脊髓圆锥位于第二腰椎椎体下缘以上,术后MRI显示脊髓圆锥位置无明显改变。3例患儿术中可见终丝增粗(>2mm)及脂肪化。3例患儿术前及术后均无下肢运动或感觉功能障碍。2例术后大小便功能障碍明显改善,1例术后无改善。结论OTCS的诊断需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治疗上建议尽早行终丝离断术。

  • 标签: 神经管缺损 终丝 圆锥 大小便功能障碍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外伤后气性坏疽的早期诊断及高压氧(hyperbaricoxygen,HBO)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选择外伤后气性坏疽患儿67例,经急诊手术治疗后即采用高压氧治疗,每日两次,7次疗法,压力0.8~0.25MPa,并配合抗炎、每日换药及对症处理.结果67例患儿经HBO治疗后,复查梭状芽胞杆菌1日转阴率96.92%,2日转阴率100%.13例未行再次截肢,54例肢体保存,未发生继发、交叉感染和扩散.伤口痊愈,治愈率100%.结论小儿外伤后气性坏疽早期症状、体症不典型,临床医师应提高警惕,抓住最佳时机,及早诊疗.合理、有效的高压氧抢救性治疗方案,配合手术、抗炎、换药等综合治疗,能最大限度缩小组织坏死范围,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效保存肢体,降低截肢率,提高生存率及治愈率.

  • 标签: 高压氧 外伤 气性坏疽 治疗结果
  • 简介:乙型肝炎(乙肝)是我国高发传染病之一,治疗乙肝主要集中于减轻临床症状,而预防是控制乙肝病毒(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自1992年将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纳入免疫规划管理以来,HBV感染率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感染率仍然相当高。为了解我市儿童HBV感染及免疫情况,以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其发病率,为进一步控制乙肝流行提供依据,本研究对本市1891例儿童进行了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8年1月至12月在贵阳市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体检及住院儿童共1891例,年龄0~14岁,早上空腹抽取静脉血2mL,当日分离血清后检测。1.2方法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LI

  • 标签: 儿童 乙肝疫苗接种 保护性抗体 预防接种 乙肝病毒 乙肝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bladder,OAB)生物反馈治疗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205例实施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的OAB患儿临床资料,对治疗有效组195例和无效组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两组患儿治疗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包括患儿年龄、性别、电刺激电流最大值、治疗频率、联合药物(奥昔布宁)、合并尿失禁情况等。结果有效组平均年龄(7.3±1.4)岁,无效组平均年龄(7.1±1.9)岁。有效组电刺激电流最大值(19.0±3.2)mA,无效组电刺激电流最大值(17.7±3.8)mA。有效组治疗频率为1~2次/天者135例,0.5~1次/天者135例,〈0.5次/天者4例;无效组治疗频率为1~2次/天者无一例,0.5~1次/天者3例,〈0.5次/天者7例。有效组使用药物及伴有尿失禁的患儿分别为115例、51例;无效组使用药物及伴有尿失禁的患儿分别为1例、2例。单因素分析表明,治疗频率、联合药物奥昔布宁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P〈0.01),而年龄、性别、电刺激电流最大值、合并尿失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治疗频率[比值比OddsRatio(OR)=0.016,P〈0.01]和联合药物奥昔布宁(OR=0.029,P〈0.05)是其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治疗频率和联合药物奥昔布宁是影响OAB儿童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通过相对增加治疗频率及联合使用奥昔布宁治疗,可以改善治疗效果。

  • 标签: 膀胱过度活动症 生物反馈 LOGISTIC模型 儿童
  • 简介:目的评价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的疗效。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搜集有关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伤的随机及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Manager5.1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400例患儿(试验组202例,对照组19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磷酸肌酸钠治疗7d后患儿心肌酶CK、CK-MB、LDH、HBDH、cTnI均有所下降。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78和1.29,95%CI为(1.32,2.41)和(1.12,1.48)。治疗组总住院天数较对照组少4.07d,95%CI为(-5.25,-2.89)。结论磷酸肌酸钠对于治疗新生儿窒息后的心肌损伤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能缩短住院天数,且心肌酶谱可出现下降,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但由于所纳入试验质量原因,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 标签: 磷酸肌酸钠 窒息 心肌损伤 META分析 新生儿
  • 简介:目的探讨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喘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84例年龄3岁以下MP感染患儿,根据其有无喘息症状进行血清IgE水平及有无特异性体质如湿疹史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并对所有患儿进行了随访观察.结果MP感染患儿喘息组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无喘息组儿童,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组特应性体质或家族史比例高于无喘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所有患儿随访喘息组因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住院比例高于无喘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P感染合并喘息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概率高于无喘息组,应向家长详细交代病情及预后.

  • 标签: 肺炎 支原体 致病力 呼吸系统疾病 喘息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双黄连静脉滴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呼吸系统感染患儿(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支气管炎)静脉滴注中成药制剂双黄连粉针及注射液后的副反应。结果27例表现为急性荨麻疹,3例出现胃肠道症状,1例出现过敏性休克,1例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结论儿科应用双黄连注射剂应权衡利弊,注意其安全性。

  • 标签: 双黄连注射剂/副作用 疹/并发症 中毒 呼吸道感染/治疗 儿童
  • 简介:目的分析晚发型癫性痉挛患儿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收治的晚发型癫性痉挛患儿的临床资料、EEG及抗癫药物治疗情况,并评估生酮饮食(KD)的近期疗效。结果118例晚发型癫性痉挛患儿进入分析,均经长程视频EEG监测到癫性痉挛发作,男13例,女5例,年龄2~10岁(中位年龄5.5岁)。癫起病年龄1~8岁(中位年龄3岁);病程1~72个月(中位病程9个月)。2首次发作为癫性痉挛4例(22.2%),其他发作类型14例(77.8%)。3发作间期EEG呈典型高度失律4例(22.2%)。47例为症状性癫(病毒性脑炎后遗症4例,围生期脑损伤3例),另11例病因不明,18例均有不同程度精神运动发育落后。5在电-临床综合征分类上,符合晚发型婴儿West综合征4例,Lennox-Gastaut综合征4例。618例在抗癫药物治疗期间随访3~24个月,抗癫药物治疗末次随访时单药治疗2例,多种抗癫药物治疗16例;4例维持无发作,14例(77.8%)为药物难治性癫。8例药物难治性癫患儿接受KD治疗,治疗3个月末完全无发作3例,有效2例,无效3例,有效率62.5%(5/8),完全无发作率37.5%(3/8)。8例均能耐受KD且均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事件。结论儿童晚发型癫性痉挛发作不仅见于West综合征,也可见于其他癫性脑病,EEG缺乏特征性高度失律,多为药物难治性癫,KD治疗安全且具有一定的近期疗效。

  • 标签: 儿童 癫性痉挛 长程视频脑电图 生酮饮食
  • 简介:目的分析4例儿童Alport综合征的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特点。方法总结4例患儿的临床特点,采用外显子捕获一第二代测序技术对4例诊断为Alport综合征患儿的COL4A5、COL4A4和COL4A3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结果4例均为男性,年龄6~8岁,首发症状均为血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1例表现为高频听力区受损,1例右侧视网膜脱色素改变。4例肾功能均正常。肾穿刺活检电镜检查均显示典型Alport综合征基底膜病变。在4个家系中发现4种COL4A5基因突变,分别为Glyl32Glu、Glyl238Arg、Gly267Arg和Glyl033Ser,均为未报道的新突变。经家系验证Glyl32Glu和Glyl033Ser为新生突变。用SIFT和PblyPhen软件进行蛋白功能预测均显示4种突变为有害突变。结论本研究采用外显子捕获一第二代测序技术共检测到4种COL4A5基因新突变,其中2种为新生突变。为人类Alport综合征基因突变数据库增添了4个新成员,对进一步研究中国人群Alport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以及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有重大意义。

  • 标签: 基因突变 儿童 ALPORT综合征 COL4A5 第二代测序技术
  • 简介:目的分析3179例便秘患儿直肠肛管测压结果,探讨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在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作者所行直肠肛门测压的3179例患儿检查资料,并与钡灌肠以及术中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HD患儿直肠肛门抑制反射诊断符合率为95.66%。在直肠肛门抑制反射阳性,而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HD的病例中,后经X线钡剂灌肠和直肠黏膜活检确定为常见型HD5例,短段型HD3例,特殊型HD1例。结论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可能存在假阳性,对假阳性病例建议重复检测,以降低漏诊率。

  • 标签: HIRSCHSPRUNG病 反射 异常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Dega骨盆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至2006年12月采用Dega骨盆截骨术治疗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病例59例(72髋),对其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9例(72髋)中,发生并发症7例(7髋),其中3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均为男性,并有闭合复位病史,手术年龄均小于2岁;3髋发生半脱位,1髋为髂骨截骨部位嵌入骨块移位,1髋为髂骨截骨远端下翻不充分,1髋为再脱位术后关节囊不能紧缩缝合;1髋活动受限,与髂骨截骨远端下翻过多及股骨短缩不充分有关。结论Dega骨盆截骨术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主要与术前对髋关节脱位的病理变化了解不充分,术中没有掌握好髂骨截骨要领及头臼压力过大有关。

  • 标签: 髋脱位/外科学 髋脱位/并发症 骨盆骨/外科学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化脓性及坏疽阑尾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腹腔镜及经腹行阑尾切除术治疗化脓及坏疽阑尾炎病人各380例.每组均含242例化脓性阑尾炎及138例坏疽性阑尾炎.结果开腹阑尾切除术组术后腹盆腔脓肿、围术期机械性肠梗阻及伤口感染的发病率分别为21/380、19/380和24/380,均显著高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组的10/380、6/380和2/380,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经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较经腹阑尾切除术可显著降低化脓性及坏疽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腹腔镜 阑尾切除术 外科治疗 小儿 化脓性阑尾炎 坏疽性阑尾炎
  • 简介:目的分析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位点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关联,寻找ADHD的易感基因。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114例ADHD儿童与76例正常对照组的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位点频率,并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评定儿童行为问题。结果rs6267多态性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ADHD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为G/G的ADHD患儿的思维问题和违纪问题(分别为1.7±1.9,4.5±3.7)明显多于基因型为G/T的患儿(分别为1.0±0.9,2.2±1.4)(P〈0.05)。结论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可能不是ADHD的易感因素;rs6267多态性可能与ADHD的某些临床特征有关。

  • 标签: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COMT基因 多态性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