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脊柱外科杂志》和海军总医院骨科联合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椎弓根内固定学习班暨脊柱固定新理念研讨会"将于2015年4月在北京召开,届时将邀请国内著名脊柱外科专家作专题报告,同时安排学员进行尸体标本(或模型)操作训练。

  • 标签: 椎弓根内固定 脊柱外科 海军总医院骨科 中华医学会 尸体标本 北京市宣武区
  • 简介:目的探讨皮全内镜技术治疗75岁以上高龄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采用全内镜技术治疗12例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75~88岁,平均(81.5±6.5)岁,其中经椎间孔入路7例,椎板间入路5例。术后第2天复查腰椎CT或MRI评估椎管减压的情况。记录术前、术后1天、3个月、6个月、12个月各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参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2例顺利完成手术,无永久性神经损伤、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发生,1例出现术后脑脊液漏出现低颅压性头痛,术后4天明显缓解;手术时间45~125min,平均85min,术中出血量(45.5±14.5)ml,住院时间4~7天,平均5.5天。所有纳入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18±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术前为(7.50±1.50)分,术后第1天为(2.50±0.50)分,术后3个月为(2.00±1.00)分,术后6个月为(1.80±0.50)分,术后12个月为(1.50±0.50)分;ODI术前为(54.50±15.50)分,术后第1天为(22.00±14.50)分,术后3个月为(19.50±10.50)分,术后6个月为(13.50±9.00)分,术后12个月为(10.50±8.50)分。术后各时间随访VAS及O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疗效评价:优4例(33.3%),良6例(50.0%),可2例(17.7%),无差评,总体优良率为83.3%(10/12),患者性别、年龄、术前VAS评分、ODI功能指数及全内镜入路与改良MacNab结果无相关性(P〉0.05),而术前腰腿痛病程及临床症状特点与改良MacNab结果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皮全内镜技术能够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及风险,维持脊柱稳定性,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治疗费用;是治疗75岁以上高龄腰椎管狭窄症

  • 标签: 椎管狭窄 腰椎 内窥镜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 简介:背景和目的射频消融术(RFA)是近年发展比较快的肝癌治疗手段,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可反复治疗的特点,多项研究证明其对于小肝癌的疗效与手术切除相似,被认为是不能手术小肝癌的主要替代手段,甚至可作为小肝癌的一线治疗手段。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是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TACE联合射频消融,TACE可发现和治疗一些以前没有发现的微小病灶,控制肝肿瘤周围可能存在的微卫星灶,并有利于日后射频治疗的施行;此外,射频消融术前行TACE治疗,可以减少肝肿瘤的血流,从而减少射频消融过程中的热流失,从而增加消融范围;射频消融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协同发挥TACE过程中注入化疗药物的疗效。因此TACE联合射频消融可提高肝细胞癌的疗效。本研究是第一项研究RFA联合TACE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目的在于比较RFA联合或不联合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的效果。方法此项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完成。自2006年10月至2009年6月,189例直径小于7cm的肝细胞癌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完成对照试验。入选标准:1年龄18~75岁;2HCC单个病灶≤7cm,或3个或以下病灶,每个≤3cm;3无影像学证据显示大血管侵犯且无肝外转移;4B超下可见病灶且病灶和腹壁之间有安全距离;5ECOG体力状态评分0;6之前未接受过HCC治疗;7患者Child-Pugh肝功能A或B级。患者随机接受TACE联合RFA治疗(TACE-RFA,n=94)或单纯RFA治疗(n=95)。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总体生存率,次要终点为无复发生存率,第三终点为不良事件。结果随访7至62月期间,TACE-RFA组死亡34例,复发33例;RFA组死亡48例,复发52例。TACE-RFA组与RFA组患者1年、3年及4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6%、66.6%、61.8%以及85.3%、59%和45.0%。两组对应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9.4%、60.6%、54.8%以及66.7%、44.2%和38.9%。TACE-RFA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RR=0.525,95%CI:0.335~

  • 标签: 射频消融 肝细胞癌 肝动脉栓塞 无复发生存率 总体生存率 化疗术
  • 简介:目的分析比较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resection,APR)与低位前切除术(lowanteriorresection,LAR)两种术式对直肠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本院接受APR和LAR手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结直肠癌生活质量测量量表29(Qualityoflifequestionnaire-ColorectalCancer29,QLQ-CR29)对APR组和LAR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最终有完整问卷的患者有164例(APR组50例,LAR组114例)。APR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LAR组,APR组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线距离显著短于LAR组(P〈0.001)。两组患者在性别、体质指数、ASA评分及术前临床分期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排尿情况,APR组在术后1个月明显优于LAR组,术后6、12个月两组无差异。大便情况,术后1个月APR组明显优于LAR组,术后6个月两组无明显差异,但术后12个月LAR明显优于APR组。主观感受术后1、6个月LAR组明显优于APR组,但术后12个月,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APR术式优势在于术后短期内排尿、排便,而LAR术的优势也在于术后短期内主观感觉方面。低位直肠癌患者行APR手术后长期生活质量不逊于LAR术式。

  • 标签: 直肠癌 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低位前切除术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subtractionosteotomy,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后凸畸形术中大量出血(massivebloodloss,MBL)的预测因素。方法共收集147例PSO治疗AS后凸畸形的病例数据。其中106例资料完整,分为两组:A组(n=69)术中出血量≥估计血容量的30%,B组(n=37)术中出血量<估计血容量的30%。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数据,应用单因素分析大量出血所有可能的预测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tic回归分析大量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全部106例大量出血的发生率与脊柱外科医生PSO手术积累量的关系。结果A组患者(65%)中,GK角≥70°、固定节段数≥9、双节段截骨的例数比B组(35%)更多。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固定节段数≥9以及双节段截骨是大量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一定范围内,大量出血的发生率随着脊柱外科医生PSO手术积累量的增加而下降,二者呈线性相关。结论PSO手术治疗AS后凸畸形的患者中,大量出血的发生率为65%。术前GK角≥70°、双节段PSO截骨以及固定节段数≥9是大量出血的预测因素,后两者是独立预测因素。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脊柱外科医生PSO手术量的积累,大量出血的发生率下降。

  • 标签: 脊柱炎 强直性 失血 手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矫形外科手术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 简介:目的评价和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皮微波凝固治疗(PMCT)与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效果。方法46例原发性大肝癌患者接受TACE联合PMCT治疗,20例接受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后2个月、3个月分别行动态增强CT复查。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毒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综合治疗后3个月,TACE联合PMCT组的有效率为82.61%,明显高于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组的有效率55.00%(P〈0.05)。两组的临床总控制率分别为93.47%、85.00%(P〉0.05)。两组发生的毒副反应无明显差异,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TACE联合PMCT及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均为原发性大肝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两组毒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当,前者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肝肿瘤 化学栓塞 微波消融 125I放射性粒子 疗效
  • 简介:目的对比三角肌小切口双排缝合锚钉与肱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1例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双排锚钉组(23例),肱骨近端解剖钢板组(28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肩关节活动度、术后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shoulderandelbowsurgeons,ASES)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均骨性愈合。两组在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受伤至手术时间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2,P=0.964,P=0.795,P=0.127)。双排锚钉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解剖钢板组(50.7±20.6)ml,(100.9±30.1)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两组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8);术后双排锚钉组的肩关节活动度(外展P=0.006,前屈P=0.002,外旋P=0.485,内旋P=0.624)、VAS评分(P=0.000)、Constant评分(P=0.002)及ASES评分(P=0.003)高于解剖钢板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三角肌小切口双排锚钉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良好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肩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折切开复位 治疗结果